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瑞士藝術能量豐沛的秘密(下):從紙鈔到狂歡節,無所不在的藝術教育

瑞士藝術能量豐沛的秘密(下):從紙鈔到狂歡節,無所不在的藝術教育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除了前文提到巴塞爾模式、私人收藏與自由港提供的藝術環境與氛圍,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Johan Heinrich Pestalozzi)早在19世紀初,就開始提倡美學教育深深影響瑞士,究竟瑞士藝術教育的養成,又有哪些獨到之處?

文:劉彥甫(University of Vienna & Ghent University Global Studies MA、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碩士、專欄作家)

2015年,在佳士得紐約的拍賣會上,《指示者Man Pointing》以1.41億美元的成交價,創下了雕塑作品的全球拍賣新紀錄,瑞士人心裡清楚,藝術家賈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已被全球主要的博物館與畫廊收藏,他是全世界的文化資產,也許最好紀念賈科梅蒂的方式,就是透過每日的觸摸,以紙鈔的形式在瑞士繼續流通廣傳。

連年在「世界紙鈔設計」評比中榜上有名的瑞士紙鈔,從所有幣值的代表人物有半數都是藝術家,就可以了解瑞士相當重視藝術教育,他們分別是賈科梅蒂、「功能主義之父柯比意Le Corbusier」以及「幾何抽象藝術家阿爾普Sophie Taeuber-Arp」。

然而,除了前文提到巴塞爾模式、私人收藏與自由港提供的藝術環境與氛圍,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Johan Heinrich Pestalozzi)早在19世紀初,就開始提倡美學教育深深影響瑞士,究竟瑞士藝術教育的養成,又有哪些獨到之處?

CHF100_8_front
Photo Credit: Swiss National Bank @ public domain
瑞士紙鈔上的賈科梅蒂

藝術教育哲學與制度

19世紀初的歐洲大陸,是個仍有農奴以及引進殖民地奴隸的年代,教育也是上層階級的專利,提倡平民教育的裴斯泰洛齊,當時就已宣揚教育就是要訓練及培養孩子三方面的能力,即所謂三個H-頭(Head)、手(Hand)、心(Heart)三方面。由於藝術能力(手)必須與知識(頭)和道德力量(心)聯繫在一起,因此藝術教育與工藝培訓必須融入人民的普通教育。

裴斯泰洛齊(Pestalozzi)當時主張,幾乎所有不具特殊才能的孩子皆能接受繪畫教育,而他們的教師既非藝術家本人,也不是接受藝術訓練的人,他的理論強調繪畫應使用幾何圖形之要素(直線和曲線)來構成,幾何圖形它能夠以一個基本的初步形狀來導入說明,靠著它這種相似的秩序法則,可以用來教導畫法及學習幾何學。

這方法不但不須描繪複雜的人形圖樣,同時亦能避免學院派那些只有優秀份子才接受教育的成見,而且這種作法更能符合那些當代勞動階級的工匠們之基本需求。

時至今日,我們可以看到斐斯泰洛齊的藝術教育哲學,落實在瑞士的義務教育中。由於瑞士法規明定公民應受義務教育至15歲,且瑞士只有5%的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於私立學校就讀,所以除卻極少數瑞士學童接受6-15歲的私立美術學校栽培,大多數公民在15歲前,在學校受到藝術教育的機會是一致的。

瑞士藝術教育的學制在三大階段與他國差異明顯,分別是:小學教育、中等教育與博士教育的藝術教育。

小學教育的藝術教育課綱會特別標註,授課核心為藝術與設計(視覺藝術、紡織品設計、技術設計)以維持瑞士工藝與藝術傳統;中等藝術教育下的一般國高中及專業學校,則延伸小學教育的課綱,但也可以選擇為期六年半,專攻藝術或音樂的藝術中學Musisches Gymnasium (secondary school of art)就讀至18歲上下,依興趣前往應用科技大學、一般大學或藝術大學就讀;多半應用科技大學與藝術大學不設博士班,凡是藝術教育的最終端博士教育,都回歸一般大學就學就業。

RTX4F27T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透過瑞士溫特圖爾(Winterthur)一間中等教育學校的藝術課程成果報告(Visual design at the secondary school Rosenau),我們發現瑞士藝術教育仍保有裴斯泰洛齊的精神,特別注重手作與跨媒材的使用。

例如:七年級的水彩課程,即是使用深色丙烯酸塗料沾染蕨類植物,並在紙上打印後,接著使用水彩和水溶性彩色鉛筆,繪製想像的天空與倒影。或是八年級的拼貼課程,在定義與討論日漸重要的人工智能(AI)後,讓學生從雜誌和網路上複製圖像拼貼機器人,並重新命名。

另外,攝影課透過小組分工合作的形式,自由選擇經典大師藝術畫作,重現畫面的佈局並與同學分享,從而學習畫面的構圖,以及攝像採光與鋪排理想位置。透過這些不到15歲的瑞士學生作品,無論是水彩技法、超現實拼貼畫以及經典畫作的親身臨摹,瑞士藝術教育不僅精妙,從藝術環境到體制教育給予學生的養分,都讓他國為之欣羨。

瑞士狂歡節慶與經典藝術家

哲學家杜威提倡「生活即教育、學校即社會」的教育口號,應從實踐中學習的精神,瑞士可謂遵奉杜威教育的國度。瑞士不僅有強大的自由港貿易、私人收藏風氣、巴塞爾會展模式以及藝術教育的傳統,瑞士狂歡節慶與藝術合一的生活樣貌,同樣滋養瑞士成為藝術大國。每年復活節前第四個星期的星期三開始,各城市連續三天(約二月末或三月初的某天開始),幾乎晝夜不停,節日期間全國公民都會参加狂歡。

狂歡節(Karneval) 意指著天主教守齋期前的狂歡放肆,守齋開始後就禁肉禁酒了,按傳統,這個夜晚瑞士人恣意行樂到最大的極限,尤其古時人們相信,裝神弄鬼,敲鑼打鼓可以驅走惡靈與冬天,因此這些怪異的裝扮成了狂歡節的必備行頭。

RTX6QLZW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例如:巴塞爾狂歡節自1853年興起,多年來保持著傳統特色,為了每年狂歡節的到來,瑞士公民期待了整整一年。狂歡節期間公民誇張地裝扮瘋狂致極,面具服飾使得人們找到新的自我,並在音樂演奏中遊街慶祝(新教地區亦為學齡前的兒童準備童書製作工作坊,以及瑞士狂歡節面具製作的課程,讓瑞士文化與藝術在地深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