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科技趨勢】同樣發展臉部辨識,美中用戶反應大不同

【一週科技趨勢】同樣發展臉部辨識,美中用戶反應大不同
Photo Credit: TenMax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大數據與生物識別已經逐漸進入我們的生活與消費行為中,但生物識別——特別是臉部辨識,在諸如Facebook、Google、Apple等大公司開始推行時,西方世界立刻激起了關於隱私權益的激烈討論。

生物識別雖然方便,但對於身份認證和隱私權的爭議卻激起前所未見的討論。尤其是臉部辨識,更是引發不少人強烈的反彈;隱私權這把燒不盡的野火,如今可能為臉書燒掉一筆高達350億美金的罰款。但相較於西方世界的諸多爭議,中國的生物識別科技則是如火如荼的成長。

本週趨勢焦點,帶你細看生物辨識科技的反彈,除此之外也帶來蘋果在Safari上對於cookie的新測試,以及以往零廣告的WhatsApp即將推出的廣告,你需要知道的重點整理。

跟隨燒不盡的隱私爭議,本週的趨勢焦點,開始囉!

蘋果調整第一方cookie的用戶登入辨識機制

果WebKit團隊近期宣布Apple Safari正在測試新的API,該API將允許網頁瀏覽器管理者辨識用戶登入網站的狀態,以增進不同情境下第一方cookie使用的彈性。舉例來說,登入流量下的cookie比起匿名流量可能被賦予較長的壽命。

當用戶在第一方網站上使用同一個帳戶主動登入時,Safari將判讀該用戶有意願近一步與網站互動,因此瀏覽器會視用戶「默認同意」cookies追蹤其在該網站上的行為,而提供較長的cookie追蹤權限。但其中的問題是,產業對於瀏覽器如何辨識用戶的登入狀態時,一直都沒有明確的標準。有些網站常以閱覽文章數量的額度作為判別用戶是否登入的指標,但這樣的現象也常會將第一方cookie辨識用在尚未登入的用戶身上。在瀏覽器無法區分用戶到底是主動登入還是網頁默認登入的情況下,導入長短期區別性的cookies壽命機制,則可能引起嚴重的隱私安全疑慮。

蘋果在今年五月公布在Safari瀏覽器中加入ITP 2.2的反跨網頁追蹤技術,在24小時之後就會消除第一方cookie的機制,這項改革對網站主的影響尤其嚴重。撇除尚未標準化的瀏覽器判別標準,如果這項技術成功被應用在新的瀏覽器機制中,或許可以幫助網站主挽回一些網站追蹤禁令造成的損失。

WhatsApp Status Ad在2020年即將上線,廣告主應該知道的利與弊

一直以「無廣告」著稱的WhatsApp將在2020年正式上線Status Ads。本篇整理出Status Ads值得廣告主投遞的優勢,和應事先了解的風險。

利:

  • 符合用戶觀看廣告習慣: 比起隱私性較重的一對一聊天介面,Status 介面最初設計的溝通對象即為一對多,符合廣告觸及的精髓。況且消費者早已習慣在類似設計的Facebook和Instagram Stories頁面上看到廣告,不易引起消費者反感。
  • 類似設計的Instagram Stories廣告觀看成效良好: 數據調查平台Conviva 針對300個指標Instagram帳號上,總計13000 個Stories ads 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2019 Q1的平均完成觀看率可達到84%,比及去年同季上升11%,但因使用者可以輕易跳過Stories Ads,平均觸及率僅為6.7%。

弊:

  • 公眾曝光機會少 : 由於WhatsApp上的互動僅限於用戶手機上的聯絡人,而這些聯絡人通常是用戶的朋友和家人。因此像Status Ads這種以廣泛分享為目的建立的廣告,與Facebook和Instagram等用戶習慣與公司或網紅等外界帳號互動的社群平台相較(研究顯示有66%的Instagram使用者視Instagram為與品牌互動的平台),公眾曝光的機會較少。
1
Photo Credit: TenMax

臉部辨識在西方世界和中國有著大相徑庭的發展

大數據與生物識別已經逐漸進入我們的生活與消費行為中,但生物識別——特別是臉部辨識,在諸如Facebook、Google、Apple等大公司開始推行時,西方世界立刻激起了關於隱私權益的激烈討論。伴隨法律訴訟與隱私權相關團體的抨擊,許多大公司不得不低頭認錯:2019年6月時微軟便刪除了自多達一千萬比臉部辨識的資料、臉書上個月便因為照片的臉部自動辨識系統遭受鉅額罰款。

這波涉及生物科技的個人資料使用也催生了全新的隱私保障法。例如歐盟的一般資料保護規範(GDPR)、美國各州陸續敲定限縮使用的法案,以及指標性的加州消費者隱私法(CCPA)。

但在中國,生物識別卻有著完全不同的發展。

根據一項調查,中國的手機上不論是何種生物識別技術,使用率在這一年內都有飛越性地成長。除了政府利用臉部辨識來為行人、學生製作評分系統外,中國科技公司如華為就曾和深圳地鐵系統建構臉部支付系統,微信近期也在大力推廣「微笑支付」的服務。另一項調查則顯示,有高達62%的中國民眾對於有多重生物識別支付系統感到十分高興。

2
Photo Credit: TenMax

或許是因為文化不同,臉部辨識在西方世界和中國有著大相徑庭的發展。

臉書可能因臉部辨識,面臨350億美金的巨額罰款

這項集體訴訟的審判來由,是因美國伊利諾州的居民發現從2011年起有照片臉部辨識功能開始,臉書在未經他們同意的情況下搜集他們上傳照片的臉部資訊,並且並未告知這些隱私資訊會被保存多久。臉書可能會因此在蒐集多達700萬筆的資料裡,每筆都面臨1000到5000美金不等的罰款,也就是總合高達350億美金的巨額罰款。

臉書早在2015年起時就使盡渾身解術阻擋這項集體訴訟,並對此提出多次法庭的攻防手段:包括不停對用以控告他們的生物識別資訊隱私法(Biometric Information Privacy Act, BIPA)提出法律文字上的異議,和要求舉行全院庭審的聽證會,但近期這些訴求都被駁回了。全案繼續進入審理階段。

這項罰款金額遠比之前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以洩漏隱私資訊為由,對臉書開罰高達50億美金的巨額罰款還要高。雖然50億對比臉書去年550億美金的收入並不會無法支付,但臉書近期臨無數隱私與資料規範的嚴峻考驗,這項即將襲來的350億美金的罰款,造成臉書在消息四溢的10月19日股價下跌2.25%。

資料來源

延伸閱讀

本文經TenMax騰學廣告科技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