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電影觀後感(三):小丑為何不受控制地大笑?

《小丑》電影觀後感(三):小丑為何不受控制地大笑?
圖片來源:電影《小丑》劇照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儘管抑鬱症是PBA最常見的併發症,電影中主角的情緒會隨著大笑之後而有所緩和,但PBA患者並不會因為經歷了大哭或大笑之後得到情緒緩解。

這是《小丑》電影觀後感系列的第三篇,也是最終篇,因為除了小丑電影之外,筆者還想開設一個「電影/電視劇心理學」系列,解讀影視劇中曾出現的心理學相關的知識或病症。這個系列除了詳細介紹和解釋心理學知識之外,也會就影視劇對心理病症的呈現是否足夠準確,還是誇張失實做出評估。至於《小丑》電影,網路上也有很多精彩的解讀,基本都涵蓋了社會階級衝突,精神病患者的個人心理掙扎,小丑的行為解析等議題,大家有時間不妨去看看。

在以往的蝙蝠俠系列電影中,小丑作為經典反派出現時,時常以其獨特,癲狂的笑聲來表達自己異於世俗常人的幽默感。但獨立電影版的小丑使用了一個在現實中真實存在的病症解釋小丑的經典狂笑——「假性延髓效應」(pseudobulbar affect,簡稱PBA),又名「情緒調節障礙」。患者會不受控制的強哭強笑,或是啼笑皆非。這種神經系統疾病通常源自腦部損傷,譬如中風或頭部受到強烈撞擊等。

在電影中,小丑的笑聲聽起來像痛哭,這是為了塑造角色內心極度痛苦的狀態。而主角亞瑟將其病症解釋為一種狀態(condition),指的是他不合時宜的狂笑聲。主角本人的實際情緒(actual emotions)與他的外在表現(outward display)存在脫節,所以他在精神高度緊張,或者感到極大壓力的情況之下無法控制自己的笑聲。這種失控導致了諸多矛盾和衝突的升級,也給他日常生活中的正常社交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心理學家將「假性延髓效應」歸因為腦部損傷以及中風後遺症。1890年,該病症被正式命名為「pseudobulbar Affect」,目的是為了將其與構音障礙,吞嚥困難,口齒不清等其他障礙和疾病區分開來。PBA患者通常會遭受社會排擠和孤立,因為他們難以控制的大哭和大笑聲十分影響他人。而現在僅有的治療手段效果也非常有限,因為患者需要努力先成功克服其孤立感,羞恥感和尷尬感,並嘗試不受抑鬱症等其他併發症狀的干擾。

電影中小丑的某些徵狀與現實的PBA患者一樣準確,其發作的模式,以及惡化的過程(escalation)都大相逕庭,但有一點需要澄清的是,PBA其實與精神壓力並沒有直接的聯繫,所以就不存在只有精神高度緊張的情況下才會狂笑的狀況。除此之外,狂哭比狂笑的情況更為常見,這也導致PBA患者時常被誤診為抑鬱症的原因,儘管抑鬱症是PBA最常見的併發症。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主角的情緒會隨著大笑之後的爆發而有所緩和,但PBA患者並不會因為經歷了大哭或大笑之後得到情緒上的緩解。

綜上所述,儘管小丑的獨立電影非常出色,卻仍然延續了荷里活電影過度簡化精神疾病的壞習慣,並再次將精神疾病簡單歸因為超級反派誕生的原因。小丑電影的確也有影射一些更需要被大眾重視的現實問題,諸如社會對精神病患者的成見以及政府醫療服務體系的分配不均等議題(詳情請見《小丑》電影觀後感(二)),然而為了戲劇張力,電影中血腥和暴力的部分也被無限放大了,雖然略有遺憾但也屬情理之中。

歸根結底,電影小丑仍是一部不能多得的心理學佳片,發人深省。這部電影的系列觀後感就寫到這邊,今後會開始寫一些電影/電視劇相關的心理學解析,提前感謝大家的持續關注。

本文獲Lo's Psychology授權轉載,題目由編輯所修改,原文請看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黎家樂
核稿編輯:tnl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