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哀悼到「討說法」,中國輿論怎樣看待英國貨櫃車39屍命案?

從哀悼到「討說法」,中國輿論怎樣看待英國貨櫃車39屍命案?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10月23日,英國東部埃塞克斯郡(Essex)驚傳貨櫃車藏屍事件,一共39人死亡,為2000年「多佛港58屍慘案」以來,英國至今最嚴重的屍體發現案。

文:Daniel Tsui(傳媒人,香港中文大學全球政治經濟碩士生)

10月23日,英國東部埃塞克斯郡(Essex)驚傳貨櫃車藏屍事件,一共39人死亡,為2000年「多佛港58屍慘案」以來,英國至今最嚴重的屍體發現案。由於案件揭發之初,一度有消息指車上死者都是中國人,令中國網民對事件極為關注,紛紛發表意見;在主流社交平台新浪微博,相關話題連日來亦佔據「熱搜榜」多個位置。

依筆者觀察,中國網民對英國貨櫃車命案的回應,大體可以歸納為四種。一是哀悼,為逝去的同胞致哀。這種反應原是正常,沒必要多花筆墨解釋。但值得一提的地方是,當外媒報道死者可能包括越南人時,不少人稱「鬆一口氣」,甚至有人留言說「希望沒有中國人遇害吧」。這種反應或多或少顯示他們對「中國人」的身分認同,以及這種身分確實有一定凝聚力。

第二種反應是各式各樣的懷疑論,有人認為39名死者可能不是偷渡,而是「外勞招工」騙局,或人口販賣,或「非法活體器官轉運」。當中更引起一些罵戰,部分猜測事件是偷渡的人被認為是「冷血」,亦有相當多的人不能理解為什麼需要偷渡。

這些想法,或建基於中國經騰飛與發中國發展所帶來的強國印象。與「多佛港慘案」不同的是,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GDP)與當時相差足足九倍,由2000年的10萬億(人民幣,下同),急增至去年的90萬億。加上這些年來,中國人偷渡外國的新聞愈來愈少,取而代之的是愈來愈來中國學生往海外留學,富人投資移民發達國家,入籍新加坡的海底撈創辦人張勇就是一例。中國人似乎真的「站起來了」,不再需要「屈就」在蛇船和貨櫃中偷渡,可以當當正正的「走向」世界。

不同世代的認知也有差異。中、老一輩的人經歷過中國物質貧乏,而偷渡外國在80、90年代相當盛行,自然會把英國貨櫃車39屍命案聯想成偷渡。但對於「00後」來說,他們的成長過程伴隨中國的崛起。宏大的航天工程、諸如北京奧運和上海世博等的國際盛會、中國GDP世界第二、「一帶一路」構想、「厲害了我的國」等背景下,在他們的印象中,中國人躲在貨櫃車中偷渡,似乎不可能發生。

第三種反應是上一種反應的延伸。在相關的新聞頁面,不難看到諸如「英國政府必須給個說法」、「一定要嚴查到底」、「英國必須給中國解釋」的留言。顯示相當一部分的人認為,中國人慘死異鄉,無論當中有沒有陰謀,英國都有責任和義務給中國一個解釋。

與中國網民「討說法」相比,官媒《環球時報》題為〈39名中國人慘死,英國該負責任〉的社評可謂「更進一步」。文中直指英國及相關歐洲國家顯然沒有盡到保護這些人不致死於非命的責任,又稱歐洲國家應當大力宣傳不要藏在貨車裏躲避檢查,特別是要加強針對當地華人的這方面宣傳英國方面尤其需要做出積極、有力度的反應。

相當然耳,這樣的論述在刊出後必然引起很大爭議,就連微博下網民留言也是以負評居多。由於北京經常借官媒之口說話,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也要在例行記者會上澄清:「《環球時報》說這是中國政府的觀點了嗎?沒有。」

第四種反應,出現在死者包括越南人的消息傳出後。有網民批評BBC等外媒的報導不專業,未查證就聲稱死者全部是中國人;有人指責西方世界一看到死者是亞洲臉孔就認為是中國人,表明他們對中國崛起的不認同;甚至有人譴責轉載外媒報道的《新京報》等內媒,稱他們在「瞎帶方向」。

美國CNN記者在中國外交部的記者會中發問「中國宣稱建國70周年取得巨大成就和進步,但中國公民卻透過這種極端危險的方式離開中國,他們是出於何種動機?外界應該如何理解?」更進一步引激中國輿論對外媒的不滿,網民紛紛為華春瑩直指CNN「問題很不合時宜」的回應讚好之餘,有官方背景的《央視》亦直斥「這個提問用心極其险惡」,更指對方向中國人道歉。

CNN記者的問題對中國人而言可能有點冒犯,但在《環球時報》的社論中其實已預早解答:「仍會有一些中國人希望能去英國這樣的發達國家謀生,這難以避免。歐洲國家目前普遍排斥外來移民,拒絕向他們開放本國勞務市場,一些人可能因此選擇了鋌而走險。」顯然,想到這個問題的相信不止是CNN,在於會不會問出口而已。而《環時》刊出那篇極具爭議的社評,理由亦不言自明。注意,華春瑩也沒有表示《環時》的社評不代表中國政府立場。

責任編輯:歐嘉俊
核稿編輯:黎家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