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合樸市集到樹合苑,科技新貴的農食教育與地方創生之路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一個年輕人如果想要靠農食創業移居地方,大概需要有三年的準備期。這三年期間請你不要辭掉工作。斜槓,是年輕人回鄉創生地方,可以採行的方式。
採訪撰文:邱雙
研究編輯:中衛中心地方創生工作小組 蔡孟辛
脫去科技業光環,選擇下鄉從農,進而創辦合樸農學市集的陳孟凱,藉由市集連結起消費者與農業的關係。
一對年輕男女朋友,因為愛上豆花的美味,興起想要開豆花店的心願。雙雙辭掉台北工作後,來到台中樹合苑豆腐工作坊上課後,加入樹合苑的「農食職人」創業培訓,專注於黃豆加工的實習一年,結業後經樹合苑創辦人陳孟凱媒合引介到農食業界工作,作中學累積更多經營經驗後,雙方父母從原來的擔心到支持,決定協助二人踏上創業之路;也有離鄉背井的年輕人,同樣是上過豆腐工作坊的實作課程及實習後,成功學到一技之長,回到離島故鄉開起豆腐坊。
甚至有位財務自由、但覺得原來從事的行業很乏味,想要開創退休後第二人生的科技業主管,因為熱愛黃豆加工,夢想以社區豆腐坊創業,也來到豆腐班學習。陳孟凱發現他有很強的機電工程專業能力,鼓勵他善用原來專長於農食領域,安排他到建置中央廚房的企業實習,結果他的專業能力與農食產業結合得很好,獲得老闆賞識,特別讓他繼續留任,如今他已成功轉換跑道,以企業內創業的模式來發展第二人生,準備在食農領域大展長才。
由電機博士陳孟凱在台中開辦的樹合苑豆腐、釀造、咖啡……等手作班,透過實習及師傅指導的「學徒制」,陸續成功協助20餘人轉職農食相關領域開創事業。陳孟凱本人更是移居地方、回鄉創業的地方創生先行者。

從合樸市集到樹合苑,陳孟凱的農食教育與創業之路
陳孟凱曾是科技新貴,卻投身推動農業飲食教育及創業,並在2018年獲農委會頒發優秀農業人員之殊榮。跳tone的人生經歷,常令人覺得難以置信。
就一般社會標準來看,陳孟凱可說是人生勝利組。求學過程相當順利,自建中、台大電機系畢業,再留學美國取得電機博士及企管碩士學位,在美國居住15年後回台創辦科技公司,擁有自己的事業。後來因為親長生病,加上創業的壓力導致健康出現警訊,於是決定在45歲的壯年之際返回家鄉台中,並從科技業轉向投入農業。
2003年他創辦東籬農園,2007年與三位夥伴在東籬農園開辦每月一次的合樸農學市集,推動社區支持友善生態農業。「合樸」(Hope)有「合作、簡樸」之意,也是英文「希望」的諧音,並推出「好好務農、好好讀書、好好吃飯及好好生活」四大課程。歷經10多年的耕耘,合樸儼然成為中部很知名的農夫市集,也匯集了許多農友、消費者和志工,近年更進駐台中的百貨公司。
2013年,因緣際會下,陳孟凱再將台中一座釣蝦場改建為「樹合苑」,不只巧妙地透過植栽、陽光、通風及流水等元素,將舊場房改造成綠建築,2014年正式營運後,在此開辦對環境友善的豆腐、釀造等手作班,各式廚房及生活小鋪等,並結合許多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參與,讓參與者不只在此消費,還一起學習、實習及分享生活,成了友善農食的重要聚落。在地方創生的風潮下,陳孟凱近年來更帶領樹合苑投入城鄉創生,培育「農食職人」。

從1.0到4.0,農食創業急不得
一路從科技業轉向農業,理論與實務兼具的陳孟凱,歸納出一套自創的農食創業,從1.0到4.0的歷程,每一階段會有部分重疊,卻是透過累積逐步推進,無法一蹴可幾。
合樸發展關係人口的歷程

關心程度 強 弱 | 合樸1.0 | 合樸2.0 | 合樸3.0 | 合樸4.0 | 定居 (鄉村) |
出錢(購買農產@合樸) | 出力(協力@城市) | 出力(協力@鄉村) | 兼職(兩地居住) | 百釀千農 城鄉創生 | |
(消費者/愛好者) | (志願者) | (學徒/樹合苑) | (職人/共享農產加工廠) | ||
關連程度 弱 強 |
他指出,若從地方創生所重視的「關係人口」(以關心及關聯程度來定義關係)來看,2007到2009年是「合樸1.0」階段,此時期來市集的主要是消費者,吸引都市裡有點關心友善食農的消費者,藉由在市集直接跟農夫買產生些許與鄉村的關聯。「合樸1.0」階段,除了每月市集以外,合樸常態舉辦相關農食手作課程及每月帶消費者至產地參訪,透過常態與農友互動交流,有些消費者慢慢變成愛好者甚至鐵粉。愛好者不只自己參與合樸活動,還會帶親朋好友一起來,但此時的愛好者多半還停留在只出錢、未出力。
2010年起,是陳孟凱認為的「合樸2.0」階段。此時已有不少愛好者或鐵粉轉型為志願者或推廣者,已經不只是出錢、也願出力協助合樸相關活動,合樸再透過培訓計畫,推出回饋志工的以務易務或以務易物(以服務或勞務互相交換務或物)活動,透過參與者不只出錢購買產品,更是出力擔任義工,此時關係程度就從1.0時代進展一大步。
2013年開始培養樹合苑營運人才,招募不少從合樸時代累積而來的志願者,開始培養一年後樹合苑需要的全職員工,這是陳孟凱眼中的「2.5」階段,因為這時志願者或推廣者大多都還在各自職場工作,但因為喜愛與認同友善農食的理念,而以斜槓方式成為食農學徒,透過學習農食加工創造產值,參與運營並累積經驗,慢慢開展農食生涯,2014年樹合苑成立,進入「合樸3.0」階段,樹合苑工作人員逐漸成熟,2017年樹合苑成立創生學院,培育農食人才,實踐「4.0」階段的以農食職人身分創生地方。
十年磨一劍,領導管理大不易
陳孟凱用超過十年的時間,經歷了他所謂的「1.0到4.0」的進程,目前並積極推動以農食職訓教育的內涵、斜槓及精實創業的漸進落實方式,培育出一批有潛力為地方帶來改變的生力軍。
他強調,這一切都是慢慢積累而成,急不得;尤其從合樸到樹合苑,都是以非營利組織的方式推動,這和經營企業非常不一樣。
也曾為經營者的陳孟凱進一步說明,非營利組織不是拿錢出來就可以,需鼓勵所有志願參與者,拿出他們「惠而不費」的資源,像是專業能力、人脈、時間及勞力等,為組織帶來貢獻惠益,對出此資源的人卻是不太費力或費心,例如有人很會找店面,有專業也有人脈,可以其經驗協助組織中有此需求的其他人;樹合苑則設有「社群貨幣」(Community Currency)機制,讓提供協助者得以勞務或服務兌換等值其他服務,或交換農產(豆腐、味噌、咖啡……)等物。
陳孟凱也說,非營利組織在組織領導方面,如果採用集權式「強而有力」的領導風格不易凝聚人心,而是採群策群力的可操作民主方式,導入議事規則,訂出「元規則」(訂定規則的規則),讓大家遵守並作為決策的依據,而不是由誰來獨斷決行。陳孟凱並善用自身專業開設「賽局理論」課程,鼓勵大家以合作取代競爭,此課程甚至叫座到吸引不少企業慕名邀請他去開課,或想找他為企業提供管理諮詢服務,只是成為管理諮詢顧問不是陳孟凱的使命,除非必要,否則會選擇把主要精力花在推廣友善農食。
以斜槓、精實及「SMART P」開辦地方創生學苑
深知創業及經營管理一點都不浪漫的陳孟凱觀察說:「一個年輕人如果想要靠農食創業移居地方,大概需要有三年的準備期。這三年期間請你不要辭掉工作。斜槓,是年輕人回鄉創生地方,可以採行的方式。」
從合樸到樹合苑時代,陳孟凱雖然曾協助及陪伴一些人農食創業,當時並非刻意,都是個案辦理;但也因為從1.0到3.5的個案累積經驗,讓他發現了的確存在此需求及市場。因此,樹合苑正透過斜槓及精實方式,設計陪伴的過程,幫助想要移居地方的人,累積創業能力再移往地方開創事業,進入4.0的階段。
陳孟凱指出,斜槓(slash)是從國外引進的觀念,有點像多元兼職或「半X半農」的生活,鼓勵人不必立刻放棄原本的工作或專業就可發展不同職業;精實創業(lean startup)是指透過逐步累積或實驗驗證學習,而非一下子就去開店或創業。為此,樹合苑成立創生學苑,推動「SMART P」的體制化育成平台,協助斜槓者取得創業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
陳孟凱說,SMART分別代表Sales(業務)、Management(管理)、Ambassador(農友大使的社群合作學)、opeRation 或 entRepreneur(實作、創業運營)、Technical(手作技術),是農食職人創業需擁有的能力,而最後的P代表Practical training(師徒制),可說是樹合苑的獨具利基,可引介學員到農食職場,由師傅帶領實習。

有鑑於「一個產業如果沒有人才,就沒有機會」,以及為推廣「斜槓精實創業,育成友善農食職人」,陳孟凱也與中衛中心合作開課,希望讓更多人知道友善環境農業飲食的重要,並支持友善環境食材,也讓對想投身友善農食產業的人才具備足夠能力,才可能在地方創生之路走得可長可久。
從動手實作到實戰銷售,樹合苑為有心走入地方的創業者,以斜槓精實方式逐步實現夢想,降低創業風險。
更多國內外地方創生案例,請詳見《地方創生way第4期勇敢起業號:移住地方,斜槓創生》(中衛中心出版)。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居家照顧服務,幫助年長者走出老老照顧困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老老照顧」家庭似乎隨著高齡化越來越多,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
近十年來,隨著高齡化、少子化和各種社會發展趨勢的疊加,年長者的照顧問題浮上檯面,「老老照顧」的狀態,也逐漸進入公共話語中。所謂的「老老照顧」,是指65歲以上年長者,不僅要應對自己隨著年齡增長而來的健康問題,還要承擔24小時照顧另一位長者/失能長者的重負。
身體上的高負荷和精神層面的緊繃狀態,常使得這些年長的照顧者,處於身心失衡的邊緣。他們可能更容易罹患憂鬱、焦慮和失眠等心理健康問題。除此之外,照顧者可能因為照顧工作而無法安排個人時間,無暇參加社交和娛樂活動,導致感到孤獨和無助,與社會疏離。對於年長者而言,他們的社交資源和互動網絡本來就相對缺乏,這些內在的壓力就更容易被忽視,使得老老照顧的挑戰,在社會上長期處於被低估的狀態。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
77歲的洪爺爺和72歲的洪奶奶,住在一個安安靜靜的小社區裡。他們夫妻倆有三個孩子,長女和次子都已經組成了自己的家庭,只有曾經小中風的長子與他們同住,一家三口靠著洪爺爺的豬血糕攤子,勉強的維持著生活。

大約在五、六年前,洪爺爺就發現自己身體不太舒服,下腹部常常疼痛。或許是不願意面對自己生病的事實,因此只讓醫生開止痛消炎藥應付病狀,拒絕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但今年初,他突然四肢無力,倒了下去。這次,醫生檢查出了洪爺爺的疝氣問題,緊急動了手術。但手術之後,身體的復原狀況並不理想,脊椎也發現了退化和磨損等問題,再加上原本就有高血壓和青光眼,洪爺爺不僅無法做生意,連生活起居都得依賴洪奶奶的照顧。從起床到進食、洗漱、上下床,生活的每一步都需要依靠妻子攙扶協助。但是,洪奶奶自己也是一個70多歲的長者了,骨質疏鬆症和膝關節病痛已糾纏她多年,加上獨自照顧著失能丈夫的壓力,不管是在體力或心理上,對奶奶來說都是非常大的負荷。「我照顧他(洪爺爺),要背、要推、要抱⋯⋯照顧得我自己都生病了,全身都在痛。我們住四樓,沒有電梯,帶他去看醫生,要找爬梯機的人來幫忙,上、下樓一趟都各要花費900元,真的太貴了,負擔不起。」洪奶奶說。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看到洪家爺爺奶奶處在這樣的困境中,建議奶奶尋求外部援助,她才終於在今年八月,撥打了1966申請長期照護服務。

老老照顧的窘迫,有可能發生在每個人身上
「『老老照顧』的狀況,在已經是高齡社會、即將邁向超高齡社會的台灣,的確有越來越多趨勢。」伊甸基金會的居服員督導陳紹慈解釋道,在傳統的台灣家庭中,照顧長者通常會被視為是家庭成員的責任,然而,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勞動力市場的變化、現代家庭組成的改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無法提供日常的家庭照顧。這使得許多中老年人,在自己可能也需要被照顧的情況下,仍得承擔起照顧更年長或健康狀況較差的老年人的責任。「許多家庭會陷入『老老照顧』的狀況,有幾個主要原因,一是資訊的缺乏,比方偏鄉、經濟條件較差、資訊取得不易等等,讓這些家庭可能不知道,其實有其他的管道可以提供協助;另一是傳統觀念的束縛,很多人會認為把父母親送到老人院,就是代表不孝。」

一直以來,伊甸基金會嘗試用許多不同的方式,提升一般民眾對於長照議題的認識和敏感度。因此,從都市到偏鄉,伊甸基金會在全台各地設立長照服務站、關懷據點、長照機構、日照中心、社區輔具站等實體單位,定期安排社區服務,包括訪視、弱勢長者餐飲服務等等。也透過社群媒體,例如YouTube、Facebook、Instagram和Podcast等平台,向不一樣的族群和年齡層傳播關於長照的觀念。「我們會這麼做,是因為我們知道,傳播新的觀念不容易,改變舊的觀念更是困難。就像獨自照顧洪爺爺的洪奶奶,如果不是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建議,她可能要更久,甚至永遠也不知道自己是可以獲得幫助的。」陳紹慈說道。

除了讓大家認識被照顧者的需求之外,近年來,伊甸基金會努力將照顧的範圍,拓展到照顧者身上。「因為照顧者所承受的身心壓力是驚人的。比方他必須承受情感上的壓力,尤其是照顧親密的家庭成員時,可能會特別悲傷、無助或焦慮,在所照顧對象的健康狀況惡化時更是嚴重。」另外還有與社會隔絕、經濟壓力等等,陳紹慈也提醒道,照顧者還有很大的一個壓力來源,是自己的身體負擔:「照顧工作往往涉及體力勞動,而且是很大量的勞動,比方協助病患移動、翻身等等,在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的情況下,照顧者自己可能也很快就會受傷。」像洪奶奶的情況就是如此——她自己的膝蓋和骨質疏鬆的問題,就在照顧洪爺爺之後變得更加嚴重,因此,提供適當的支持和關懷給照顧者是非常重要的。這樣的支持包括提供實際的照顧服務和經濟援助,包括心理和社會支持,包括讓照顧者擁有喘息的時間。因為,只有照顧好自己,才有能力更好的照顧別人,所以伊甸基金會的努力,不僅提升了照顧者的生活品質,同時也加強整個長照體系的效能和持續性。
安享晚年,應該是我們共同期待的未來
在居服員開始協助洪家之後,洪奶奶終於感到身上的重擔減輕了一些。「他(洪爺爺)是很固執的人,又餓不得。以前我得幫他洗好澡之後再去弄飯,他會因為餓了而生氣。現在有一哥(居服員)來幫忙,我可以趁這個時候趕快去處理午餐,他一洗好就可以吃,真的覺得輕鬆很多。」不只如此,洪爺爺也非常喜歡一哥的協助。只要是一哥要來服務的日子,洪爺爺總是早早就期盼著他,不斷詢問他人什麼時候會到。另外,洪奶奶也在個管員的評估和協助下,申請了居家用的輔具,這樣即使居服員不在,她獨自照顧洪爺爺也會輕鬆一點。

「我們在評估每個家庭的狀況的時候,都是先看他們當下最緊急的需要是什麼,就從這邊開始安排。這也是我們和每一個家庭認識彼此、磨合的開始。因為我們往往在評估的過程中,就會發現家庭中還有更多需要協助的地方。我們必須慢慢地、一步步地協助家庭接納更多的服務項目,或者嘗試其他的服務方式。」伊甸基金會居服員督導說到,協助個案家庭,必須設立短、中、長程目標。以洪爺爺為例,現在他接受了沐浴、肢體關節活動這些服務,然後也申請了輔具,這屬於短程的目標,拉到中、長程來看,居服員督導更希望可以鼓勵洪爺爺出門、願意去看醫生,讓他的脊椎得到真正妥善的治療和照顧。「因為洪爺爺還蠻喜歡和居服員相處,所以未來我們也期待可以透過居服員的引導,讓他能夠走出家門,接受治療,甚至體力可以好到能夠進入我們的日照機構或社區據點,參加活動。」伊甸基金會期待著,在大家的協助下,洪爺爺和洪奶奶能夠生活得更舒適,好好享受老年生活的每一個美好時刻。

「老老照顧」家庭越來越多,老夫妻互相陪伴很美好,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多年來,伊甸基金會投注心力,希望能夠成為年長者晚年的依靠。但我們更希望的是,有一天社會可以建立一個更友善、全面的支援系統,確保長者都能擁有一定的生活水準。這樣的系統應該涵蓋足夠的醫療照護、經濟援助、居住安排以及社交活動,減輕個人和家庭的負擔,並提升整個社會對於年長者的關懷與尊重,更進一步的,讓長者們享受他們應得的尊嚴和幸福。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公托中心、關懷據點、居家服務、長者送餐服務、照顧者團體支持、照顧者資源連結等,讓長輩在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及照顧者一起安心、快樂地好好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