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聖節」的英文其實不是Halloween,起源也與基督教無關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許多人習慣把Halloween稱為「萬聖節」,但這是有待商榷的,因為追本溯源,Halloween指的其實是「萬聖節前夕」。萬聖節是All Saints’ Day,是11月1日的一個基督教的節日。
文: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前系主任)

10月31日,又是Trick or treat、不給糖就搗蛋的Halloween了。曾幾何時,這原本還只是個西方的節日,局限在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幾個英語世界的大國,而今竟向遙遠的東方擴散,跋涉千山萬水,傳到台灣,廣受歡迎。小至幼兒園,大至大學校園、社會各界,多少人樂此不疲,讓人有今世是何世之歎。
我研究英語詞彙,喜歡刨根問底,請容我先咬文嚼字一番。
「萬聖節」的英文不叫Halloween
許多人習慣把Halloween稱為「萬聖節」,但這是有待商榷的,因為追本溯源,Halloween指的其實是「萬聖節前夕」。萬聖節是All Saints’ Day(字面「所有聖徒之日」),是11月1日的一個基督教的節日。
怎麼說呢?就詞源而論,Halloween的前一半是hallow(與holy「神聖的」同源),本指「聖人;聖徒」,然而此義現在已經少見。倒是hallow作為動詞用的過去分詞hallowed,現在還能以形容詞之姿散見各處,意為「神聖的;受尊崇的」。
Halloween的後一半是een,其中也藏有玄機。此乃e’en省掉撇號的結果,而e’en又是even之略(字母v省略,在原處加撇號),本指「夜晚」。是故,Halloween原拼為Hallowe’en,讀 [ˌhæləˈwin] 或 [ˌhɑləˈwin]。
Halloween最初指的是「萬聖夜」
什麼?英文的even是夜晚?沒有搞錯吧?沒錯,千真萬確。基礎單字even有許多意思,其中有個詞源不同的名詞義項,意為夜晚,與德文的Abend密切相關。只不過這個表「夜晚」的even是古語,現在基本不用,中小型的詞典不收,只有在大型詞典才查得到。另外,大家恐怕有所不知,表「晚上」的evening其實就是這個even加名詞後綴-ing而成的,表「前夕」的eve就是這個even省略尾音而來的。
「萬聖節」是All Saints’ Day(古稱All Hallows’ Day),在11月1日。人們大肆慶祝的Halloween,是在前一天的10月31日晚上。因此,Halloween以譯為「萬聖節前夕」為妥。但Christmas Eve一般人多認為「聖誕節前夕」冗長拗口,故時而略為「聖誕夜」,因此Halloween不妨也循例,簡稱為「萬聖夜」。


Halloween是這個節日最普遍的字眼,保留撇號的Hallowe’en是個較常見的異體。除此二者之外,在歷史上、在不同地區,還存在著許許多多其他的稱呼,如All Saints’ Eve、All Hallows’ Eve、All Hallows Eve、Allhallows Eve、All Hallow Eve、All Hallow Even、Allhalloween等,不一而足,讓人眼花繚亂。反正,只有看到幾個關鍵字,大概就八九不離十:all(萬;所有),hallow或saint(聖;聖徒),een、e’en、even、或eve(夜;前夕)。
我喜歡說文解字,這裡除了追本溯源之外,還想給Halloween的中文正名,把它稱為「萬聖夜」。

但語言不是邏輯也不是數學,常有不按常理出牌的意外之舉,而「約定俗成」又是一股左右語言方向的巨大力量。如果大家習慣了「萬聖節」,雖然嚴格來講並不正確,但在語言的洪流裡,最終的結果可能就是習非成是,事屬無奈,但舉世皆然。至於正牌的萬聖節All Saints’ Day,因為長久以來受到冷落,大概也只能被迫改名了(萬聖日?諸聖節?)。
好了,說文解字到此為止,接下來我們來看看Halloween(萬聖夜)相關的習俗和語言。

萬聖節的起源與基督教無關
萬聖夜Halloween的內含有點像我們的中元節,是個與靈異、鬼怪有關的節日。這原本是個異教徒(pagan)的節日,與基督教無關,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凱爾特人(Celt)的薩溫節(Samhain,讀[ˈsɑːwɪn] 或[ˈsaʊɪn])。薩溫節在11月1日,標誌著冬天由此開始,是古凱爾特人慶祝新年的節日。
薩溫節的前一天(10月31日)是古凱爾特人的除夕,流浪在外的亡靈幽魂,據說晚上都會回到他們生前的家,而且巫婆、地精、黑貓、鬼魂、惡靈都會利用黑夜出來活動,在世間四處遊走。這個古凱爾特人的除夕和基督教的萬聖夜撞期,碰巧落在同一天,異教徒的風俗因而也影響了基督教節日的內含,最後二者匯流,逐漸世俗化,並於19世紀末隨著移民傳到了美國和加拿大。所以說,現在很多萬聖夜的風俗,都可以在古時凱爾特的異教徒儀式裡找到根源。
由於古凱爾特人相信,在10月31日、11月1日之間,亡靈會回到人間,所以衍生出一個習俗,生者穿上奇裝異服,遊行驅鬼。當時歐洲也有為亡者佈施糖果的習慣,接受者則答應以「為亡者祈禱」回報,於是發展出孩子們到各家索取糖果的習慣。

迷人的萬聖節:Trick or treat、雕南瓜、咬蘋果
如今的萬聖夜,雖然還是跟惡靈鬼怪有關,不過已經多元化,而且漸逐演變,許多時候反而像個狂歡的嘉年華會。在盛行萬聖夜的英國和北美,兒童們變裝結伴玩耍,有些成年人也裝嫩,趁機玩一把。走傳統路線的,就穿恐怖服裝;走創新路線的,就打扮成公主、牛仔,甚至變身影視明星或公眾人物。
Tags:
用愛守護一個家:伊甸基金會「弱勢兒童服務計畫」,牽緊每位慢飛天使的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發展遲緩並非孩子成長的終點,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給予遲緩兒及家庭更多的療育支持,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我們常聽到的「發展遲緩」(developmental retardation),指的是嬰幼兒或兒童在知覺、運動、認知、語言或社交等方面,出現遲緩的狀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大約為6%至8%,以台灣每年平均有20到25萬新生兒計算,台灣每年大約有1萬5千名嬰兒,可能有發展方面的問題。
但是,發展遲緩並非無法矯治,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等等,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接連照顧兩代遲緩兒,她身心俱疲
今年4歲的蓁蓁,因為有癲癇及心房中膈缺損的問題,所以出生後便一直在醫院接受治療。後來醫院安排發展評估,發現蓁蓁不僅因為心臟影響整體發展,也有長短腳的問題。蓁蓁的主要照顧者是奶奶,但奶奶除了照顧蓁蓁,也要照顧有輕度智能障礙的蓁蓁爸爸。
蓁蓁爸爸小時候因糞便的細菌感染,發燒到40度後就醫住院,當時醫療跟早療觀念都不發達,並沒有發現蓁蓁爸爸的發展異狀。等到發現後,才趕緊接受早療服務。蓁蓁奶奶常常感慨地說:「因為太晚接受早療,所以成效比較有限,如果當初能夠早點發現的話,或許現在蓁蓁爸爸可以更好。」
雖然感慨,但是蓁蓁奶奶還是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陪著蓁蓁爸爸走過了早療之路。現在的蓁蓁爸爸不僅表現不錯,更透過就業媒合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平時除了上班,就是陪蓁蓁玩,兩人相處起來像是兄妹一樣充滿了童真的趣味,讓蓁蓁奶奶感到很欣慰。原本想說生活終於要步入正軌的蓁蓁奶奶,沒想到孫女也出現了發展遲緩的狀況。身為主要照顧者的蓁蓁奶奶,想到所有的努力跟辛苦都要再來一次,巨大的疲倦感讓她時常淚流不止。「但是,為了我這個孫女將來能夠自立自主,我現在不扛起來,還有誰能扛起來?」蓁蓁奶奶說。
在照顧的路上,永遠不該讓一個人踽踽獨行
情況和蓁蓁一家類似的家庭,其實並不在少數。隨著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家庭與人口結構改變,不論是上有長輩、下有子女、自己又有工作在身的三明治族父母;或是因父母忙碌而需將孩子交給長輩照顧的隔代教養家庭;資源不足、經濟弱勢的偏鄉家庭、單親家庭等等,在面對發展遲緩兒的照顧問題時,經濟、生理、心理所承受的壓力更加巨大。
根據衛福部統計,在2021年,台灣共有約1.9萬名兒童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以比例來看,遲緩兒接受早療服務的比例,遠低於遲緩兒的個案人數。這或許是因為受到過去「大雞晚啼」的觀念影響,有些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者,可能無法及時,或者不願意面對嬰幼兒在發展上的異常狀況。而另一個原因則是發展遲緩並不像感冒或者跌倒擦傷一樣很明確。根據研究,目前只有大約20%的發展遲緩能夠找到原因,而在這些已知的原因中,還包括了各種先天的缺陷以及後天的影響。
染色體異常、營養缺乏、肌肉神經病變等都屬於先天的缺陷,像上文中的蓁蓁,就是因為遺傳性癲癇問題,而導致的發展遲緩。在後天的影響上,則有可能像是蓁蓁爸爸一樣在幼兒時期受到細菌感染,或者腦傷、腦性麻痺等等。另外也有可能是外在環境所導致,比方家人對於嬰幼兒疏於照顧和互動、兒童受虐,又或者是經濟弱勢的家庭,較無法滿足幼兒成長所需的資源,才導致發展遲緩。

無論原因為何,如果持續忽視嬰幼兒有遲緩發展的情形,對遲緩兒本身、家庭以及社會,都會帶來更沈重的負擔。試想,如果遲緩兒只能依賴主要照顧者而生活,隨著他的年齡增長,主要照顧者會老去、會生病,甚至有一天意外降臨,遲緩兒該怎麼辦?更重要的是,照顧遲緩兒的工作,也不應該只由一人扛起,因為長期照顧所產生的心理壓力,日積月累所導致的悲劇時有所聞。但這些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因為只要發現得早,遲緩兒在專業的支持和幫助下,可以減輕發展遲緩的狀況,更有機會跟上同齡孩子的發展步伐。
慢飛家庭特攻隊 寶貝成長大作戰
伊甸投入早期療育服務邁入第30個年頭,每年幫助超過2萬名發展遲緩兒童及家庭趕上成長步伐。根據伊甸的服務經驗,許多家庭在發現孩子有遲緩成長現象時,往往不知所措,如果再加上社會環境、家庭結構及生活經濟等壓力,整個家庭就會加速失序,面臨崩潰邊緣。因此,伊甸的早療服務,期許能成為每個早療家庭的堅強後盾,以家庭為核心,為孩子安排療育課程,並透過親子活動、親職講座及定期療育會議,幫助家長在育兒上建立實用的五大能力,包含「溝通力」、「學習力」、「自信力」、「決策力」以及「影響力」,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需求,並能積極且自信地陪伴孩子跨越成長阻礙,減輕照顧壓力。今年邀請到藝人楊祐寧擔任愛心隊長,期待能強化並帶來早期療育正面、積極的印象,讓有需求的家庭,願意主動尋求支援,接受伊甸專業早療顧問團的幫助,共同支持孩子在成長階段中的種種需求。

上文中的蓁蓁奶奶,曾經為了蓁蓁的發展,不管颳風下雨,騎著機車載著蓁蓁到醫院回診,一個月要跑醫院好幾趟,非常辛苦。後來蓁蓁開始接受伊甸的早療服務,短短兩年時間,蓁蓁就有了非常明顯、令人驕傲的進步。比方可以自行上下樓梯、戒掉了尿布,在生活自理及口語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其中最大進步是在環境適應上——原本蓁蓁相當依賴奶奶,剛開始進入日托班上課的前半年,常常會哭鬧。但現在已經可以自在的跟著團體一起活動,和同學們也相處很融洽,甚至能夠幫忙老師照顧比自己年紀小的孩子。
「蓁蓁是個體貼的孩子,她在接受早療服務之後,這些特質都慢慢的展現出來。」有一次蓁蓁奶奶在家中默默哭泣,被蓁蓁看到,蓁蓁便上前擦掉奶奶的淚水、安慰奶奶,讓蓁蓁奶奶覺得很驚訝,也很窩心。有時候蓁蓁奶奶在家裡接代工做,長時間久坐時後,蓁蓁還會自動自發的幫奶奶搥搥腰背。蓁蓁奶奶說:「看她那麼乖、那麼懂事,我就覺得再怎麼辛苦也很值得。」蓁蓁一天天的進步,讓蓁蓁奶奶覺得很欣慰,雖然還有許多成長挑戰等著蓁蓁克服,但現在的她,已經擁有更多可能性,順利長大、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伸手就有機會抓住的目標。
「當超人,可以不只有自己一個人」,伊甸早療服務一直鼓勵慢飛家庭勇敢站出來,也期待社會大眾給予友善對待及行動響應,支持伊甸「弱勢兒童服務計畫」,幫助慢飛家庭解鎖成長任務,大家一起努力,用愛陪伴一個孩子,守護一個家。詳情請上官網,或洽捐款專線0800-025-8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