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香港少數族裔面對的中文教育問題

香港少數族裔面對的中文教育問題
香港電台《鏗鏘集︰跨不過的障礙》影片截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現時教育政策並未能切合少數族裔青少年的學習需要,這制度上的缺陷令少數族裔學生因未能學好中文,導致他們的升學選擇和就業發展受到局限。

作者︰陳凱欣

常說年輕人是社會未來的棟樑,而教育就是一項重要的社會和文化資本。與大部分本港新生代一樣,香港的少數族裔青年在港生活、成長、接受教育。在2018/19學年便有28,711名少數族裔學生就讀於本港幼稚園、小學及中學,佔中小學學生總數約3%。[1]然而,香港少數族裔仍要面對不少的教育問題。

第一,本港少數族裔學生的母語並非中文,缺乏中文基礎使他們在學習上困難重重。平等機會委員會(下稱平機會)主席朱敏健形容,這些兒童在學習中文上已是「輸在起跑線」,他們不但缺乏沉浸式的語文學習環境,更錯過了學習語言的黃金時間,即0至6歲幼兒期。[1]對於大部分少數族裔學生而言,要同時學習粵語、普通話和繁體中文,並要適應廣東話授課的情況,這個學習過程是艱辛的。

第二,香港的制度加劇少數族裔學生在學習上的困難。從事大專教育的徐渭芝博士指出,少數族裔學生需面對學校評級制度和兩文三語政策的挑戰。[2]同時,現行的中文教育措施缺乏一套統一、有效的系統協助少數族裔學生學習中文,因此現時教育政策並未能切合少數族裔青少年的學習需要。這制度上的缺陷令少數族裔學生因未能學好中文,導致他們的升學選擇和就業發展受到局限。

對於少數族裔學生的教育問題,社會上有不同組織和機構都在尋求解決方法。平機會早於2010年成立「少數族裔教育工作小組」,探討如何令少數族裔學生在教育制度以至將來的就業市場上有能力與其他人公平競爭,並於2011年發表了《人人有書讀》報告 ,建議政府在學前階段開始為非華語學生提供中文學習教育、開設其它中文課程,以及設立與全球認可的國際英語水平測試相若的中文能力課程和測試系統。[1]

政策方面,政府在2014/15學年開始,教育局在小學和中學推出「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學習架構」),即「中文作為第二語言」政策。[2]另一方面,政府為錄取非華語學生的學校設立分層階的額外撥款制度,讓學校可以在中文學習方面提供額外支援;2016年,政府把支援措施擴展至學前教育,透過幼稚園教育計劃,為錄取了8名或以上非華語學生的幼稚園提供額外資助。[1]

但是,這些新措施是否有效解決問題呢?教育局所提出的「學習架構」數年來被批評為「三不足」。由於「學習架構」並非預設課程,同時缺乏清晰指標衡量其成效及學生進度,使這個政策最後出現成效不足、教材不足和師資培訓不足的結果。[1]不少學校老師的行政負擔加重,但課堂教學的專注少了,而少數族裔學生未能受惠於「學習架構」。

為了檢視在中、小學階段協助少數族裔學生學習中文的措施,分析其成效,以及探討可行措施以處理所發現的問題,平機會召集「少數族裔教育工作小組」,並發表了《人人學得好》報告,闡述現有學習系統上的漏洞及建議改善措施。建議改善措施包括︰

  • 為非華語學生設計一套以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整全中文課程,涵蓋具針對性的教學法、教育工具及教科書等;
  • 強化師資培訓,盡早培育一批教授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師,就如現行英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培訓系統一樣;以及
  • 着手建立一個能涵蓋目前非華語學生常考中文考試的資歷階梯,更適切地反映非華語學生的中文水平。[1]

雖然現時有政府及非政府組織正嘗試解決少數族裔教育問題,但深層次的結構問題都不是短時間能解決的。作為市民的我們,也許應多主動與少數族裔的鄰居、朋友、同事多用廣東話溝通,在與他們日常接觸中增加中文的使用,也可主動幫助他們在學習中文上遇到的困難,這樣也同時促進族裔社群之間的了解與相互充權!

參考資料︰

  1. 朱敏健(2019)〈人人學得好 ─ 讓少數族裔享有平等教育機會〉。載《平機會電子通訊》219(2) 。
  2. 多元文化行動計劃(2015)《尼泊爾人在香港:邊緣化•歧視•賦權》。香港中文大學多元文化行動計劃。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tnlhk
核稿編輯︰黎家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