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想讓我女兒有個家》:福利計畫餵飽我的家,但我也得提著一袋恥辱進門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當時我還不知道,不過政府其實已經努力多年,想要洗刷食物券的汙名,好讓兩千九百萬使用食物券的民眾不被歧視,方法是更名為「營養補充援助計畫」。然而,不論是叫「營養補充援助計畫」或「食物券」,民眾還是認為美國納稅人辛辛苦苦賺來的錢,被窮人拿去買垃圾食物。
文:史戴芬妮.蘭德(Stephanie Land)
過渡住房
我七歲時,父母搬離華盛頓州,遠離所有親戚。我們住在阿拉斯加安克拉治楚加奇山脈(Chugach)的山腳,我們上的教堂主持數個計畫,關懷遊民與低收入社區。我小時候最喜歡做的事,就是在聖誕假期送東西給貧困家庭。星期天做完禮拜後,母親會讓我和弟弟從教堂大廳的聖誕樹上,挑一個紙天使。吃完早午餐,我們會去逛賣場,按照許願清單,替年紀跟我們差不多的女孩男孩買新玩具、睡衣、鞋襪。
有一年,我和母親一起送晚餐給一個家庭。濕氣很重的公寓裡,一個男人出來應門,我耐心等待輪到我,把細心包裝好的禮物交給他。男人有一頭濃密的深色頭髮,皮膚黝黑,穿白T恤。我把裝著禮物的袋子交給他之後,母親又給他一盒火雞肉與馬鈴薯,還有罐頭蔬菜。男人點點頭,就安靜關上門。我失望地離開,原本以為男人會邀我們進去,這樣我就能協助小女孩拆開我精心挑選的禮物,我想看到我的禮物讓她多開心。我會告訴她:「這雙閃亮的新鞋是店裡最漂亮的。」我不懂為什麼小女孩的父親見到禮物沒有很開心。
青少年時期,我曾利用午後到安克拉治的市中心分發午餐袋給遊民。我和同伴向無家可歸者「見證」並分享福音。我們送遊民蘋果與三明治,好讓他們聽我們說話。我會說耶穌愛你,即便一個男人面帶微笑告訴我:「耶穌似乎多愛妳一點。」我洗車打工賺旅費,造訪下墨西哥(Baja Mexico)的孤兒院和芝加哥的兒童聖經營。回首過往的竭力付出,今日的我,卻淪落到需要搶工作,找不到地方住。從前那些慈善與急難救助活動,雖然難能可貴,其實讓窮人成了一幅幅的諷刺畫—他們是樹上的無名紙天使。我想起當年那個應門的男人,我送了一袋小禮物給他。如今換成我開門接受慈善,收下自己給不了家人的東西,接收人們偶爾心血來潮想做善事的小心意,例如一雙新手套、一個玩具。然而,我沒辦法把「健康照護」或「托兒服務」放在許願清單上。
我的父母帶大我和弟弟的地方,距離華盛頓州西北的家鄉有千里遠,遠離外公外婆,我的成長環境漸漸符合多數人眼中的美國中產階級。我們不缺基本的東西,但是我父母無法負擔太多額外支出,如跳舞課、空手道課,也沒替我們開戶存大學學費。我很快就學到錢的重要性,十一歲開始當保母,之後幾乎永遠在兼一、兩份工作。我天生要工作。因著宗教和父母提供的財務保障,我和弟弟受到保護。
我是充滿安全感的人,過著安全的生活,也深信這樣的日子會持續下去,直到人生天崩地裂。
我告訴傑米,我會帶米亞投奔我的父親與繼母夏洛特。傑米的眼睛瞇了起來。那時米亞還不到七個月,但是已經目睹過父親太多次情緒發作;那些打打罵罵與威脅恫嚇使我的精神受創。
「我查了一下網路。」我伸手摸口袋裡的紙,另一手抱著米亞。「政府網站上的『子女扶養費計算器』,算出來的金額似乎滿合理的。」
傑米搶走我手上的紙,揉成一團,丟在我臉上,瞪著我,不肯移開視線。「我不會付妳孩子的養育費。」他冷冷地說:「妳才該付我錢!」傑米咆哮起來,走來走去。「妳哪裡都不准去。」他指著米亞。「我會帶走米亞,讓妳找都找不到。」傑米轉身離去,怒吼一聲,把門上的壓克力窗戶打穿一個洞。米亞震了一下,發出高分貝的尖叫,我從來沒聽過她發出那種聲音。
我打電話給家暴熱線,手抖個不停,語無倫次,根本無法解釋清楚傑米反覆咆哮前發生的事。他們建議我掛掉,改打給警察。幾分鐘後,巡邏車的頭燈照亮二十英尺拖車的整個側面。一名警官輕輕敲了敲破損的門,他好高,頭幾乎要碰到屋頂。我告訴他發生什麼事,他記下一些東西,檢視拖車門,點了點頭,問我和米亞是否安然無恙,我們是否感到安全。經過一年的虐待、威脅和高分貝的汙辱,那個問題令我鬆了一大口氣。傑米大都以無形的方式發洩怒氣,不會留下瘀青或紅腫,但這一次,這一次我有辦法指出他施暴的地方,可以請某個人看一看,告訴外界:「這是他做的。他對我們做了這個。」大家看一看,點點頭告訴我:「看到了。我看見他對妳做了這個。」警方留下的報案單證明我沒瘋。有好幾個月,我都把報案單收在錢包裡權當證明書。
過渡住房的公寓大樓緊臨大街。我和米亞在那度過的頭幾晚,感到很不安。每當有聲響在牆壁與地板間引發回音,我都會嚇一跳。我們母女在家時,我一遍又一遍查看,確認門鎖著。我這輩子沒做過這種事,但是現在只有我和女兒,只有我能保護我們兩個。
我們母女住在遊民收容所的時候,那裡的車道直通每間屋子的門口,如果需要離開,我的車就停在門外。我不曾見過鄰居,也沒聽過他們的聲音,所有人都住在獨立的小屋裡,被大自然包圍—樹木與原野帶來的是祥和感,不是麻煩。那個小地方是我的,不必擔心有人闖入。搬進公寓後,牆壁和地板好薄,有好多不熟悉的聲響。樓梯間隨時有陌生人上上下下,大呼小叫。我盯著前門,我們母女和外界唯一的阻隔就只有那道門,隨時可能有人破門而入。
在那塊灰暗的長方地帶,我們母女被其他公寓包圍著,但只有牆壁傳來的聲響、垃圾箱裡愈堆愈高的垃圾、駛進停車場的車子,證明有人住在那裡。或許如果能見到鄰居,知道他們長什麼樣子,我將更有安全感。他們在夜間發出的聲響、腳跟碰撞地板的聲音、突如其來的低沉嗓音、孩子的笑聲,讓我永遠處於半夢半醒之間,一個晚上起來好幾次,走到隔壁房間查看睡在旅行嬰兒床裡的米亞。
Tags: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