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張靚蓓:用《十年一覺電影夢》等六本著作,書寫台灣電影史

緬懷張靚蓓:用《十年一覺電影夢》等六本著作,書寫台灣電影史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影響台灣電影文化甚劇的張靚蓓日前辭世,在她畢生所完成的6本著作中,其中對於電影口述史的最大貢獻,乃是翻轉了華語電影史以編導為主要的論述路徑,對於讀者想了解台灣新電影以降的寫實主義美學承繼,提供了有機的且具辯證性的豐富史料。

張靚蓓(1952-2019)曾為新聞記者、大學講師、美術館編輯、以及電影資料館館長(現國家電影中心),然而,以上多元的工作資歷卻沒能說明她對台灣電影史與電影研究的最大貢獻,那是她完成了6本華語影人口述訪談專著。其中受訪的影人除了重要的華語電影導演外,也包含了剪接師、音效師、劇照攝影師、製片等電影製作專業人士。過去我曾以微觀歷史的觀點討論過《凝望・時代:穿越悲情城市二十年》一書的書寫策略, 綜觀而論,他的電影口述史,不僅僅是一種歷史書寫的研究取徑,也非大歷史的宏觀敘事,而是小寫電影史學的體現。

3000x2250_528952008819
Photo Credit: 中央社
前國家電影資料館館長張靚蓓(左2)14日因病逝世,享壽67歲。

電影研究在台灣,作為藝術學門下的一支,可以想像其為第8藝術的綜合體質。但另一方面,電影文本也成為許多非藝術學門的文本研究資源,包括哲學、中文、外文、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政治學乃至醫學人文等等的跨領域的分析素材,不同學門透過各自的論述徑路,讓電影分析成為其他學門最容易獲取的參照體系,卻反而很少去探究電影作為做綜合藝術的本質,在製作過程中所需要的服化陳設、音效設計、攝影構圖、場面調度、類型傳統、視覺特效等等的音畫環節。

換句話說,電影作為學門的主體性其實屢屢遭受挑戰。若未回歸到音畫生產條件的環節與物質性上,其實無法全面掌握影像與意義之間所可能出現的詮釋上的誤讀與斷裂。因此,張靚蓓的6本專著最大的貢獻,除了開始進行台灣影人口述歷史的積累、創作了以電影藝術為核心的大眾普及讀物之外,更是回歸了電影作為綜合藝術主體性的寫作策略。

就在李安《臥虎藏龍》2000年獲得奧斯卡外語片獎的肯定後兩年,張靚蓓的第一本口述歷史專著出版,這是本將近500頁、關於李安出道十年總回顧的《十年一覺電影夢》。全書描述李安自小在台灣長大的求學挫折,到美國接受電影教育與拍片的歷程,其實是一位奧斯卡電影導演的養成紀錄。然而,使用第一人稱的書寫口吻,親切且直白地展示了李安作為一位導演,從前置期、拍片期到後製期的階段性的心理轉折,與不同文化背景的工作人員的溝通與協調,對於演員表演的精準要求,對於劇本結構的字斟句酌,顯示出導演作為影片靈魂之所在,卻也在各種製作期程中面臨困難的抉擇,體現了個人哲學或美學立場,乃至於遭遇各種複雜的意識形態挑戰。

Ang Lee_李安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2004年出版的《夢想的定格:10位躍上世界影壇的華人導演》,有別於第一本專著單一導演的個人長期追蹤的口述訪談,以問答形式紀錄兩岸三地「港台中」共10位導演,包括香港崛起的胡金銓、吳宇森、王家衛;台灣的侯孝賢、楊德昌、蔡明亮和李安;中國的陳凱歌、張藝謀和姜文。這10位華語影壇的導演看似是張靚蓓多年採訪的一個集結之作,但也意外地展示了華語電影新浪潮脈絡下的另類風景。

擅長武俠類型電影的導演胡金銓、香港新浪潮崛起的動作片導演吳宇森與文藝片導演王家衛,分別標示了自70年代到90年代香港電影的燦爛榮光,曾經作為東方好萊塢的香港影壇,上述幾位導演的作品點燃了東方之珠的閃亮招牌。

1205338114_3
Photo Credit:國家電影中心
胡金銓《俠女》劇照

台灣新電影的侯孝賢與楊德昌,以及後新電影的李安與蔡明亮,帶領台灣電影走向世界影展的舞台,藝術電影與跨國合拍的徑路,讓上個世紀末的寫實主義美學得以成為一股湧泉般的創作能量,直至今日都影響著新世代台灣編導風格。

侯孝賢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中國第五代導演的代表張藝謀與陳凱歌,加上曾參與第五代導演作品演出的姜文導演,標示著第五代導演們在中國電影發展上的里程碑。這本書綜合上述10位導演的訪談,終可看見華語電影20世紀末於世界電影匯流裡掀起的一股充滿對話性與辯證性的音像品味。

RTXLN98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與《夢想的定格:10位躍上世界影壇的華人導演》同年出版的《不見不散——蔡明亮與李康生》有著不同的口述史取徑,有別於前者囊括10位導演的大視野,後者則傾向微觀的視角,專注於兩部影片《不見》和《不散》的前世今生,訪談的對象為蔡明亮和李康生兩位導演,透過對兩人工作時的貼身紀錄,揭露兩部互相承繼的影片美學脈絡下,攝影構圖與電影題材的親密性,甚至補獲了幕後拍攝過程中的有趣細節,生花妙筆的第三人稱表述了兩位導演在電影製作過程中需要克服的現場突發狀況與資源不足的困境。

天橋不見了雄影放映  導演蔡明亮出席
Photo Credit: 中央社

2009年的兩本書《電影靈魂深度的溝通者》與《聲音盒子》,則是側寫了兩位自台灣新電影時期即長期與幾位重要導演合作的音效師杜篤之與剪接師廖慶松。這兩本書揭開了台灣電影研究長期關注導演成就的偏好,轉向技術組的專業角度,重新思考技術組與導演組的合作與協商關係。在《聲音盒子》中,紀錄了杜篤之對於楊德昌、侯孝賢與王家衛三位大導演的合作過程,乃至於與「後——新電影」導演的互動,從音效設計的角度來看,杜篤之建構了台灣新電影以降對電影聲音的生產脈絡。

photo_7173f5eca0224975b50c2207cb841514
Photo Credit: 金馬影展 TGHFF
杜篤之

《電影靈魂深度的溝通者》則是側寫剪接師廖慶松,本書從他的剪接理念破題,然後進入本書核心的部分,也就是他與台灣電影導演合作的第一類接觸,除了侯孝賢與楊德昌之外,還包括李行、陳坤厚、柯一正,乃至於新世代導演如易智言、林正盛、林靖傑、陳芯宜等人,透過度廖桑奠基於「抒情傳統」的剪接手法,讓年輕一代的台灣電影在世界影展舞台上屢屢獲得掌聲。

資深剪接師廖慶松獲金馬特別貢獻獎
Photo Credit: 中央社
廖慶松

2011年的《凝望・時代:穿越悲情城市二十年》等於是集結了數十年的訪談功力,在《悲情城市》20年之後,重新回過頭訪談此片重要的幕前幕後的參與者與推手,除了熟悉的編導之外,包括攝影陳懷恩、劇照陳少維、副導黃健和、製片張華坤、海外統籌舒琪、演員陳松勇、高捷和吳義芳,從技術組的執行層面、影片行銷與參展的協調工作,乃至於演員的表演方式,從更多元的角度豐富《悲情城市》作為台灣電影史上最重要的作品的生產細節,如同每一部偉大的影像作品背後都有無數默默辛勞的身影,這次,讓他們一一現身說法,讓電影史書寫獨尊編導的傳統,讓位給那些片場內外容易被忽略的電影工作者。

悲情城市劇照
Photo Credit: 學者國際多媒體
《悲情城市》劇照

張靚蓓畢生所完成的六本著作中,其中對於電影口述史的最大貢獻,乃是翻轉了華語電影史以編導為主要的論述路徑。無論是一開始的李安與蔡明亮,或是華語電影十位導演的訪談著作,都是以導演為主的作者命題。然而隨後三本書的書寫策略,則側重於技術組的影人訪談。重新回顧六本書的企劃,即是由導演觀點過渡到技術實務的書寫轉向。這些台灣電影史上難得的一手資料,無論是從音效或是剪接的角度來看,對於讀者想了解台灣新電影以降的寫實主義美學承繼,提供了有機的且具辯證性的豐富史料。如同膠片之外的叨叨絮絮,既深化也活化了未來的台灣電影史書寫。

張靚蓓著作簡表

  • 《十年一覺電影夢》,台北:時報,2002。
  • 《夢想的定格:10位躍上世界影壇的華人導演》,台北:新自然主義,2004。
  • 《不見不散——蔡明亮與李康生》,台北:八方文化創作室,2004。
  • 《電影靈魂深度的溝通者——廖慶松》,台北:典藏,2009。
  • 《聲音盒子》,台北:大塊文化,2009。
  • 《凝望・時代:穿越悲情城市二十年》,台北:田園城市,2011。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