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放棄使用「黃金時代」,荷蘭博物館群在「去殖民」過程遭遇哪些困境?

放棄使用「黃金時代」,荷蘭博物館群在「去殖民」過程遭遇哪些困境?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阿姆斯特丹博物館於其聲明稿表示,「黃金時代」一詞在西方史學佔有重要的地位,與荷蘭的民族自豪感息息相關。但在這展示「繁榮、和平和富裕時代」的詞彙中,並沒有涵蓋過去應該負起的歷史責任,也忽略了當時社會現實的許多消極面。

文:郭怡汝

博物館為一個具有批判性的非營利專業組織,它可以批評時事、歷史以表達多元觀點和聲音,來提供觀眾不同角度的面相和思考;同樣地,博物館也可以自我批判,勇於正視國家過去不光彩的歷史,並促進多元對話。

今年9月荷蘭阿姆斯特丹博物館(Amsterdam Museum)宣布不再使用「黃金時代」一詞,並更改常設展名稱的例子,引發一連串荷蘭政壇的爭論,凸顯了身處「後殖民時代」的荷蘭博物館群在「去殖民(decolonisation)」的過程中,所遭遇到的現實困境。

荷蘭的黃金時代(Golden Age)

「黃金時代」被譽為荷蘭國力的巔峰,係指17世紀時,荷蘭於商業貿易、科學技術、軍事武力和藝術領域等方面都取得了積極的發展,為國內帶來了一片令人矚目、欣欣向榮的景象,且在世界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最著名的荷蘭東印度公司(VOC)、藝術家林布蘭(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和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等,都是這時期的代表之一。

圖片_3
Photo Credit: 郭怡汝攝影
林布蘭《夜巡》(Rembrandt, ‘The Night Watch, 1642’),畫作收藏於荷蘭國家博物館

博物館放棄使用「黃金時代」,是展現包容性並容納多元聲音的一步

荷蘭阿姆斯特丹博物館9月份於其官方網站上公告,同時發出相關新聞稿宣布博物館將不再使用「黃金時代(Golden Age)」一詞。

阿姆斯特丹博物館於其聲明稿表示,「黃金時代」一詞在西方史學佔有重要的地位,與荷蘭的民族自豪感息息相關。但在這展示「繁榮、和平和富裕時代」的詞彙中,並沒有涵蓋過去應該負起的歷史責任,也忽略了當時社會現實的許多消極面,如:貧窮、戰爭、人口買賣和強迫勞動的奴隸制度等。「黃金時代」一詞是從當權者的角度來詮釋歷史,粉飾了荷蘭歷史不公義的一面。博物館認為,每一個世代、每一個人都應該要能詮釋和形成自己的歷史故事,而該詞彙(指「黃金時代」)本身限制了不同聲音的對話空間,框限了講述更多故事的可能。

博物館將放棄使用「黃金時代」一詞,這是博物館達到包容性和容納多元聲音的一步。博物館多年來與當地社群和民眾共同努力,希望讓博物館成為一個「屬於每個人」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地方,使其感到認同,因此,希望透過這個決定,為過去被忽略或是沒有發聲權的多元族群提供重新對話和講述故事的空間。此外,也決定將館內其中一個常設展名稱「黃金時代的荷蘭人(Dutch of the Golden Age)」改為「17世紀的集體肖像(Group Portraits of the 17th century)」

荷蘭政壇對於博物館的作為表示不認同

不過當阿姆斯特丹博物館發布此消息後,立即受到國內政壇各方的強烈反彈。

荷蘭首相Mark Rutte表示不認同博物館的做法,認為「黃金時代」是一個美麗的名詞,「我們不應該要浪費我們的時間精力去重新命名黃金時代這個詞,我們可以談論過去不好的地方,但我們應該要去創造我們新的黃金時代(Let’s not waste our energy on renaming the Golden Age - a beautiful term. We can talk about what wasn’t good, but let’s devote our energies to creating a new Golden Age)」。

荷蘭議員Zohair El Yassini重批博物館這種做法是荒腔走板(lost the plot completely),並表示博物館有責任解釋黃金時代的負面影響,這本來就是博物館的職責,而非直接棄用這個詞彙。更有其他官員指控博物館試圖改寫歷史。

社交媒體Twitter上,民眾反應不一,有人稱讚博物館走向更具包容性和更全面的觀點;也有人批評博物館試圖抹煞這個國家最具影響力的歷史時代。

荷蘭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表示不會跟進

同樣位於阿姆斯特丹的荷蘭國家博物館表示不會跟進阿姆斯特丹博物館的腳步,並且不會疏遠「黃金時代」這個詞彙。國家博物館館長Taco Dibbits解釋,「黃金時代是荷蘭歷史上一段光輝繁榮的時期,使用它並不代表我們不承認這個時代不光彩的歷史事實,國家博物館將嘗試用不同的角度去詮釋這段歷史,我們明年將在博物館內舉辦以奴隸貿易為主題的展覽」。

圖片_1
Photo Credit: 郭怡汝攝影
荷蘭國家博物館外觀

阿姆斯特丹博物館的回應

受到抨擊的阿姆斯特丹博物館館長Judikje Kiers表示,將持續努力達到更平衡的歷史觀點,很多地方可能還沒有辦法立即到位。不過,這是博物館邁向更包容和多元聲音的重要的一步,他們將繼續與當地居民和社群合作,以發現共同歷史中不足的故事與觀點。

荷蘭博物館的後殖民時代

近年來荷蘭一直對其過去歷史進行批判,特別是殖民時代。根據萊頓大學非洲研究中心(Leiden University’s African Studies Center)指出,荷蘭自17世紀起參與大西洋奴隸貿易,持續了200多年,曾在非洲黃金海岸(今迦納共和國)建立要塞據點,並抓捕和販運當地的非裔人民至各地進行奴役,其奴隸貿易人次達60多萬,這種剝削行為為當時國家賺取了豐厚的利潤且壯大了國力。

這幾年荷蘭博物館群積極正視過去的殖民黑歷史,例如:荷蘭國家博物館於2015年起刪除其館藏內可能含有種族歧視的標籤或言語,像是negro(羞辱非裔族群的用字)、Indian、dwarf、Hottentot(荷蘭給南非Khoi人的稱呼,荷蘭語意為口吃的人,極具污辱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