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過106萬噸的福島核汙水恐「排入海洋」,綠色和平警告將「更快」影響台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福島核災至今雖然已經近9年,但專家警告人類仍然還在「危機初期」,仍有包括無處可去的核汙水等危機待解決。
長期關注全球核能安全、綠色和平組織核專家蕭恩.伯尼(Shaun Burnie)經過23年再度來台。
上次來台是為蘭嶼核廢料議題發聲,今(6)日則針對最新研究提出警告,福島核災後地下水持續進入福島核電廠,不僅造成核輻射汙水,可能已經比原先預估更快的速度,抵達台灣海域。
8年前的東日本發生311大地震,隨之而來的大海嘯摧毀了驅動冷卻系統的柴油發電系統,導致反應爐過熱發生爐心熔毀。東京電力公司為了冷卻反應爐,持續向爐內注入大量冷卻水,造成大量受到輻射污染的核汙水。而流經第一核電廠的地下水也持續受到汙染,如何處置這些帶有放射性物質的污染廢水,也成為日本與鄰近國家的棘手難題。
106萬噸的核汙水無處可去,新報告揭示「更快」影響台灣
為了冷卻爐心,自2011年311福島事故8年後,日本東京電力直到今日還是每天向已經熔毀的反應爐注入200-216噸的冷卻水。截至今(2019)年10月22日,總共累積了106萬8630噸的汙水無處可排放。東京電力本月又建置4個新的儲存槽來存放這些汙水,不過根據東電,2022年夏天儲存量將會爆滿。
這麼多的廢水該如何處置?日本環境大臣原田義昭今年9月被問及核汙水的處理議題,表示「除了直接排放(入海)稀釋外,別無他法」,由於這些核廢水雖然經處理,仍然含有很難去除的氚等輻射物質,隨即引發當地漁民抗議,鄰近的國家也表示憂慮。
伯尼今日也批評,有擴建儲存槽、原地保存這樣相對安全的選擇,日本政府與相關部門目前仍傾向將廢水排放至海洋,只是為了減少成本。
根據日本政府估計,福島核災帶來的影響為21兆日圓,日本財經研究院的估計則是81兆日圓,當中很大的部分都是花在核汙水的處理上。不過這些汙水若排入水中,將不只衝擊日本東北各省的沿岸與漁業,也會影響鄰近的國家。
根據2018年11月發表的海洋模擬數據推估,2011年從福島隨著核汙水被排入大海的「銫137」,循海流將會在2013年抵達台灣北方海域,並在2014-2018年達到高峰(1.3-1.8貝克Bq/立方公尺),比原能會早前預期影響台灣的速度更快,衝擊了原先認為福島核汙水不會影響中國東海的說法。

核汙水可能對人體的危害有哪些?
伯尼指出,雖然這樣的濃度不會立即危及生命,無須誇大汙染物帶來的危害,但依照國際輻射標準,「沒有所謂的安全值」。
銫最大的危害是對陸地的汙染,將提升背景環境的輻射,會穿透皮膚表層。銫137的半衰期為30年,需要經過300年的時間才能保證對人體無害。且因為銫的分子非常小,吸入到肺中仍然對健康有影響,也影響水中生物,透過食物鏈的累積將汙染物吃進人類身體裡。
另外,目前儲存在福島第一核電廠超過百萬噸的核汙水,雖然經過處理,仍無法透過「ALPS多核種除去設備」去除放射性核種「氚(H-3)」。伯尼也指出,即便日本政府聲稱氚(H-3)對於環境健康沒有危害,伯尼指出,氚(H-3)能進入細胞結構當中有機結合,可能影響生物DNA,另外也會聚集在貝類上,衝擊漁業。雖然日本政府預估將花30年的時間解決福島第一核電廠,不過伯尼指出,氚(H-3)至少需要花125年的時間才能達安全值。
事故發生近9年,福島核災仍處於「危機初期」
福島核災至今雖然已經近9年,但伯尼警告,全人類仍然還在「危機初期」,仍有很多問題尚待解決。
為阻止地下水滲入第一核電廠反應堆、受到汙染並流入附近的太平洋,日本政府修建冰牆,想以人工凍土圍牆將反應堆封起來,但伯尼指出,地下水仍不斷流經第一核電廠地底,如2017年蘭恩颱風衝擊日本,每日地下水量超過800公噸,而今年影響更劇的哈吉斯颱風影響為何,目前還未知。
伯尼指出,日本政府日後若將核汙水排入海洋,應先對環境與經濟產生的影響做出解釋,這也不是日本國內問題,而是跨越國界,是日本政府必須與全世界在未來共同面對,且不是短期能解決的。他也表示,台灣有很多方式可以進入可再生能源的領域,台灣關於核能的討論,都跟日本一樣「分神」,不去聚焦在真正重要的東西上。
長期關注國內核議題的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則表示,從福島核災到車諾比的教訓,也讓台灣學到能源轉型,「日本人沒得選擇,我們還有選擇」。
今年10月,韓國代表在《倫敦傾倒公約議定書》會議上,再次向日本表達對福島汙水處理的關注。韓國代表指出,如果(日方)真的將受汙染的水從工廠排到海洋,可能會對全球海洋環境產生影響,並且違反《倫敦議定書》的目標,希望日本政府「需要在處理核電廠汙水上保持透明,並且與鄰國和國際社會衝分溝通討論其處理方法。」日本代表則回應,日本政府內部尚未就如何處理核電廠汙水作出任何決定。

核稿編輯:楊士範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