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捲世界的日本實境秀《雙層公寓》有著什麼樣的魅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雙層公寓》的成員都是初入社會,正值徬徨的時期,或是正在為夢想打拼的年紀,因此這些迷惘或跌撞的情節也很鼓動人心。
席捲全世界的日本實境秀《雙層公寓》(Terrace House),從2012年播出《鎌倉篇》後,深受觀眾喜愛。被Netflix買下後又陸續推出《東京篇》、《夏威夷篇》、《輕井澤篇》,近期又將鏡頭搬回東京。每季以一個城市為主要據點,提供豪華到連當地人都買不起的房子,以及一台汽車,讓3男3女在此一同展開共居生活。
一般人享受不起的時尚生活

若要說成員們入住的是「公寓」,我想說是「度假別墅」會更貼切。看過日劇中10坪大小不到的蝸居,再對比眼前的高級建築,也難怪成員們入住時各個無不發出驚呼。《雙層公寓》與其他實境節目最大的不同,在於節目組在場景花了不少功夫,將日本低調奢華的簡居時尚發揮得淋漓盡致。這樣的實境秀,讓每個嚮往時髦生活的少男少女,有了做夢的機會,期待自己總有一天也能過上這樣的生活。
不用編劇,故事就很有張力

《雙層公寓》雖然火紅,但最為人質疑的當然是實境秀常遇到的問題──真的完全無劇本出演嗎?其實從選角方面,就可以看出製作單位煞費苦心,特地挑選出「不用我給你劇本,你就可以給我劇情」的成員組合。
《雙層公寓》會從全世界的報名者中挑選住戶,年齡層大約在20~35歲左右,6位成員的風格完全不同。以《輕井澤篇》為例,初期成員有:想成為廚師卻整天由手好閒的打工族、整天厭世臉卻被眾人愛戴的大學生、身材火辣的內衣模特兒兼翻譯、留著鬍子才30歲卻散發大叔味的滑雪選手、彷彿歐洲貴族後裔個性沉穩的型男,以及在健身房工作同時也是曲棍球選手的樂觀少女。
這些成員多半是俊男美女,在經過製作單位挑選後,成員們彼此的個性互補。在報名參加節目的頁面中,製作單位會要求報名者提供個人的推特、IG等社群帳號,為的就是要了解他們私底下的真實樣貌,好為實境秀挑選最適合的「演員」參與節目。有人個性受歡迎,就像一齣戲的主角;有人善解人意,就像主角的知心好友;一齣戲沒有壞人稍嫌單調,所以也會有不受成員歡迎的角色在其中。
這些成員的社群帳號自然紛紛被網友挖出來,原本戲劇中虛擬的偶像明星,在《雙層公寓》中卻是活生生的人彷彿觸手可及,自然會讓觀眾更有共鳴。
當然戀愛發展也是《雙層公寓》的最大看頭,單身的高顏值男女長期生活在同一屋簷下,不可能沒有戀愛的火花。初期試探、曖昧的過程,發展到中期竟有競爭者出現,最後究竟情歸何處,這些都令觀眾心癢難耐。也因為人類陷入愛河的樣貌,真實且血淋淋的人性呈現在大眾面前,往往會令觀眾錯愕。但同時又發現,這不就是你我周遭人物的面貌嗎?
隨著交流越加深入,彼此之間的衝突也會浮上檯面。有人滿口夢想但卻沒有認真去實踐,因此被成員們砲轟;有人隱瞞戀情怕傷害到螢幕形象,卻被成員們識破抓包。這些衝突可說是除了戀愛情節之外最大的看點,不僅滿足大家窺探的私慾,原本對事情非黑即白的價值觀,往往也會因為看見衝突雙方的說詞及行為,而理解事情其實同時也是一體兩面,不能妄下斷言。
追求夢想的人,總是閃閃發亮
《雙層公寓》的成員都是初入社會,正值徬徨的時期,或是正在為夢想打拼的年紀,因此這些迷惘或跌撞的情節也很鼓動人心。《東京篇》有一位帽子設計師亞里沙,25歲的她正準備開設自己的店面,在最忙碌的時期住進了《雙層公寓》。鏡頭不時帶到亞里沙奔走於廠商間的情景,雖然一臉疲憊但她撫摸著帽子時的神情,卻是閃亮動人,因為她正在逐夢的路上前進。最後店面終於開張的那一刻,也讓觀眾與她一起喜極而泣。
《輕井澤篇》的成員翔平是樂團歌手,加入的原因是想透過入住找尋創作靈感,平時的翔平就像一般人,既不帥氣也沒有突出的個人特色。但是當他一站上舞台頓時判若兩人,投入的神情與絕妙的歌喉讓他充滿魅力。最後,他也帶著兩首創作歌曲離開公寓,畫下完美的句點。
翔平為成員們創作的歌曲〈Rambling Rose〉:
吐槽滿點的毒蛇主持人

節目主持人由6個人組成,年齡分布廣泛,時而吐槽住戶、時而上演情境劇,有時候比實境節目的內容還要精采。節目主Key江原由希子代表50世代,因為過去有過豐富的戀愛經驗,因此總能鞭辟入裡地分析成員們的戀情。德井義實則代表40世代,知道很多把妹技巧,經常精準預測各個成員的戀愛走向。
山里亮太則是節目中最惡毒的主持人,設定是一位得不到愛的宅男,酸葡萄心理經常把住戶罵得體無完膚(下節目後甚至在YouTube頻道繼續罵)。還有清純的特林德爾是主持群中的一股清流,喜歡純純的戀愛故事,就像少女般天真無邪。
主持人們對人性觀察入微,會分析成員們的心理狀態,做作矯情的人逃不過他們的法眼、也不會對惡意滿點的人口下留情,還會為互有愛意的成員加油打氣(外加惡搞開黃腔)。當我們為劇情氣得牙癢癢時,主持人們早就輪番替觀眾砲轟了一頓,真是暢快又紓壓。就像跟一群家人一起看節目一樣,既溫馨又好笑。
要說《雙層公寓》最大的魅力是什麼?我想是它真實呈現人類最裡層的一面,喜悅、感動、自私、慾望等。你可能無法在旁人身上如此具體且直接感受到的情感,在公寓中卻會毫無保留地攤在你面前,讓我們學會同理,也對身旁的人多了幾分包容。或許,大家看的不是節目情境,而是希望在各式各樣的人物中,找到與自己最相像的角色,透過他們的互動也更加認識自己吧。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新經濟是什麼?由新興產業持續創新與成長,所帶動的「舊經濟」變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經過前幾年病毒的肆虐,全世界一同承受了疫情時代封城、居家辦公、社交距離等種種衝擊,人們在工作模式與市場經濟行為上,都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起伏動盪。然而,即使疫情期間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新經濟產業成長的勢頭並未減緩,甚至更加蓬勃尋找出路。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為了因應大環境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台灣需要積極創新與進化,把握迎面而來的機遇,才能為市場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本文將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定義介紹
新經濟一詞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景氣迎來空前盛況,各行各業呈現「高成長、高所得、低物價、低失業率」的現象。部分支持「新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促成此現象的原因分別為以下6點:「全球化分工生產」、「金融市場變遷」、「僱用型態改變」、「美國贏得冷戰」、「開發中國家提供市場」、「資訊技術的發展」,同時高科技產業仍不斷創新,一並拉抬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讓社會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時間拉回到現在,「新經濟」一詞的定義變得相對模糊,目前主要意指能為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興產業或科技,像是近年來的大數據、5G、AI等,都可以視為新經濟的一員。
本文以大數據舉例,說明新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在還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年代,各行各業收集數據受到限制,只能透過人工統計整理,難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更別說從資料中找出各個事件的關聯性,在下達決策時也一律以經驗來判斷。而大數據的誕生,讓所有產業的資訊處理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企業可以快速分析數以百萬筆的資料,並從數據中預測出未來的趨勢,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及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出以數據為主的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訊科技產業外,近年來藝文、運動等新創產業,亦是開拓新經濟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由趙天麟立委號召的「大高雄38區公益慢跑」,除了成功突破台灣當時最高夜跑人數的紀錄之外,立委同時也邀請了全球6大馬拉松中的日本東京馬拉松總監、與德國柏林馬拉松總監一同共襄盛舉,並共同商討將高雄馬拉松推上世界舞台的可能,促進高雄運動新經濟的誕生。
新經濟影響巨大,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
新經濟的影響之所以巨大到能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與新興產業強勁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關,不僅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層面更是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結構,若無法跟上新經濟的腳步,將很可能會快速被市場淘汰,也正因如此,各國才開始逐漸重視新經濟的發展,積極投入資源,並將新技術整合進傳統產業中。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積極發展「再工業化」,將重心放到新經濟產業發展上,以潔淨能源、健康醫療、電動車、生物工程、半導體等領域為首,提供特殊稅收抵免優惠以及各種補貼政策措施,爭取技術人才、資金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再造能兼具環保節能,且擁有高效產能的全新工業型態。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美國許多州都推出了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其中包含減免相關產業的稅收和提供購電補貼,同時還為氫燃料電池與儲能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究資金,促進潔凈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既然新經濟勢不可擋,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值得我們耕耘呢?
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大多與科技發展和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而能讓台灣有機會成為領頭羊的新經濟產業有4種領域,分別為健康醫療、能源科技、電動車、數據相關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經濟的契機,主要是他們擁有以下特性:
- 有新技術誕生,或是技術有重大突破
-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政府重點關注發展的產業
- 投資人一致看好,願意挹注資金
- 順應國際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各國為了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積極發展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而為了提高用電效率,過去不被看好的氫能,於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相較於鋰電池來說,使用氫燃料電池效率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氫能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能影響整個電動車市場的產業,甚至有機會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技術。身為台灣氫能發展重要推手的趙天麟立委也表示,台灣的氫能供應鏈,從上游製氫到下游氫燃料電池的供應,已佈建得十分完整,甚至包括工業餘氫或家庭廢水,都能成為供電循環系統之一,讓工業、家庭用電能與氫能串接起來,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量。因此政府與民間應更重視對氫能的投入,讓台灣在能源科技新經濟領域得以佔據領先地位。

如何推動台灣新經濟?從趙天麟立委的「運動新經濟概念」啟發
台灣仰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且疫情與國際經貿情勢的動盪,讓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發生巨變,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目前仍需依賴強勁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不過,考量到分散風險對於穩健經濟體的重要性,台灣公家機關與各大企業也沒有停下腳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關注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之外,運動產業與藝文產業也是值得我們關心的領域。
立法委員趙天麟在過去高雄市長初選期間,便曾提出「運動新經濟」政見,希望將高雄馬拉松提升到世界頂級馬拉松之列,成為「世界第7大馬拉松賽事」,以此來吸引參加比賽的國際遊客,間接帶動高雄的觀光熱潮。另外,趙天麟立委也注意到,日本沖繩做為日韓兩國職棒的「春訓基地」,每年為當地帶來非常可觀的觀光產值。然而,高雄不只春季雨量較沖繩少,氣溫也更平均,相較之下擁有比沖繩更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打造成新的職棒春訓基地,若能結合當地旅遊景點的優勢,帶動棒球迷前來朝聖,將能透過發展運動新經濟為高雄帶來十分可期的觀光效益!
在藝文新經濟方面,也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中心,循序漸進地推廣藝文產業,例如趙天麟立委曾到瀨戶內海藝術季參訪,希望能效仿「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的模式,邀請頂尖藝術家在原住民古獵道或是海岸線等地,設置裝置藝術或進行藝術表演,用藝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訪,讓藝術不僅療癒人心,還能為地方創造新經濟貢獻。
現在世界各國正急於加速復甦經濟,一方面希望能妥善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則期盼能降低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為此各國都想站在新經濟的浪頭上,掌握新經濟產業的主導權,其帶來的不僅是新商機,甚至可能影響到10幾年後的經濟局勢。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經濟產業,並善加經營,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章內容由「趙天麟國會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