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抗議者疑遭警虐殺:19天已累計145起酷刑、17起性虐待訴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智利爆發的抗議活動示威者主要是30歲以下的新生代,專家認為他們「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訴求很容易發展成暴力。
智利10月爆發近年來最嚴重的社會動亂,造成上千人受傷、有更多的人被拘捕,智利警方也遭控在過去9年來,前所未有的虐待、性侵和殺害示威者。不過智利總統皮涅拉今(7)日表示,他的政府無所隱瞞,並將以制裁動亂人士的相同力道,追究違反人權的軍警。
智利今年宣布調漲地鐵票價,結果引發全民不滿,百萬人上街要求經濟改革、總統下台,是智利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示威。雖然智利總統皮涅拉(Sebastian Pinera)承諾將重組內閣,但仍無法澆熄民眾的怒火,堅持要總統下台,抗議蔓延至全國,也引爆嚴重的警民衝突。
《路透社》報導,有關當局與人權團體指出,抗議爆發至今(7)日,已有至少23人死亡、7000多人遭拘留,並有1659名示威者和800名警員受傷。
此外,智利檢方正在調查800多起安全部隊施虐指控,包括對示威者動用酷刑、性侵或毆打。檢方表示,有5名抗議人士疑似死於安全部隊之手。


警察涉酷刑、性虐待,19天數量直逼過去9年
聖地牙哥東區檢察官蓋拉(Manuel Guerra)今天說,他將尋求法院批准對14名疑似酷刑對待示威者的警察展開調查。他鎖定2起事件,都發生在聖地牙哥10月18日進入緊急狀態後的9天內。
《半島電視台》報導,14名警察受到調查是個好兆頭,不過他們相信,濫用職權的警察預期將更多。智利人權委員會正針對120多名警察進行調查,也希望智利當局能繼續深入調查。
智利人權委員會(INDH)指出,過去9年來,智利國家人權研究所(NHRI)一共針對319起警察使用酷刑、33起警察涉性虐待提出訴訟,而其中分別有145起酷刑、17起性虐待,是在過去19天提出。
聯合國人權使節團「泛美人權委員會」(Inter-American Commission on Human Rights)也正在調查智利警方在示威期間虐待民眾的指控。他們在人權團體請求下,今天要求皮涅拉批准使節團派員進入智利。
不過,智利總統皮涅拉(Sebastian Pinera)今天則在總統府莫內達宮(Palacio La Moneda)發表演說,表示:「我們一直對(死傷)人數完全透明,因為我們沒什麼好隱瞞。」他還承諾,警察和軍人若違反人權被判有罪,將受到和暴徒及搶劫犯相同力道懲罰。
《BBC》採訪當地一名15歲的示威者Matias Vera Valdivia,他曾被橡膠子彈擊中6次,其中1次導致他失去視力,他將進行手術希望能恢復視力。「總統在撒謊」,他表示,「人們在和平地遊行,但警察是壞人,他們因為少數人的行為,牽連了所有人。」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智利示威者多為30歲以下
《中央社》報導,聖地牙哥大學政治分析家達梅爾特(Lucia Dammert)指出,智利爆發的抗議活動是一個已經孕育了很長時間的現象,示威者主要是30歲以下的新生代,未經歷過獨裁政府,敢怒敢言,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所以他們的抗議訴求很容易發展成暴力。
另一方面,包括皮涅拉和反對派在內的智利政治和經濟菁英不願正視民眾的訴求,面對社會動亂的反應冷漠,一味派軍隊以武力鎮壓,統治者變成民主重建的障礙,結果令不容忍現象和暴力加劇。
安地斯大學政治學教授曼蘇伊(Daniel Mansuy)指出,這場危機之所以如此持久,是因為一般統治階級,尤其是政治階層,尚未能夠闡明、遏制或為社會弊病指明方向,而人民覺得不能依靠政府機關。
智利政治專欄作家卡瓦洛(Ascanio Cavallo)認為,皮涅拉政府已經「象徵性的玩完了」,尤其是上週宣布取消主辦亞太經濟合作會議高峰會(APEC)以及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5次締約方大會(Cop 25)後。因為這是皮涅拉政府在國際事務中取得的最大成就。
儘管國內示威活動持續,民意支持度下滑至14%,皮涅拉堅稱他不會辭職下台,但表示可能通過國會修憲,修正民營化積累的社會財富和社會不公之間的矛盾。
報導指出,智利的生活成本高昂,尤其是首都聖地牙哥,過去10年房價上漲150%,但工資只漲25%。智利雖為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70%的人口月入不到770美元,超過60%的人口債務纏身。
新聞來源:
- 智利抗議者疑遭警虐殺性侵 總統皮涅拉稱不怕調查(中央社)
- 智利民眾再上街抗議 示威活動蔓延全國各地(中央社)
- Chile protests: Concerns grow over human rights abuses(BBC)
- Chile's Pinera fends off police abuse claims amid fresh clashes(半島電視台)
- Chile prosecutor seeks to investigate claims of police torture of protesters(路透社)
核稿編輯:羊正鈺
Tags:
綠能x數位,科技助攻水產養殖產業升級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水產養殖結合太陽光電是一種創新的經營模式,讓漁場除了既有的漁獲外,更能提供綠電創造額外收益,國內更有漁場順勢導入數位工具管理養殖環境,持續提升水產質量。我們可以看到,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正在養殖漁業發生。
糧食生產是農漁業的主要功能,順應環境選擇不同的作物與耕種策略,是農漁民智慧的累積,臺灣的農漁業實力更是享譽國際。然而,由於整體產業結構轉型、生活型態轉變,傳統看天吃飯的一級產業,較不容易成為新世代就業的優先選項,如何在現有產業基礎上創造新商機、吸引年輕人返鄉,是各界都在思考的課題。
近年來,各國政府致力推動再生能源以實踐減碳,在不同場域、建物等結合光電開發的複合式發展模式,成為兼顧空間利用效率、提高單位面積產值的創新解決方案,這樣的趨勢正在農漁業現場發生。
農漁業結合光電創造附加價值
農電共生可提供自給自足的再生能源,還能保護農作物免受極端天氣影響,提高生產韌性,多餘的電力也可以躉售,提升農民收入。著眼於光電帶來的附加價值,越來越多國家看好農業結合太陽光電的發展潛力,德國、日本已有多個果園結合太陽光電從事農電共生,法國也實驗在成列的葡萄藤上安裝太陽光電模組。
不只農業,國際也開始出現結合水產養殖與太陽光電的漁電共生。例如美國切薩皮克灣(Chesapeake Bay)發展出太陽能牡蠣生產系統,不僅實現綠電自發自用,漁產收穫量更高達傳統養殖場的45倍;而在養蝦大國越南,也開始執行養蝦場結合太陽能發電的漁電共生計畫,為養殖場提供穩定電力並帶來漁獲,一舉兩得。

數位轉型為漁電共生添助力
漁電共生是利用漁業養殖場域結合太陽光電設置,期能改善生產環境、增加漁民收益,創造土地多元利用,是臺灣積極推動的重要政策方向之一。不過其他國家與臺灣的漁電共生開發型態不太一樣,其他國家多以沿海鋪設水面型光電為主,臺灣的漁電共生則採用室內養殖場搭配屋頂型光電,或室外魚塭搭配立柱型/水面型/塭堤型光電設備,近年來在許多漁民與光電業者的努力合作下,這樣的複合式土地利用模式逐漸展現效益。
不同養殖物種的環境需求不一,漁電共生導入的過程須經磨合,運用魚塭上方架設太陽能板,冬天防寒害、夏天助降溫,並配合不同物種的習性調整投料策略,同時結合數位環境監控系統調節養殖環境,進而達到提高漁獲收益之積極目的。

光電開發帶來的效益,也讓原本衰頹的產業地景重現生機,例如位於臺南七股的日運案場,原本是高鹽度的廢棄魚塭地,在養殖專家與在地青年的協力下,透過微生物、益生菌來控制池水,搭配AI數位化儀器監控養殖過程,持續累積養殖數據建立資料庫,烏魚、虱目魚、白蝦的混養模式已多次收成;四鯤鯓漁電共生案場過去同樣是廢棄魚塭,改建為室內型漁電共生案場後,能精準控制環境變數以從事精緻養殖,已成功育成一尾重達30克以上的白蝦。
由於漁電共生帶來的效益逐漸獲得認同,有別於過去多為光電業者發起的開發模式,最近也出現由漁民發起的漁電共生規劃,例如茄萣區不少養殖戶視漁電共生為吸引青農返鄉的契機,積極爭取納入漁電共生先行區;目前採用塭堤型與立柱型的光電設施,養殖的虱目魚也已開始收成。

養殖漁業正在實現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
數十年來漁民的養殖專業與經營視野,讓臺灣水產養殖產業在國際上向來有一席之地,但近年來確實也面臨產業結構轉型、從業人口老化凋零的挑戰;如今結合光電的漁電共生模式,讓原本看似傳統的一級產業開始蛻變,養殖模式、經營模式、商業模式不斷創新,也吸引更多青年關注與投入;臺灣養殖王國的美名,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將藉由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再次展現耀眼光芒。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