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作為北極理事會「觀察員」,中、印、日三國將如何影響極地政治?

作為北極理事會「觀察員」,中、印、日三國將如何影響極地政治?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中、印、日皆為北極理事會的觀察國,也是北極海未來航道開通後,對能源礦產的開發最積極參與的國家。當然在軍事及全球地緣政治上,對此三個亞洲大國也息息相關,這也使得三國最近紛紛對北極事務積極參與,希望有一定在北極地區的政治影響力。

有關北極海的氣候變遷與臨北極海區國家的政策發展,作者於上一篇討論了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北歐等鄰北極海國家的政策發展,本篇則主要探討北極海未來發展的重要利益攸關國家(stakeholder),以中國、日本及印度三個亞洲國家為重點來探討這個議題。

上述三國皆為北極理事會(Arctic Council)的觀察國,也是北極海未來航道開通後,對能源礦產的開發最積極參與的國家。當然在軍事及全球地緣政治上,對此三個亞洲大國也息息相關,這也使得中日印三國最近紛紛對北極事務積極參與,希望有一定在北極地區的政治影響力。

中國

中國對北極航運積極部署,包括目前有破冰船雪龍2號可以行駛在1.5公尺的冰海區域。除此之外,中國也有專屬的衛星偵測北極的天候資訊,與在挪威境內的北極區部署多位科學家與研究站,以便對北極進行科學研究。

實際上,中國國際航空早在2002年就開通北京由北極飛往紐約的航線,相較以往北京經由美國太平洋西岸城市飛往紐約的航行時間,單程即減少約3個小時。換言之,以飛行直線距離而言,中國的北方地區飛至北半球的多數西方城市,最短距離往往是經由北極圈。另一方面,時間因素的減短也凸顯在軍事洲際飛彈防禦上,北極將是重點地區,不一定是以往常部署的太平洋海域。暗示著未來如果中美發生軍事衝突,若美國在不使用太平洋區的飛彈設施的前提下,北極將是洲際飛彈戰略的焦點。

隨後中國於2004年7月28日,根據中華民國於1925年一戰後簽署的《斯瓦巴條約》,北京政府於挪威屬地斯瓦巴群島的新奧勒松(Ny-Alesund)建立中國北極黃河站。這個北極科學觀測站較1985年中國在南極設立的長城站晚了將近10年,顯示了中國對南北極地長期戰略的計畫。

14年後,2018年1月26日中國國務院發表了《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中國目前自己定義為「近北極國家」,為北極地區的重要利益攸關方,白皮書雖然強調中國的戰略意圖是維持和平及科研目的,但依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等國際條約和一般國際法,北極域外國家在北冰海等海域享有科研、飛行、飛越、捕魚、鋪設海底電纜和管道等權利,在國際海底區享有資源探勘和開發等權利。此外,《斯瓦巴條約》締約國有權進入北極特定區域,並依法在該特定區域內平等享有開展科研及從事生產和商業活動的權利,包括狩獵、捕魚、採礦等,《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顯示出中國對北極國際事務談判話語權的根據基礎,且一步步完成擴展影響力的決心。

目前中國與北極領土國家有不同的地緣政治執行策略,中國對俄羅斯,採取共同開發能源項目,及進行相關航權的談判。但基於俄羅斯與中國在軍事的歷史矛盾,兩國在北極海域合作都有保留。另一方面,中國與北歐國家較有地緣政治的共同利益,一方面北歐國家困在美俄的戰略對立的僵局,對中國的介入北極海事務談判,反而認為可以平衡強權政治,加上中國的經濟實力可以協助北歐對北極資源的開發,因此冰島、格陵蘭皆與中國有經濟相關合作協議。

冰島為歐洲第一個於2008年與中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中國於2012至2017年投資冰島約12億美與能源相關產業。中國也積極在格陵蘭投資礦產及能源項目。至於中國、美國及加拿大在北極海的地緣政治關係,雖然中國於2017年簽署對阿拉斯加液態天然氣的開發計畫,但由最近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的美中貿易戰及購買格陵蘭提議可以看出,北極海將是美中戰略的另一個衝突點,而未來美中戰略對抗應會隨著北極圈的氣候變遷變得更加明顯。

AP_894438244727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日本

自古至今日本是依靠海洋生存的國家,雖無直接鄰接北極,但因北極開發與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商業利益與軍事戰略轉變都將影響日本未來的發展。日本在2013年獲得北極理事會觀察國身分後,開始在北極事務上積極爭取科技與商業的合作機會。

根據The Diplomat報導,近期日本三井(Mitsui)公司和JOGMEC(原日本國家石油公司)通過在荷蘭成立的合資企業Japan Arctic LNG B.V獲得了「北極液化天然氣二號項目(Arctic LNG 2)」10%的股份,順利地從沙烏地阿朗柯(Saudi Aramco)和科加斯(KOGAS)等幾家國際石油公司(NOC)競爭中脫穎而出,將參與諾威特(Novatek)發電廠的俄羅斯液化天然氣(LNG)第二個北極項目,此項目預計在2022-2023年投產,達到年產2000萬噸。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Shinzo Abe)於今(2019)年6月大阪舉行G20峰會期間,不僅讚揚了日俄能於協議的簽署,還強調該協議將促進俄羅斯發展北極的條件,並確保了對日本能源供應的穩定性。「北極液化天然氣二號項目」計畫實質上促進了日中能源項目之間的合作,兩國在競爭的同時也增加了合作的機會。日本欲藉由北極開發來拓展與其他國家的關係,例如日中韓對科學、商業與研究領域上的高層對談來作為提升日本角色的外交平台。

為何日本對液態天然氣會如此感到興趣?是因為日本有將近90%的能源是來自進口,石油與天然氣部分需要依靠外界大量的支持才能滿足國內的開發,而不同種類的能源與多元性的進口來源成為分散風險的關鍵。日本對「北極液化天然氣二號項目」投資的目的是期望未來能從此獲利,並穩定能源供應的來源。與俄國合作外,日本還向美國、沙烏地阿拉伯與中東獲取更多的天然氣作為金融與安全上避險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