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虔誠的女同志天主教徒:原生家庭令她憂鬱,同志家庭帶她脫離迷惘

一名虔誠的女同志天主教徒:原生家庭令她憂鬱,同志家庭帶她脫離迷惘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陪酒、陪男人到現在,Chloe的前半生在身份衝突間跌跌撞撞,在暫時的「陪」中迷失方向、陷入憂鬱;但現在的她卻面帶笑容地說:「愛終將屬於每一個人,我現在過得很幸福,因為我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伴』。」

文:林慧恩、張子儀、陳薇竹、黃馨平、陳昱霖
指導:林思皓

彌漫著酒香的昏暗空間,被稱為「小姐」的女性們搔首弄姿。她們脫下身上的衣裙,客人在她們的身上淋酒、灑錢。身上黏的錢便是小費,黏了多少就賺了多少。

為了生存,加上幾位同事欠錢不還,Chloe強忍著噁心感,默默混在其中。

但是,命運仍無禮地戲弄她一番。

某天,Chloe一如往常地上酒店工作,客人的仇家卻突然找上門,甚至誤以為Chloe是客人的女友,拿出槍抵在她的頭上威脅。

如此戲劇化的場景,卻是現年37歲的Chloe歷歷在目的回憶。

儘管當時非常緊張,Chloe在述說這件事時語氣卻相當平淡。曾經過著與常人不同生活的她,徹底理解身份間取捨的痛苦,也比其他人都還珍惜現今的「日常」。

使她憂鬱的,是超過負荷的愛

Chloe身為排灣族頭目之女,家庭承受著很多族人關注,她的父親也常常會用「看看外面怎麼說你」,來表示他對子女的警示。

「你的爸爸是警察退休,那你們家應該要…… 」只要稍稍不合外界的期待,就會遭到閒言碎語的對待。以前的她很在意這些評價,加上父親會將她的表現與其他人比較,她坦言當時其實備感壓力。

國中的她,就已經嘗試過喝鹽酸、上吊、燙菸疤 ...... 等自傷行為。

同志,是她最不被接受的身份。但幾次自殺未遂後,天生反骨的她,選擇強硬地反擊這些壓力來源。19歲那年,她偷偷帶同性伴侶回家卻被媽媽發現。「當我媽很生氣在罵我的時候,我就指著站在衣櫃裡的那個T跟她說:『我就是愛她,我就是愛女生,你想怎麼樣!』」

同年,她離開了家,曾與酒精為伍的她,漸漸承受不起酒店給她的衝擊,不久便也離去。在這十幾年之間,她生過小孩、也曾經嘗試著與男性過上一段安穩的生活。就在一切看似步入正軌之際,她認為感情已經無法繼續,想要結束這段關係。不料,男友卻由愛生恨威脅她,Chloe沉寂一陣子的憂鬱症又再度爆發。

讓她感到痛苦的不只是親情和愛情,在性向與宗教間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我是虔誠的天主教徒,也是同志

Chloe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在幼稚園時就參加道理班,還扮過天使和輔祭(協助神父在禮儀中服務的人)。發覺自己是同志後,身分與宗教的衝突,讓她花了許多時間才找到自己的定位。

在國中時期,教會裡高中的同志們就時常找她談身分認同的事。她說那時候她才知道原來有那麼多人是同志,也使她對於同志族群並不陌生。Chloe在19歲那年確認自己是同志,當她向媽媽出櫃時,媽媽不能接受,也不知道自己的「基因」出了什麼問題,當場氣哭。

由於同志違反天主教教義,在教會裡,同志們會聚在一起,彼此討論教義,這樣不僅能減輕彼此的罪惡感,過程中形成的「小圈圈」能夠彼此照顧,也不容易被欺負。

在教會中,他們除了得到心靈上的解脫外,也會藉由告解釋放壓力。談及性向時,神父告訴她:「雖然生存法則是這樣(一男一女),但如果你今天愛一個人,你沒有傷害他,沒有傷害其他人,那就不是錯的。」

「每個宗教都是勸人向善的,同志們雖然違反了生存法則(一男一女),但同樣是善良的,我們從來沒有忘記自己的身分及宗教。現在很多宗教都開始跳脫傳統的觀念。雖然在比較鄉下的地方,還是有長輩會議論,所以看個人心態怎麼去調整。」有這種觀念的原住民同志越來越多,他們不會因為性向而貶低自己的價值。

「我覺得自己像是被綁的一隻鳥,只能在籠子裡飛,不能看外面的世界,很束縛。」身為天主教徒,她違背宗教教義;身為同志,她違背家庭從小對她的期待,在經過無數次的掙扎後,Chloe現在能篤定地告訴所有人:「我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同時也是同志。」

LGBT宗教1
Photo Credit: 大屏共讀提供

家庭帶我脫離迷惘的日子

「因為工作的關係,女兒五年級的時候暫時回到她爸爸身邊。在那之後,我們的關係變得像朋友一樣平行聊天,沒有忌諱,什麼都可以談。」Chloe與她女兒的關係不像一般母女,反而像多年的摯友。

Chloe的女兒上國中時,會擔心憂鬱症的Chloe獨自在家。只要放學鐘聲響起,就立刻衝回家,尋找她的蹤影。有次怎麼樣也找不到,最後才在陽台發現正抽著菸的Chloe,「媽媽你還好嗎?如果抽菸能讓你稍微開心一點,你就抽吧!」這是女兒第一次看到媽媽抽菸時說的話。女兒的成熟,漸漸地融化了她的心。

除了女兒外,幾年前Chloe也認識了現任同性伴侶Frankie,「因為他的出現,讓我重新感受到原來我也有被愛及愛人的權利。」Frankie的陪伴,讓Chloe的憂鬱情緒漸漸淡去,兩人也決定要攜手終生。

同婚法通過後,Chloe要與Frankie結婚前問過女兒的想法,「媽媽你開心就好,做自己不用在意別人的眼光」,Chloe女兒再次顯露她成熟的一面。Chloe說:「因為她經歷過我憂鬱症的時期,所以她反而對我包容很大。她覺得說我要做我自己,不要去管外公外婆怎麼樣,甚至她有時候會通風報信外公外婆又怎麼說我了,叫我先不要回來。」

LGBT宗教2
Photo Credit: 大屏共讀提供
Chloe(左) 與 Frankie(右)

我們也好奇,婚後「三人一狗」的小家庭誰是主要決策者呢?此時,Frankie在旁邊瘋狂地用手指著Chloe,而Chloe也幸福地笑說:「Frankie都會與我商量及討論家裡的大小事,將家庭最主要的發言權讓給我;不過在家時,Frankie就像是個好爸爸角色,照顧我跟女兒及我們的狗女兒。」

即使Frankie在家中就像是一個默默付出的家庭管家,但當我們問他「會覺得辛苦嗎?」他沒有回答。我們又問「還是你覺得甘之如飴?」這次,他微笑地點了頭。

「平時在家中就是一個很free的狀態,有時一到週末常常一起聊到凌晨才驚覺要睡覺了。上次女兒生日,覺得要特別一點的慶祝方式,我和老公就想到她還沒去夜唱過,便帶她去體驗第一次夜唱。」實踐如此「前衛」的教養方式,Chloe認為:「越去限制孩子,她會越想嘗試。但有事情遲早會經歷到,不如在孩子想嘗試時,陪著她,教導正確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