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幫助孩子克服3C成癮?重點在於「放下手機後要做什麼?」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數位化的時代,如果完全禁止孩子使用3C產品,就好像狩獵採集時代不准用弓箭、農耕時代不准用犁一樣,將來肯定沒辦法和別人競爭。況且,「3C能成癮,亦能成就」,妥善運用數位科技的話,也能為生活帶來實質的助益。
文:洪俊彥
十多年前,剛開始教作文時,曾經帶學生寫過〈我們這一家〉這個題目。從他們的文章中,可以看到許多家庭都有凝聚成員的共同嗜好,像是露營、閱讀、逛水族館、旅遊、品嚐美食、飼養昆蟲……等五花八門的活動。
十多年過後的現在,再帶學生寫〈我們這一家〉,赫然發現這些活動都消失了,近八成的孩子在文章中表示,他們一家人──無時無刻都在滑手機!
滑到什麼程度呢?
有一個孩子告訴我,他們一家四口可以從上餐桌吃飯,到吃完飯離開餐桌,四個人八隻眼睛從頭到尾緊盯螢幕,不曾瞄向別處。
另一個孩子的家人更誇張,同學到他家找他,足足按了十分鐘門鈴都沒人來開門,原來全家都中了手機施放的幻術,集體陷入無意識狀態中,完全沒聽到鈴聲。直到同學在門外大喊他的名字,才好不容易幫他解除幻術。
在他們筆下,還有許多家人沉迷3C鬧出的笑話,讀起來雖然有趣,但看完之後還是忍不住感慨──十幾年前與十幾年後,真是恍如隔世啊。
放下手機,從自己開始
3C成癮對於孩子在發育與學習上的負面影響不用我再贅述,這也是現在很多家長憂心的問題。不過,在小朋友的文章裡,我們可以看到,成癮的可不只是孩子,大人上癮的情形可不輸小孩。有一個小朋友以諷刺的語氣寫道:
老媽,妳一天到晚叫我少用手機,但妳在跟我說這句話的同時,手機總是緊緊黏在手上,追劇到半夜,是怎麼回事?
父母沒有以身作則,不但無法幫助孩子戒除滑手機的癮頭,還會造成親子關係的裂痕。
- 為什麼爸媽沒收我手機不讓我玩,逼我去讀書,自己卻在客廳玩得很開心?
- 媽媽每次看到我玩手機,都唸我:「手機有什麼好玩?」可是她自己還不是常常盯著平板螢幕傻笑?
孩子的心聲顯示他們根本不服父母的管教。所以,與其擔心孩子過度沉迷於手機,不如先想想如何戒斷自己的手機成癮症吧。
重點在於「放下手機後要做什麼?」
不是只有孩子要克服3C成癮的毛病,全家人都應該動員起來,向3C成癮宣戰。不過到底該如何做呢?
在課堂上,我引導學生思考「如果一家人不玩手機的話,你覺得做什麼活動最有趣呢?」我們來看看一位小女孩的作品,她寫道:
……
雖然我們一家都愛玩手機,但是玩太久容易近視,而且家人之間都沒有互動,好像陌生人一樣。我記得我們一家曾經去河堤騎腳踏車,玩得不亦樂乎,讓我印象深刻。不過後來爸爸、媽媽都太忙了,漸漸地我們一家人就沒有再去騎車了,我很難過。
我希望一家人都可以放下手機,從「低頭族」變「抬頭族」,抬起頭來多看看家人。
看得出來,這位女孩是因為家人無法陪伴她從事喜歡的活動,才藉由玩手機來打發時間。可見,如果家中有一個共同的、持之以恆的活動,孩子的注意力便不會全部被手機給抓走,而且說不定他們會更渴望和家人一起進行這些活動呢。

所以,重點顯然不是「怎樣叫孩子放下手機?」,而是必須思考「放下手機後要做什麼?」如果你命令孩子放下手機後去做的事,是他本來就不太情願做的事──如「阿華,別再玩手機了,快去給我準備明天考試。」或「小芬,妳再滑手機給我試試,碗都還沒洗!」──那只會增加他們的反感,更加想要沉醉在手機中,不想面對現實。
不如找機會跟子女聊聊,了解他們喜歡跟一家人從事什麼活動?然後,每一週設定固定的時段,全家人同時放下3C產品,一起玩桌遊、做甜點、逛街……。我在《我是說在座的各位爸媽--都是作文老師!》書中,從日常生活中取材,發掘出九種親子共寫的語文練習,也是全家一起動手動腦的不錯方式。
當孩子體認到「就算不玩手機,也還有很多好玩的事」的話,放下手機便不再是一個那麼痛苦的動作;接下來,要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使用3C產品的紀律,就容易多了。
然而,培養全家共同嗜好還是要趁早,隨著孩子年紀增長,同儕的吸引力大過於家庭時,便很難引起他們的興趣了。
從「3C成癮」,到「3C成就」
在數位化的時代,如果完全禁止孩子使用3C產品,就好像狩獵採集時代不准用弓箭、農耕時代不准用犁一樣,將來肯定沒辦法和別人競爭。況且,「3C能成癮,亦能成就」,妥善運用數位科技的話,也能為生活帶來實質的助益。
孩子老愛賴床,可以教他使用鬧鐘app,自行設定起床時間,並且將自己喜歡的或是會讓自己感到振奮的歌曲設為鬧鈴,增加起床的動力;孩子老是忘東忘西,可以陪他一起設定日曆app,運用科技密切掌握自己的作息、叮嚀待辦事項,來提升執行效率;至於愛亂花錢的孩子,計帳app就派上用場了,可幫他養成理財觀念;全家出遊前,開個家庭會議,上網搜尋想去的景點,並且利用地圖app,規劃路線與行程,提高參與感;行程中發現難得的景色,或有什麼特殊的感觸,可用筆記app記錄下來,有助回家寫遊記……諸如此類,善於運用3C,其實能為孩子培養紀律,還能夠強化組織力。
要是孩子熱衷於手機遊戲,也不用過於擔憂,只要懂得自律,不影響日常生活,玩手遊玩到變達人,將來有機會躋身電競產業,也是一條康莊大道。我一直很想把班上幾個沉迷手遊的學生集結起來,以他們擅長的遊戲作為主題,訓練他們口語表達能力──說不定他們之中未來出幾個知名的電競主播,我也功不可沒呢!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