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慣性思考大改造》:自由意志(如果我們真的有的話)究竟存在哪裡?

《慣性思考大改造》:自由意志(如果我們真的有的話)究竟存在哪裡?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一切的一切,源自昆德拉除了出版了一本小說,還參與了史上最危險的一件事:他問了「為什麼?」

文:畢.羅托(Beau Lotto)

改變「未來的過去」

神經科學史上最有名、最具爭議的實驗,是班傑明.利貝特(Benjamin Libet)在一九八〇年代初所做的一項實驗。實驗內容非常簡單:受試者必須動一動自己的左手腕或右手腕。

利貝特是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生理學系的研究人員,已於二〇〇七年過世,享壽九十一,但他源自當年那場實驗的一九八三年論文,至今仍相當出名。利貝特發現,我們的神經迴路帶來的行為決定,以及我們意識到這些決定的時間,中間有間隔。此一發現帶來今日仍爭論不休的討論,大家到現在還在吵大腦、人類意識與自由意志。怎麼會這樣?因為我們自認有能力主動提出具備創意的新想法,但利貝特的研究結果挑戰了我們的基本信念。換句話說,利貝特的實驗顯示,我們不是自身命運的主人——我們只是看著命運發生,誤以為自己有主控權。然而,我們的確有自主的能力(agency),只不過為了解如何行使自主能力,我們首先必須了解為什麼人有可能自主。

利貝特的實驗如下:研究團隊先將電極固定在受試者的頭皮上,測量大腦的電活動,接著要求受試者動自己的左手腕或右手腕,但動之前,要在做決定的那個當下回報。回報方式是透過一個精巧的碼表,那個裝置能以精確到毫秒的程度測量三件事:受試者的神經電訊號顯示大腦做出決定的瞬間(德文是Bereitschaftspotential,即「準備電位」〔readiness potential〕)、受試者有意識地做出決定的瞬間、受試者手腕實際做動作的瞬間。結果如何?平均而言,受試者皮質的「準備電位」,比自我意識到要動的決定,早四百毫秒出現,接著後者又比實際動作早兩百毫秒。雖然這項研究發現感覺上直截了當,顯示出自然的「順序」,實驗背後的哲學意涵從當時到今日卻不斷掀起波瀾。

利貝特(及其他許多人)的詮釋是此一研究發現顯示,受試者有意識的決定是虛構出來的東西,那些根本不是決定……至少不是我們一般以為的那樣,因為受試者尚未意識到它們之前,它們就出現在大腦中。大腦特定網絡內的相關吸子狀態,搶先在有意識、名義上做決定的心智之前出現,接著決定才出現在意識之中,假裝成手腕動作的成因。言下之意,現在的決定,不一定屬於有意識的「主動意圖」(proactive intention),而是屬於決定著自動感知行為的神經過程。再繼續往下推論的話,自由意志不存在。如果這個結論正確,利貝特的實驗顯示人類是「終極的虛擬實境體驗」(自己的人生)的被動觀察者。

過去這些年來,利貝特的研究發現太具爭議性,帶來全新的研究領域——自由意志的神經科學。利貝特的實驗同時讓哲學家心煩意亂或欣喜若狂。究竟是喜是怒,要看那位哲學家站在「決定論 vs. 自由意志」這個古老爭論的哪一方,因為利貝特的實驗證實,我們並未控制著我們現在做的事,我們當下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反射性反應,即便我們並不那樣覺得。我們其實只不過是永遠在對此時此地做出反應——至少在我們「沒」意識到的情況下如此。

缺乏主動性(proaction)的意思,不是我們無法依照意圖做事。帶著意圖行動的關鍵是覺察(awareness)。一旦我們意識到感知的基本原理,「人類並未看見現實」這件事可以變成我們的優勢。別忘了,我們所有的感知,只不過代表著我們與社會認為「什麼東西有用/無用」的過往感知,也因此雖然我們無法有意識地控制「目前的現在」(present now),依舊可以影響「未來的現在」(future now)。怎麼影響?方法是改變「未來的過去」。我們因此必須問一個很深奧的問題:自由意志(如果我們真的有的話)究竟存在哪裡。

什麼意思啊?

利貝特的實驗顯示,我們對於當下事件的反應,不太能靠自由意志控制……甚至是完全沒辦法。然而,藉由想像(幻覺)的過程,我們的確有能力改變過往事件的意義,不論那些過往事件發生在一秒之前,或是以某些文化「瀰」來講,發生在幾世紀之前。「重新賦予意義」(re-meaning)或是改變過往事件的意義,一定會改變我們「過去」體驗這個世界的歷史——當然,事件本身沒變,源自相關事件的感知資料(sensory data)也沒變,但決定著感知的統計史變了。從感知的角度來看,施展自由意志,重新賦予意義給過去的意義史(也就是我們的敘事),將從那個當下改變我們未來的歷史……也就是我們的「未來的過去」。

此外,由於未來的感知——如同各位現在正在體驗的感知——也將是對於曾經活過的實證史的反射性反應,改變自己「未來的過去」,將可能改變未來的感知(諷刺的是,兩者皆是在沒有自由意志的情況下產生),也因此我們建構的有關於自己與這個世界的每一則故事,不論是看了心理治療師之後得出的故事,或是來自行為認知治療,或是來自讀了例如本書的「科普書」,幾乎都是在試圖重新賦予過去的體驗意義,目的是改變個人/集體的未來反射性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