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我擁群像》:船艦「屁股上的刺」──令海軍頭痛不已的「彎彎蟲」

《我擁群像》:船艦「屁股上的刺」──令海軍頭痛不已的「彎彎蟲」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些管狀物隨處可見,從岩石、木樁、漁網到船隻上都可以發現牠們的蹤跡。描述這現象的專業術語叫做「生物附著」(biofouling),換成口語說法則是「屁股上的刺」(a pain in the ass)。

如果這些微生物突然消失,會發生什麼事?剛剛提到的那些動物都會滅絕、無法成熟或繁殖嗎?海洋中物種最多的珊瑚礁生態系會因為沒有細菌先行探路,而無法找到合適的表面發展嗎?「我不會把它們捧得那麼重要,」哈德菲爾德以科學家特有的謹慎說道。令我驚訝的是,他卻繼續補充道,「但這個說法還算公道。雖然不是所有海中的幼蟲都需要細菌刺激,也有很多動物的幼蟲還沒測試過,但現在管蟲、珊瑚、海葵、藤壺、苔蘚蟲(bryozoan)、海綿,還有很多很多類群的動物裡,都有用細菌做為啟動關鍵的例子。」

有些人可能又會問:動物為什麼要依賴來自細菌的提示?可能是因為微生物能增進幼蟲對表面的附著能力,也能提供阻止病原體進攻的分子,但哈德菲爾德認為細菌的價值對動物來說其實沒那麼複雜。生物膜的存在能向動物幼蟲傳達以下重要訊息:第一,這裡有堅硬穩固的表面。第二,這個表面已經存在好一陣子。第三,這裡沒有太大的毒性。第四,有足夠的養分支持微生物。這些都是代表該地適合安居的好理由,所以其實動物的問題應該是,為什麼不依賴細菌的提示?或更應該問:如果不依賴細菌,動物還能有什麼選擇?

「當第一批海洋動物的幼蟲準備定居時,根本沒有乾淨的表面,」哈德菲爾德呼應著羅爾斯和金的想法說道,「到處都被細菌覆蓋,因此,不同的細菌群落變成是否適合定居的線索,這一點也不奇怪。」

註釋

  1. 詳見 Hadfield, 2011。
  2. Leroi, 2014, p. 227。
  3. 哈德菲爾德幾乎花了十年才發現細菌如何促使管蟲蛻變,而且答案出人意料地殘暴。和加州理工學院的尼克.西庫瑪(Nick Shikuma)一起,哈德菲爾德發現「小紫」會製造一種被稱為細菌素(bacteriocin)的毒素,向其他微生物發動戰爭(Shikuma et al., 2014)。每個「小紫」都是臺簧壓打洞器,能在其他細胞上穿孔,造成致命外洩。一百個細菌素會合併成大型的穹頂形簇團,並將危險的一端全部朝外。這些穹頂像地雷一樣散佈在「小紫」的生物膜上,哈德菲爾德認為,當管蟲幼蟲碰到這些地雷時,「轟!」它的細胞猛然被炸出一堆孔。那也許足以觸發緊張的訊號,告訴管蟲:該長大了。
  4. Hadfield, 2011; Sneed et al., 2014; Wahl et al., 2012.

相關書摘 ►《我擁群像》:對大部分的動物來說,「讓世界變無菌」意味著死神的降臨

書籍介紹

《我擁群像:栽進體內的微米宇宙 看生物如何與看不見的微生物互相算計、威脅、合作、保護 塑造大自然的全貌》,臉譜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艾德.楊
譯者:田菡、楊仕音、劉蓉蓉

你知道嗎?當你伸手觸摸桌子,微生物會從你的手飄到桌面上;當你開口說話,它們會像吐出的霧氣一樣從嘴裡噴出來。這些看不見的小居民以難以想像的數量住在我們的皮膚、腸道、口腔等各個身體部位裡,既能幫助我們建立免疫系統,但也可能讓我們生病,微生物與動物的互動關係其實就像八點檔,充滿愛恨情仇。

這是一個以微生物為中心的未來,這是一本縱橫微生物學研究的著作。作者艾德‧楊整理了數百篇的學術論文,先是徹底翻轉我們對這個微小宇宙的認知,再帶我們探進密集、複雜又絢麗的花花世界,最後,楊還將為你換上截然不同的眼睛與腦袋,讓你不僅看自己不再是自己,還能瘋狂想像微生物主演的未來。

getImage
Photo Credit:臉譜出版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