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語教學」雖立意良善,但須意識到「新二代」標籤裡存在著不同獨立個體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近年來學校是否該實行「母語教學」,常是社會討論的熱點,而一波又一波針對「新住民二代」的措施,雖立意良善,但卻讓大眾忽略了每位所謂「新二代」,對於是否要學母語,是有獨立的自我認同的。
文:李普(台菲新二代,是自學生)
近期某些政治人物的言論,在母語教育圈與新住民、新二代的圈子裡討論得沸沸揚揚。不過,除了思考「母語該不該回家學」以外,我認為我們應該思考到更多母語/文化教育推動背後的學習暴力與集體定義。
在這篇文章中,我想以新二代學習者為討論核心,來簡單聊聊有關108課綱母語教育的看法。當然在以下的文字中,會極盡地充滿我的觀點,所以並不代表了誰或是哪個族群的意見。
108課綱之母語教育——母語該不該回家學?
開門見山的先說我的答案——我支持學校該教母語。
在家學習母語確實是一件好事(如果學生本身有意願),且原生家庭確實也該負擔母語教學的責任。刻意排除在學校學習母語的機會,以自我本位的功利主義作為核心的獨尊華語和英語,形成的語言暴力,無非是在扼殺族群。
現今,華語已然成為「國語」,無論是直接/間接,無論是有意/無意,都或多或少的傷害了非主流的族群及其語言。所以,就算撇除「憐憫之心」不談,學校教授不同的母語也稱得上是一種責任,更何況臺灣還經歷了一場完整的「國語運動」(母語災難)。而母語教育就是文化教育,教授母語不單單只是學習一門語言,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更多的是背後的文化傳承價值、歷史認知與誘發自我認同的反思及推進。
第二個支持學校該教母語的原因:並不是所有有意願學習母語的新住民家庭都有辦法教導母語,也不是所有新二代都有辦法在家學母語。乍聽之下很弔詭,可能會認為母語不就是從小自然學成、耳濡目染的語言嗎?但這背後可能發生很多原因,導致現在的狀況發生。所以我稍微分類出最常見的狀況——家人不想教、家人不會教、家人不能教。而這些狀況也不一定是獨立的,甚至可能是交疊著的。
家人不想教: 家人不想教的狀況是我認為新二代最常遇到的問題,可以稍為的分類為不想教與刻意不教。
1. 不想教:家人認為沒有特別需要教導母語,所以不想教,但是不會刻意不使用母語。
2. 刻意不教:家人認為教母語會導致孩子華語學壞,或是認為母國語言落後鄙俗,或是認為孩子學習母語會被霸凌排擠⋯⋯等各式原因,致使家人會刻意不教導母語,限制孩子只能說華語。
家人不會教: 家人不會教的情形,通常發生於沒有從小使用母語的家庭,而學習者想重新拾回母語。
以自身為例,雖然家人沒有刻意不教母語,但由於沒有從小使用母語的關係,學習母語這件事情變很難達到耳濡目染的狀態。當自己在學習母語的過程中,遇到問題想要詢問家人時,很多時候,家人並沒有辦法解釋語言的脈絡,便導致家人不會不想教,但不會教。畢竟也不是所有會說華語的人,都會教華語。
家人不能教: 足以導致家人不能教的因素有很多。可能是因為家人長期在外工作、家人身體狀況、家庭狀況緊繃、家人離婚,甚至是家人已去世⋯⋯等因素。
所以將「本土」課程,擴充為「本土/新住民」語文領域,一來面推進了母語文化傳承的價值;二來,臺灣也在母語轉型正義的過程當中,漸漸地改變根深蒂固於學校的華語暴力;更甚,也讓有意願學習母語的新二代學習者,有更多資源可以學習自己的母語。

母語教育背後的學習暴力
雖然我很支持108新課綱將東南亞七國語言擴充至本土語文領域,但是母語教育背後的學習暴力,依然是我們不可忽視的課題。
以國小的實行狀況而言,必選修的存在之於母語教育的關係是一體兩面的——有意願的教育是學習,而無意願教育就會成為暴力。我們得知道的是,並不是所有的新二代都認同自己的身分。不過,學習暴力的問題也不單單只是存在於母語教育當中,甚至是囊括了整個體制。
如果說學習暴力的問題概括了整個體制,那為何我們只針對母語的學習暴力做檢討,而選擇忽視整個體制共同存在的詬病?我並沒有要平反母語教育中的學習暴力,反而我認為我們可以做到任何科目的教育都可以不想學就不要學,只是需要時間,且每個人都該意識到教育問題的存在。而「不想學就不要學」這個狀態不是任性、不是驕傲、不是自大,更不是放棄學習/放棄教育,這是歸還學習者「拒學」的權利,讓教授者與學習者之間夠更加對等。
我們若是能先將填鴨教育的問題解決了,少了學習者的逢場作戲後,說實在,一周一次的母語教育課程還不夠完整,能達到的效益有限。接著,我們必然得開始思考,如何在母語教育上讓學習者願意自主學習,進而達到自我反思?但這並不全然是學校的責任了,家庭、學校與社會都擁有著一部份的責任,甚至以現階段來說,我認為家庭之於母語/文化教育的意識是其中最為關鍵的。
儘管教育與新二代的自我認同發展確實有相輔相成的效果,也在其中扮演著很重要腳色,不過教育/教學的關鍵,始終都是誘發的作用,家庭也同樣必須背負著連結文化的責任。若是連原生家庭都不重視新二代學習者的母國文化,導致學習者毫無與母國文化認同的共同體存在,也將失去學校文化教育的價值。此時,如果又強迫要求學習者學習沒有連結的母語,只是在加深存在於教育之中的學習暴力。
總言之,固然無法認同必選修存在於母語教育當中,畢竟自我認同無法被強迫,學習也沒什麼好強迫的。但教育的推進與轉變是長時間的工程,且教育的責任也不單單存在於學校,所以,108新課綱中加入的東南亞七國語言,對我們來說,也是一種教育推進的里程碑。
教育推動中所衍生出的「新二代」獵巫行動
「目前,有好一部份的新二代並不想接受「新二代」這個標籤,即便你可以很直白的解讀為新住民的二代,但對於不同的新二代來說,所帶來其背後意涵可能是人們在無意間對新二代的刻板印象與傷害。」
無法可管、無人監督,加熱菸載具恐成為個資安全破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國外市面上的加熱菸載具,開始像其它3C科技產品一樣擁有專屬的APP,在安裝後開始收集使用者的個人資料。你知道你的資料正在被收集嗎?如果你從沒想過,或許更需要立刻提高警覺。
「購物APP暗藏詐騙軟體」、「智慧型手機APP遊戲,搭配境外網站詐騙」,這樣的新聞標題,大家應該不陌生。其實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家用電器、3C裝置,都會要求使用者在手機或平板上安裝APP,讓使用體驗更為完整便利。但問題就在於,當我們在享受現代科技所帶來的種種好處,其實也同時在面對釣魚廣告、木馬程式等無孔不入的資安威脅。
目前國內還在健康風險評估審查的加熱菸載具,在國外也像其他許多現代化的科技產品一樣,幾乎都有專屬的APP甚至被包裝成為戒菸工具,在安裝之後開始收集使用者的個人資料。如果你在使用加熱菸,未來或許更需要提高警覺你的資料是否正在被收集,這些資料被收集後又會如何被應用?尤其這些載具也有一部分是來自於中國製造。
不過針對中國製加熱菸進口問題,作為新興菸品主責機關的國健署回應,「依經濟部國貿署公告規定,加熱式菸草產品裝置屬大陸物品者,不准輸入。」 然而令人擔憂的是,我國數位發展部提出的16項需要資安檢驗的IoT項目中,並未包括新興菸品載具。這樣的缺漏令人不禁擔心,我們的資訊安全和隱私保護,是否正面臨著意想不到的風險?
從呼吸中洩露的秘密
衛福部提出的新興菸品健康風險評估辦法申請項目中,並未包含資安相關文件的要求,這可能暴露出個人敏感資料的潛在風險,再加上個人健康行為與呼吸資料保護不足的情況,在在都是開放加熱菸品所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特別是涉及個人健康行為和呼吸資料的外洩問題,除導致個人隱私受到侵犯,也可能被濫用於廣告騷擾,或甚至是健康保險詐騙等不法活動。因此,如何保護這些敏感資料,已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今年 7 月家庭醫學會年會舉辦的「新興菸品減害與戒菸爭議」論壇中,已有專家提出警告,表示已有許多媒體及文獻披露加熱菸隱含的資安問題。該專家相當憂心地表示,當前各大品牌的加熱菸的載具幾乎都有數據連網功能。菸商能透過載具對吸菸行為進行大數據的搜集與分析,「甚至使用者每一口吸菸的深淺都有可能被記錄」。

為了改善這一缺漏,希望國健署也可以積極作為,加強對新興菸品的資安監管,建立完善的資安審查項目,確保所有與個人健康行為相關的數據,得到適當的保護。
在數位時代中,個人資訊就像是我們的分身,政府以及跨部會主管機關應該從相關的法規、監管措施等層面,努力保護民眾的資訊安全。從而更進一步地加強、鼓勵各種針對資訊安全保障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以應對不斷增加的網路威脅和數位安全挑戰,減少個資外洩的情形,杜絕詐騙行為對民眾以及我們的國際形象,所造成的各種損失。
當你一天的行程,都透過APP傳給某個陌生人
過去常常在資安方面引發眾多爭議的,例如掃地機器人,有搜集全屋地圖、作息時間等資訊的疑慮;智慧型手機,有可能在未經用戶允許的情況下,自動將個人的敏感資訊,傳送到第三方伺服器上。這些被揭露報導出來的新聞事件,引起了民眾對於個人隱私受到侵犯的擔憂,更突顯了資訊安全議題的重要性。
因此,當加熱菸載具以及應用程式,有可能收集到使用者的個人偏好、吸菸習慣、地理位置等敏感資訊,甚至可能涉及醫療數據。如果讓這些數據落入有心者之手,就有可能會被用於定向廣告、個資身份盜竊或其他不法用途,造成個人人身安全、聲譽和財務損失。
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陳雅萍秘書長指出,近年來,因為個資外洩而遭受財物損失,前往消基會諮詢的民眾數量,有日益增多的趨勢。可以想見數位化時代,在網路、APP中填寫個資,已是一般大眾的日常,這樣的趨勢也讓個人資料保護面臨更嚴峻的考驗。陳秘書長進一步提醒,大家在生活中遇到需要填寫個人資料的時候,要保持警覺心,「如果你所填寫的資料,超出網站或APP所需要知道的資訊範圍,最好就不要繼續填寫。比方一個導航APP,它會需要知道你的所在位置,但它不需要知道你的婚姻狀況。」
*本篇文章由記者「莊丹琪」撰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