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代的日常:一個十七世紀的生活提案》:晚明文青的品味生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17世紀的文青們努力經營古雅生活的點滴細節,演繹了古代的文人日常,為當代生活美學提供了一個參考提案。每個時代都在不同的時間進程上有其推陳出新、值得借鑑參考的面向,或許生活在流行時尚迅速變換、消費頻繁的21世紀的我們能從此獲得一點啟發。
文:藍蒼
一個人的日常生活,都會與「流行」、「品味」、「消費」或多或少牽扯上關係,每個人每一天的消費都代表了個人的品味喜好,也多多少少呼應了時代的流行(不只是主流的流行元素,也可以是非主流領域的流行)。而這些品味、流行所帶動的消費,則都反映了消費者的自我形象與價值觀,同時也反映出該時代的社會樣貌。
國立故宮博物院於2019年9月28日開展,一直持續到2020年1月5日的年度特展-《小時代的日常:一個十七世紀的生活提案》,便從17世紀頗為流行的鑑賞指南《長物志》為中心,從書畫、器物、古董收藏等方面,一窺明代文人的日常生活。
晚明的品味指南
展覽總共分成「文震亨與長物志」、「文青品味」、「可用之物」、「百匯聚珍」四個主題。進入「文震亨與長物志」展區前會先通過一道設計成文人宅院常見的圓拱隔牆,似是象徵著從21世紀走入17世紀晚明文人的生活空間,接著會在左側的牆上看見文氏家族的家譜,在右側的牆上看到關於這一主題的介紹。
文震亨,字啟美,號木雞生。他出身自明代蘇州極具影響力的文藝世家,明代名畫家文徵明為其曾祖父,文氏一族不乏以詩文書畫名稱一時者,而文震亨更是在明代後期,承繼家族藝文傳統的代表人物。他挾著蘇州文氏的豐厚文化資本,將自己對於琴棋書畫、焚香飲饌、服飾器用、造園布景等的涵養見識,彙編成《長物志》一書,成為晚明時期文雅品味的代表指南,同時也透露出當時的風雅文士對生活各個層面皆細膩講究的生活態度。

此一展區展出許多古籍善本、書畫類作品,其中不乏文震亨與親朋往來的書信、他本人與朋友的收藏,向大眾介紹文震亨的生平與交遊狀況,以及其所編撰、十分受到當時人歡迎、流通甚廣的著作《長物志》的數種版本。
晚明文人圈的生活樣態
第2個展覽主題「文青品味」,則透過與文震亨心靈契合的收藏家們所收藏的古銅瓷器、法書繪畫、宋元善本等物品與《長物志》內的紀載相對照,呈現以文震亨為代表的古代文人社群對日常用物的樣態與品評的觀點。

而鑑別這些古董,莫不從取法古人,自創新意談起,宋代趙希鵠《洞天清錄》、明代曹昭《格古要論》對於器物的源流考證辨析精確,是後代鑑賞家的指南書籍,文震亨與同時期的賞鑑家們,自然也從古法中找到賞玩的樂趣,器物雖古,但生活中處處新鮮,日日有味。
第3個展區「可用之物」則以帶有藏家標記的器物-硯台、墨床、硯滴、筆洗、紙鎮、香爐、花瓶等,共同創造17世紀文人的生活情境,呼應文震亨指出的鑑賞準則以及各自的藏物類別與態度。這些可供清玩或是點綴書齋的用具,展現了特定時空下獨具一格的生活態度。而「可用」與「不可用」的分野,則在細微之處體現了文震亨與其友人們的知識素養與品味判斷。

在這一展區的中央,特別布置出一個明代的書房,桌案上的筆墨紙硯、印章,以及右側桌子的薰香用具、插有花朵的花瓶,左側桌上放著琴、角落還有一個來自日本的漆盒,從書桌往前看,六角形的窗戶裡看見的是外頭牆面以數位動畫方式呈現的《銷閒清課圖》,圖裡描繪了20種明代後期文人的閒雅生活,雨聲、風聲、鳥鳴聲傳入耳中,再輔以眼前所見的山水花草、泛舟遊湖之景,晚明文人的閒情雅致好似也有幾分浸入了心懷,那份自適確實令人身心舒暢。
仿古新創 名家作坊成時尚
最後一個展區「百匯聚珍」則展現出物流日漸普及,因而帶動各式仿古、新創商品紛繁出呈,大眾對於古董與奢侈品的需求與日俱增,而對鑑賞知識的渴求,也帶動了出版的發展。《陽羨茗壺系》、《方氏墨譜》等等各類收藏品鑑書籍的出現,也成為隨之而來的文化現象。
晚明時代的江南,市場十分活絡,不只王公貴族依照自己的品味訂製器物,附庸風雅的士人追求古代圖錄紀載的三代銅器,市井的作坊商鋪也推出自己店號的商品,而手藝卓絕的匠人,如周丹泉、朱碧山等,也以獨樹一幟的技藝,成為市場競逐追捧的對象、時尚的象徵。
然而到了這個時候,真品價高難求,具有辨識能力者也越來越少,大量迎合市場需求的仿古書畫與器物在市場上流動甚鉅,成為主流,已經與鑑賞書籍中陳述的文人理想有了極大的差距。

《小時代的日常:一個十七世紀的生活提案》特展以古籍、書畫、居家用物對映出明代晚期的文人品味,並呈現當時文人階層在社交脈絡中藉物表達心境、彰顯學識品味當中的社經地位。
17世紀的文青們努力經營古雅生活的點滴細節,演繹了古代的文人日常,為當代生活美學提供了一個參考提案。每個時代都在不同的時間進程上有其推陳出新、值得借鑑參考的面向,生活在流行時尚迅速變換、消費頻繁的21世紀的我們,踏著緊湊的步伐度過每一天,接觸到各式各樣的新舊事物,或許我們也可以在日常所需之外,在經濟許可範圍內,嘗試著經營屬於自己的生活品味,在忙碌的生活當中增添一點趣味。

平淡庸碌過日子是生活,閒淡舒適過日子也是生活,如果對經營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沒有頭緒的話,走進台北故宮,晚明文人們的生活或許可以給予一點啟發也不一定呢?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圖解】在台灣,等一項癌症救命新藥需要等上超過700天,而日本最快只需要60天!台灣人,你真的有「命」等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等一項救命的藥物,需要多久時間?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健保正式給付生效,如癌症創新新藥等重大疾病藥物,平均需等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日本,則是60-90天內。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生了病,想要用到新研發的救命藥物,病人需耗時等待。台灣人,真的有「命」能等嗎?
2022年中,余苑綺因癌症過世,不僅讓演藝圈許多粉絲與親友不捨與難過,也讓許多同是癌症病友的患者與家屬,感到忐忑不安。余苑綺從2014年罹患直腸癌後,立委余天耗費數百萬就為替女兒挽命,甚至四處奔走希望爭取美國最新的抗癌藥物,可惜最終未能等到就已離世。
看得到卻用不到的救命新藥

事實上,類似遺憾在台灣時有所聞。即使國外屢有救命新藥問世,台灣人卻不一定能使用得到。根據數據顯示,在日、韓、以色列、加拿大等11個高所得國家中,台灣的肺癌存活率在高所得國家排名倒數第四,只有日本的一半;攝護腺癌存活率為倒數第一、乳癌倒數第二,胃癌則輸日本、韓國。若以平均餘命來看,台灣也比日本短少三年。
國人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等指標,落後其他國家,健康投資不足也是一大原因。若與鄰近的日本比較,日本整體醫療支出佔整體GDP比例為11%、其中強制性醫療保險支出8.3%、藥費支出2.3%,而台灣則是6.1%、3.5%、1.2%,三者占比皆低於日本。
慢性病、罕見疾病甚至是現今新興癌症治療趨勢,如免疫療法、精準醫療等,亟具突破性、療效更佳的治療,在健保資源有限下,被限縮給付,導致病人只能自力救濟,自掏腰包使用。

為什麼新藥新科技導入台灣那麼難?

健保業務也包含引進新藥及新科技,但為什麼仍讓新藥新科技導入受阻?首要原因就是健保財源不足,進而排擠新藥引進。雖然每年的健保預算相較25年前開辦時的2000多億元,已成長到8000億元,但醫療費用年年成長,仍跟不上如雨後春筍增加的治療項目。台灣整體藥費支出早已偏低,新藥預算更是嚴重不足,不但零成長,甚至還負成長。
財務衝擊下,造成新藥給付審理流程頻頻卡關,許多國外原廠新藥因台灣議價空間小,使得引入時程拉長、健保給付條件越趨嚴格。許多效果良好的藥品,卻因支出費用高,在健保現有預算限制下,只得限縮藥品的給付範圍,讓可使用的病人族群也連帶限縮。
無法與國際治療標準接軌的台灣

新藥納入給付前都得先進行「醫療科技評估」(HTA),意即評估新藥引進是否具有成本效益,但常常因財務衝擊大,在醫療科技評估(HTA)這關就被擋了下來。依據2019年藥品查驗中心醫療科技評估(HTA)報告顯示,僅3成癌症患者所需用藥能獲得健保給付。
影響的不僅是個人減少延長生命機會,也讓台灣用藥標準大幅落後先進國家。根據統計,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入健保給付生效,如癌症等重大疾病創新藥物,平均審查需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的日本,則是在60-90天內。
尤其,相較於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藥品適應症,台灣健保給付的藥品適用範圍,因為預算相對限縮,僅部分適應症可以納入健保,未納保之適應症的病人必須自救苦等審核通過。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患重大疾病,可能只有三個殘忍選擇:一是使用既有治療控制病情苦等新藥納保;二是賣車賣房自費使用藥品換取生命延續;三若金錢耗盡最後只能放棄治療。反觀日本,新藥給付不僅時間快速,甚至是依照仿單所有的適應症都給付,民眾可以使用到依照仿單給付的最新藥品。
環環相扣下,台灣標準治療早已和國際嚴重偏離。政府對於台灣醫療政策要有前瞻性的思考,應全面檢討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增加新藥預算以加速新藥新科技納入給付,為台灣民眾謀求新藥可近性及最佳醫療選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