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葉石濤《葫蘆巷春夢》的台南隱喻:異化、惡臭與情慾交織的現代化地景

葉石濤《葫蘆巷春夢》的台南隱喻:異化、惡臭與情慾交織的現代化地景
示意圖,非葫蘆巷|Photo Credit: 大雄 汪 CC BY-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以葉石濤的短篇小說《葫蘆巷春夢》為例,分析文本的環境描述中關於台南的特徵與意義。葉石濤透過小說角色下班後的異常心境,逼近現代人在工作與休閒的分離之後的異化景象。

文、圖:徐鉦儒

一個文學作品並不是一個獨立存在的物件,將同樣的觀點提供給不同時期的讀者。作品不是一個紀念碑,以獨白的方式揭露自身超越時間的本質。作品比較像是一曲管絃樂,在每一個讀者身上激發出新的迴響,使文本脫離字句的物質層次,被賦予當代的生命。

──漢斯-羅勃・姚斯

小說是一個通過完整故事情節敘述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1],當文學試圖反映了社會生活的時間及空間的同時,時間和空間也因而產生新的相互作用、並形成新的意義。本文將以葉石濤的小說為基礎,討論一個小說家的書寫與他書寫的地方的關係,並且,如果小說的故事連結了某種環境的特質,則那些銘刻在城市當中的日常生活會是什麼?

葉石濤觀點與兩種日常生活概念

葉石濤(1925年11月1日-2008年12月11日)是台灣當代文學作家,創作以小說與評論為主,散文及翻譯為輔;其小說創作多是短篇小說。他生於台南,書寫了無數關於台南的故事及隨筆。他曾言台南開發的早,在滿清時代,每一條街便像西方中世紀的基爾特組織一樣屬於同行業的手工業者或商賈群居[2]。日治時期的市區改正,將現代寬敞的通道系統引進這座台灣最古老的城市。城市的改變起源於現代化生活的引入,現代化的時代裡,日常生活也逐步受到城市改變的影響。

中國學者劉懷玉提到法國哲學家列婓伏爾時曾說過:法語的「日常生活」一詞la vie quotidienne原意是每天生活的重複,英文的everyday life並不是完美的翻譯。應該翻作daily life,每天生活(daily life)是從來就存在著的,但充滿著價值與神祕。另一個字:「日常」le quotidien一詞指的則是日常生活開始具有現代特色。「日常」不能簡單地等同於「日常生活」(everyday life)或「每日生活」(daily life / la vie quotidienne)。後者通常是指那些不好分類的、習慣性的、常規性的、一天又一天的生活的本性,而不是用於批判性地特指每天生活中的異化、乾巴的「日復一日性」特徵。

葉石濤小說裡的環境描述便暗藏了兩種概念的交織與流動,以反映社會生活為目的,葉石濤的書寫便是在兩種生活的辯證之中,再現了關於台南的意象。以下以葉石濤所著短篇小說《葫蘆巷春夢》為例,分析文本的環境描述中關於台南的特徵與意義。

葫蘆巷所體現的特殊性城市空間

短篇小說《葫蘆巷春夢》發表於1968年一月,當時的台南市面臨人口自二戰後的大量衰減後,迅速增長了將近一倍的人口。葉石濤自言,他的第一本小說集《葫蘆巷春夢》反映的便是1950年代台灣社會的真實狀況。

他觀察台灣社會雖然走向工業化,但認為農業仍然是經濟上重要的支柱,因此都市和農村都還保留濃厚的封建氣息[3]。小說集內的同名短篇小說《葫蘆巷春夢》開篇便描述:「現今的葫蘆巷實在是令人洩氣的地方;它是一條湫隘、邋遢的巷路⋯⋯由於房屋毗連,人丁旺盛,到處傾倒垃圾,堵塞的陰溝溢出的污水無處不流瀉,使人找不出一處可以落腳的乾淨地方。」現代化城市的街道不是一個令人適合居住的空間,然後他寫道:「而且終日街上飄揚著刺鼻的異樣臭氣,叫人不得不掩鼻而過。」

現今的葫蘆巷雖然以改過去的髒亂,並且在住宅的現代化及基礎設施的改善之後已經一改過去令人洩氣的狀態,但仍然是一個狹小的巷弄。在描述1950年代的葫蘆巷狀況之後,葉石濤以葫蘆巷過去的歷史暗示著農業時代的趣味豐富:「本來葫蘆巷是以典雅、淫蕩著稱的;它之所以獲得典雅的聲譽大概是由於從前有一個號稱前清舉人的施三口居住在這兒以相命為生,信口胡謅了『葫蘆巷竹枝詞』二十首而得來的⋯⋯有一段時期,這兒是文人騷客尋花問柳的好所在,而且的確也有幾個地方士紳在這兒金屋藏嬌,度那風流倜黨的生活。」

52698854_826310164386912_133011677131466

現在與過去的兩個極大對比差異,暗示著1950年代的台南在現代化過程中的渾屯狀態,這個狀態的描述在最後以造成時髦風尚的養豬習慣作結:「⋯⋯然而葫蘆巷真正陷入絕境,是由於人畜雜居而開始的;這禍首當是前清舉人施三口的第三代嫡孫,仍然以賣卦為生的施老頭子無疑。這老頭子有一天忽然心血來潮,在家後院子養起豬仔來,遂釀成一種時髦的風尚⋯⋯」

養豬成為種風尚雖有誇大之疑慮,但連結到後來提到的:「東方剛呈魚肚色,我便起床,趕忙抓住一把草紙往公共廁所跑。」可以說,連結了身體如便記憶的環境異臭,恰巧與當時住屋尚未完全現代化的-廁所與住家分離的城市型態連結在一起;葉石濤巧妙的將巷弄的糞便異臭透過一個養豬習慣的比喻加以強化。

「葫蘆巷春夢」開頭建立的一個神祕、惡臭又富含趣味的巷弄範式,在現今以不復存在。如今葫蘆巷是作為台南祀典武廟前的廟埕廣場連結至米街的一條通道,通道周圍開了些許酒吧。在小說中,當主角銅鐘哥如廁完準備回到二樓的租屋處時,撇見了房東房間裡的下列場面:「施老頭子的旁邊另有一個小圓桌子。施老頭子的掌上明珠芳齡二十歲的珠音小姐正屈身準備早餐。她豐滿的胸部因彎腰而突出,使我的心窩為之悸動。」這個過去的情慾場面似乎反映了現代葫蘆巷的街道型態與所開的一些店的特質,並且,身體性的街道經驗又再度強化了現代化初期基礎設施落後的城市型態。

情慾街道與不可見的台南

1950年代的台南巷弄(葫蘆巷)之於葉石濤是一個尚未拋開農業氣息的世界。從農村移居現代城市的人們,短暫棲居巷弄內,雖然環境簡陋,但仍然懷揣著夢想與生活搏鬥著。與當今(2019)社會所呈現的後工業化觀光地景相同的是,現代城市的行動者(葉石濤及開店主),以自己獨到的詮釋反映著巷弄的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