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一篇文讓台灣人理解香港2019年區選為何重要

一篇文讓台灣人理解香港2019年區選為何重要
Photo credit: AP/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半年來在街頭一次次衝撞、在和平示威中一次次呼喊的民意,將在11月24日受到檢視。

文:蘇蔚

引言:香港反送中示威持續至今已經半年,11月24日香港將迎來四年一度的區議會選舉。五年前的雨傘運動,讓2015年區議會、2016年立法會選舉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引發一連串政治動盪。今年在反送中示威仍讓城市飄散著催淚瓦斯之時舉行區議會選舉,「體制外」抗爭蓄積的政治能量,能多大程度轉換為選票?

香港市民反對《逃犯條例》修訂運動,自六月激起百萬民意上街以來,抗爭並沒有因為政府九月初宣布撤回修例而停止,反而因為示威期間越演越烈的警民衝突、警察暴力未能被徹查、示威者死亡案件未能給公眾合理的交代……等等事件,造成大量不滿港府的民意。這些民意體現在街頭抗爭上,也預期會體現在周日(11月24日)舉行投票的區議會選舉上。

投票尚未開始,就已經能看到反送中運動為區選帶來的改變,有兩個關鍵字可以幫助讀者掌握關鍵改變:「沒有白區」、「登記選民人數創新高」。

不再有「自動當選」的候選人

本次區選,將有1090位候選人競逐全港18區共452個議席,這是區選史上第一次沒有「白區」──因為選區內沒有其他競爭者,因此候選人自動當選──產生的狀況。

2011年和2015的區議會選舉,分別有18%和16%候選人因為沒有競爭者而自動當選,這些自動當選的議員中,屬建制派的超過九成。2015年有68個「白區」,當中有66人屬建制派,或自稱獨立但立場傾向建制派。

近半年的密集的反送中報導,看到香港青年全副武裝對抗警方、看到中環的上班族自發堵路示威,可能讓台灣民眾產生誤解,認為香港民眾廣泛支持民主派,反對親北京的建制派。但落實到選舉層面,具有資金優勢,且與地方勢力關係良好的建制派,仍穩居香港政壇的主流。目前區議會,建制派與民主派議員的人數比約為7:3,建制派在18個選區中的16個選區席次過半。立法會70個議席中,建制派佔超過40席。

建制派可以理解為支持港府施政,與中國政府關係良好的政黨的集合體,堅定支持港府修訂《逃犯條例》。非建制派的組成則較複雜,「泛民主派」的立場是監督港府、對中國政府持保留態度的政治群體,雨傘運動後,青年參政和香港本土意識升高,出現主張香港前途應由香港民眾決定的「自決派」和更主張獨立意識的「本土派」,雖與傳統泛民出現路線之爭,但在政治光譜上仍屬建制派的對立面,本文仍以「民主派」統稱非建制派勢力。

今年受到反送中運動激起的政治能量影響,網民自發推行「反自動當選」運動,透過網路媒合有參選意願者和志工,挑戰建制派在某些選區的長期主導地位。不只素人,傳統建制派和民主派陣營也不輕忽這次挾帶強大民意的區選,紛紛推派候選人,造成今年有近三成選區有3人或以上競爭,甚至出現「撞區」現象──在同一選區有相同派別的候選人參選,可能造成票源分散,對手漁翁得利的結果。根據網民自發搭建的「Vote4.hk 投票指南」網站,本次撞區的選區有63個,其中民主派33個,建制派30個。

登記選民人數創新高

不同於台灣只要年滿20歲的公民就能有投票權(公投為18歲)。在香港,年滿18歲的公民要行使投票權,需遞交「選民登記申請」,經選舉事務處編入選民登記冊,才有投票資格。

年份 登記選民人數 較上一年增加人數
2012 3,466,201 /
2013 3,471,423 5,222
2014 3,507,786 36,363
2015 3,693,942 186,156
2016 3,779,085 85,143
2017 3,805,069 25,984
2018 3,814,318 9,249
2019 4,132,977 318,659

根據政府數據,本次地方選舉有413萬多的登記選民,達到歷史新高。其中在2019年新登記為選民的人數有39萬多人,當中年齡介於18至35歲的青年約佔48%。對比雨傘運動後的2015年區選,登記選民的人數有369萬多人,其中新登記選民人數約26.1萬。可見反送中運動讓更多以往不關心政治的民眾踏出了第一步。

選民登記冊一年更新一次。在反送中運動於六月爆發百萬民意關注後,呼籲市民「登記做選民」的聲音在網路上、街頭上蔓延開來,鼓勵民眾在2019區選登記冊編製期限內登記,才能在11月24日的區選中以選票發聲。

區議員能做什麼?

香港目前有立法會和區議會兩個層級的議會。立法會的主要職能是制定、修改和廢除法律,審核及通過財政預算、稅收和公共開支,並對政府的工作提出質詢。功能約略等同於台灣的立法院。(但在香港行政權大於立法權的制度設計下,立法會的權力不及台灣的立法院)。

那區議會可以概括理解為台灣的地方議會嗎?答案是否。區議會在英國殖民時期屬於諮詢單位,區議員職權在幾次修正後,區議會仍不是能夠行使法定行政權力的機構,對地方款項僅有部分掌控權,也不像台灣的地方議會有權制定地區性的法律。

港府會就地區政策諮詢區議會,區議會可以在地區建設、居民福利和地區公款運用上提供意見。一般香港民眾較常接觸到的區議員事務有:舉辦敬老活動、爭取設置路燈改善社區照明、爭取巴士地鐵線路延伸至社區……等等民生議題。若以工作內容來看,區議員與台灣的里長較為接近。

雖然區議員的掌握的實權看似不多,但在政治上仍有重要影響。近年來,港府會把一些和當地不相關的全港性議題交由各區議會討論,然後將「區議會支持」與「當地民意支持」畫上等號,做為施政的依據。例如今年五月,18區議會主席發表聯合聲明,支持盡早將《逃犯條例》草案提交立法會。沙田區民主派區議員發表聲明「區議會主席不代表我」,文宣中強調「建制派十八區區議會主席支持惡法聲明不代表我們」。


“2019香港區議會選舉”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