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分鐘年菜影片,看完你還有藉口不回家過年嗎?(最後有洋蔥)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文:Eric Wong
春節,對於世界各地的華人而言,是一個特別具有意義的節慶,也是家人團圓的重要時光,尤其對長輩而言,一年最盼望春節全家團圓,小輩則期盼領春節紅包,視為增加零用錢的好時機。
2015春節將近,你計劃回家吃個年夜飯了嗎?馬來西亞余仁生(Eu Yan Sang)通過兩分鐘影片,要告訴你春節喜慶時分,熟悉的方言、色香味俱全的年菜及出現家中的我們是不可或缺的。
大馬華人的移民史可追溯回唐宋時期的文化與商業交流。到了明代,鄭和下西洋多次停留在馬六甲,許多漢人便就此常居與馬來文化融合,並衍生出新的族群——峇峇娘惹。直到二次鴉片戰爭後,中英簽訂《北京條約》,外國商人遂能招募中國人出海工作,因此便有許多華工隨殖民者移居大馬,形成現今的大馬華人。
大馬華人雖遠離了中國本土,但通過教育的傳承,大馬華人文化與中華文化並無差異,此外更保留了過春節的習俗,且更加重視,畢竟這是維持大馬華人團結的支柱之一。
每逢春節,整個家族在除夕夜一定會回阿公阿嬤的家,吃個年夜飯,準備倒數活動。年初一、年初二,作為晚輩的定來回父母的老家,並四處拜年,討個吉利紅包,一般來說,已婚的則不收紅包。
你知道如何用大馬華人,是如何用家鄉話來介紹春節吃到的年菜嗎?每個地區人們所吃的年菜又是什麼呢?
東南亞華人大部分來自中國南部沿海鄉鎮,因此馬來西亞華人圈中流通的方言主要以閩、粵、客為主,主要籍貫有福建人(佔馬來西亞華人最多比例)、客家人、廣府人、潮州人、福州人、海南人、廣西人。
在馬來西亞,客家人多居住在東馬沙巴州,過年最喜歡吃豬腳醋,放老薑、辣椒乾、醋、水來燜煮。
潮州人以東馬的美里居多,過年必吃潮州蒸魚,且一定要放紅番茄與鹹菜。
廣府人則聚集大馬中部,過年必少不了炸蝦,還一定要炸得香脆,而粵語也是大馬唯一與普通話抗衡的方言,新一代年輕人亦逐漸向港式粵語靠攏。
廣西人聚集地則是在彭亨州的關丹,過年一定要煮味念雞,味念醬含有芫茜(香菜)、蔥和薑。
福建人多集中馬國北部、南部以及中部的巴生地區,過年愛吃炒白粿,又必放黑醬油來調味。
海南人則在瓜拉登嘉樓居多,新年一定要吃雜菜,做法是將黃芽白(大白菜)、木耳、紅蘿蔔和冬粉一起煮。
福州人主要集中在東馬的詩巫和西馬的實兆遠,年節傳統是煮酸辣魚鰾湯,而魚鰾湯一定要夠酸夠辣。
鏡頭最後,各種美味年菜佳餚擺上餐桌後,唯獨缺少的,就是家人的陪伴。
儘管年菜再怎麼好吃,少了家人的團聚必定乏味許多。也許,長輩們過年不一定要有年菜,全家團聚才是不可或缺。長大離家出去打拼的我們,是否會憶起小時候,那每逢春節,在擠滿人的廚房裡,婆婆、媽媽、阿姨、姑姑聚集一堂,絡繹不絕的炒菜聲、談話聲,熱鬧氛圍絕不輸客廳的溫馨記憶?
影片最後,鏡頭延伸至房屋外,只見牆壁上寫著「開心老人院」及車門上的「歡樂孤兒院」,許多感觸瞬間湧上心頭。少了家人陪伴的老人們、失去父母的小孩們,只有在春節時分,才能透過家鄉的方言與年菜,使平日孤單的他們度過幸福洋溢的時光。
回頭想想自己在家的父母長輩,也許你有工作太忙、私人問題、怕麻煩等等藉口而沒有回家過節,但面對父母長輩,應是沒有任何藉口來阻止你回家過春節不是嗎。
試問,你今年還有藉口不回家過春節嗎?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楊士範
向下扎根的永續教育,才能延續到未來:文曄集團透過捐贈《2222--未來選擇地》門票,提供新北市國小學童沉浸式體驗永續環境的學習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文曄集團透過捐贈「2222 未來選擇地」永續概念展之門票,邀請新北巿國小學校班級學童教育觀展的公益活動。藉由永續展的互動式體驗可激發學生更多思考,提供學生多元學習的機會,響應永續教育議題,亦共同倡議永續發展理念。
聯合國在2015年9月宣布的全球發展框架——「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共列出17個項目,涵蓋了社會發展、經濟、環境等各個面向,期待全球國家可以一起努力,在15年內實現永續發展的目標。在這17個項目中,與氣候/環境相關的內容就有5項,包括SDG 11永續城鄉、SDG 12責任消費及生產、SDG 13氣候行動、SDG 14保育海洋生態,以及SDG 15保育陸域生態。由此可見,環境的變化是如何牽動了全球的神經、關乎每一種生物的生存可能。在永續發展已經成為全球共識的今天,我們距離永續目標的實現,依然迫切且遙遠,身為居住在地球上的一份子,我們該做些什麼?又該怎麼做?
今天的選擇,決定世界的走向
由李奧納多迪卡皮歐基金會及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共同捐贈,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及綠屋共同主辦籌劃展出的《2222--未來選擇地》展覽,以倒敘法打造出一個假設的、 200年後的地球,帶著參觀者一起從2222年的未來,一步步倒回2022年的今天。在展覽中,參觀者將親身經歷未來生物多樣性消失、無自然的世界,再回到我們的生活現況——極端氣候、冰川融解、雨林消失、海洋污染、塑膠微粒⋯⋯希望藉由展覽,與身處於地球暖化時代的人們,溝通永續議題的重要性;也讓大家更了解地球正在經歷什麼樣的變化,拋出值得思考的議題,呼籲所有地球公民能夠一起展開行動。
每一個孩子,都是形塑未來的關鍵
作為提供全球專業電子零組件通路服務領導品牌的文曄集團,在實踐SDGs、ESG(環境Environment、社會Social、公司治理Governance三個面向的縮寫),以及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等與環境永續相關的課題,向來不遺餘力。而文曄教育基金會,更本著「多元學習,翻轉教育」以及「關懷弱勢,回饋社會」的理念,投入資源與心力,帶動偏鄉的教育的多元性。2019年開始的「遠鄉閃閃——文曄校園攝影深耕計畫」,就立志要提供孩子們另一種觀看的方式,以及更多元的學習角度。

「我們從2019年開始接觸偏鄉的孩子們,教他們攝影,和他們一起觀察生活周遭的細節。透過孩子的眼睛來看,這個世界真的充滿了各種驚喜,他們拍學校角落中的生態、拍同學、拍自己,也拍一片天空充滿神奇色彩的瞬間、拍一個池塘閃閃發光的樣子。孩子們告訴我們:『原來我們生活的地方,有這麼多美麗的東西。』我聽了好感動好感動。」文曄教育基金會執行長林秋寶與我們分享道。這個經驗,讓林執行長更加相信,孩子不僅僅是未來,更是需要我們保護、引導的未來。
在這次展覽發起之際,文曄集團希望藉由展覽中的互動式體驗,激發孩子們思考,讓永續教育向下紮根,共同倡議永續發展的理念。因此特別購入1000張特展門票贈予新北市各小學,邀請孩子們參與這次展出,期望透過企業影響力,為台灣教育探索新的可能。索票小學包含新北巿嘉寶國小/思賢國小/私立育才國民小學/民義國小/後埔國小/海山國中/汐止國小/修德國小/和美國小/大坪國小/瑞濱國小/平溪國小/鼻頭國小/麗山國小等。

對地球好一點,就能帶來改變世界的機會
「永續即日常」,是文曄集團對永續議題的中心思想,因此不管是公司營運的模式、內部的工作環境規劃,或者員工的永續精神教育,文曄集團從未停下滾動式修正、持續從內部向外擴散的腳步。包括在物流上導入先進電子系統,全面無紙化的庫存管理;將包裝減量、注重回收,從上到下貫徹環境責任。而辦公室的環境規劃,則強調低碳、減碳並期許零碳,例如改採節能的電器產品,以及中午休息時間關燈,一方面省電,另一方面也能讓員工好好休息。
林執行長說:「永續、環保的概念並不是遙不可及的big words,而是跟每天的生活息息相關。你從睡醒開始,要用什麼牙膏、穿什麼衣服,早餐要喝茶還是喝咖啡?去上班要搭車、開車還是走路?每一個選擇,都在影響環境。所以我們不只企業的營運強調永續,更在潛移默化中,讓每一位員工對環保更有感。比方我們做食安的教育,幫助大家了解怎麼計算食物的碳足跡;之前辦的減肥比賽,總共有400多人報名參加,最後參與回測的也有將近300人,大家一起減掉了890公斤左右,腰圍總少了692寸。這個活動很受員工歡迎,好玩、有挑戰性,對地球和自己的身體都好。」林執行長熱切地分享著文曄集團對環境永續的努力,在在顯示出對這個議題的重視度,以及為地球付出的熱情。

「到了2050年,你會希望自己成為怎樣的大人?而200年後,你留給未來的孩子們,又是一個什麼樣的地球呢?」這是《2222--未來選擇地》展覽所拋出的問題,也是文曄集團對孩子們、對未來,所感到的責任。這次捐贈票券給新北小學的行動,只是為實踐「將永續觀念向下紮根」的一個起點。文曄集團希望繼續探索新的方式,讓孩子們了解環境永續的重要性,提醒全球所有公民都必須攜手合作,降低破壞,與地球和諧共存。開始行動吧,從今天起,為成為我們所期望的世界改變者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