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二僕》:#METOO時代的惡女機器人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一主二僕》的原劇名「生存空間」(Lebensraum),此詞彙源自19世紀,結合達爾文《物種起源》,闡述政治空間的擴張,被納粹主義濫用,成為侵略他人領土的政治學說。《一主二僕》是性別的空間征戰。
文:陳思宏
黝暗狹窄的舞台空間,鬧鐘尖叫,同床兩男驚醒,開始晨間例行。兩男臉塗白、肢體誇張、無言,服裝融入壁紙的樂手開始演奏,演員肢體充滿默劇美學,搬演一齣節奏明快的性別拉鋸,這是即將在臺中國家歌劇院演出的《一主二僕》(Lebensraum)。
默片大師巴斯特.基頓(Buster Keaton,1895-1966)1920年的默片《稻草人》(The Scarecrow)是《一主二僕》的創作原型,原片長約19分鐘,無聲演員肢體誇大,澎湃鋼琴堆砌情緒,穿插字卡交代劇情,基頓以「兩男追一女」的故事架構,打造了純手工拍攝的默片經典。
雅克普.奧勒伯(Jakop Ahlbom)在劇場裡運用《稻草人》既有的默片程式執導《一主二僕》,無聲演員肢體癲狂,阿拉莫賽軌樂團(Alamo Race Track)現場演奏,一小時的演出無冷場,聲響、視覺皆飽滿。但令觀眾捧腹的喜劇元素,並非《一主二僕》國際巡迴邀約不斷的主因,導演在「兩男一女」的故事原型裡加入了性別辯證,讓這齣戲不只是向經典默片致敬的爆笑喜劇,而是充滿當代劇場批判質地的新世紀默劇。
《一主二僕》的原劇名為德文字Lebensraum,意即「生存空間」,舞台上的兩男一女空間拉鋸,為整齣戲的衝突核心。導演依照《稻草人》電影場景,打造了一個兩男共處的秩序空間。兩男,一高一矮,一負責換燈泡,另一負責澆花,各有分工,互相依存,整個舞台空間井然有序。導演忠實再現《稻草人》電影中知名的早餐機關特技,一切工整、有序。但這個空間規律在兩男打造的女機器人出現之後開始變質,兩男的日常開始慢慢混亂,女性的介入,迅速挑戰了男性的空間常規。

兩男鑄造有女性生理特徵、穿裙子的機器人,給予掃帚、澆水器,期待女機器人能成為女僕,接下家事重任。但女機器人肢體僵硬,不順從不打掃,完全不符合兩男期待。兩男決定改版機器人,把機器人放上手術桌,重新設定機器人臣服功能,且確認女機器人臉上有個燦爛的笑容。女機器人2.0果然煥然一新,一臉燦笑開始服務兩男。只是這服務依然不符合兩男的期待,這個被男性創造的女性迅速讓整個空間秩序崩解,主僕位置鬆動甚至對調。
奧維德《變形記》中描述的雕塑家比馬龍(Pygmalion)以心中理想女性的形象打造作品,雕塑家愛上了作品,最終愛神賦予雕塑生命,藝術家順利得到自己一手打造的女性。蕭伯納依此寫出了劇本《賣花女》,好萊塢將之改編成音樂電影《窈窕淑女》(My Fair Lady)。父權文化裡,「男性打造理想女性」的故事不斷變形,1972年,艾拉‧萊文(Ira Levin)出版小說《超完美嬌妻》(The Stepford Wives),描述男性集體把枕邊人打造成順服機器人的驚悚故事,小說暢銷、好萊塢兩次電影改編,Stepford Wife進入日常英文詞彙,成為形容「百依百順妻子」的負面詞。
《一主二僕》的兩男就是要打造順服的Stepford Wife,在男性為主的空間裡,男性握有創造的權力,女性是「男性打造的性別」,服從臣服,打掃廳堂。但《一主二僕》裡的女性雖然是男性創造的女僕機器人,經由父權控調、肢解,卻沒變成完美嬌妻,而是川普口中的「惡女」(Nasty Woman),不受控、不聽話,沉默無語,卻有毀滅的力量。

回到《一主二僕》的原劇名「生存空間」(Lebensraum),此詞彙源自19世紀,結合達爾文《物種起源》,闡述政治空間的擴張,被納粹主義濫用,成為侵略他人領土的政治學說。《一主二僕》是性別的空間征戰,三人行不行?兩男打造順女,卻意外得到惡女,男性無法馴悍,父權空間無法擴張,面臨惡女衝撞。
在#METOO時代,82年生的金智英覺醒,順女機器人成惡女,使女的故事在真實生活上演。《一主二僕》的公寓,就是當今性別的空間征戰。惡女出籠,與父權直球對決。
節目訊息
2019 歌劇院遇見巨人─雅克普.奧勒伯劇團《一主二僕》
- 時間:11/30 (六) 14:30、12/1 (日) 14:30
-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 中劇院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以引擎創造汽車, Mercedes-Benz 又將如何以 AI 重新定義汽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I 人工智慧,正在快速改變你我世界。從客服中心的對答到文章的生成, AI 似乎越來越無所不能。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移動生活同樣沒因此例外, AI 不僅讓座艙內車載資訊系統的語音系統聰明應答,更可逐步取代人類掌握方向盤自動駕駛。巧合的是,積極利用 AI 改變汽車樣貌與功能的,更是 130 多年前發明汽車的 Mercedes-Benz!
從 Siri 、Chatbot 、ChatGPT ,到 Bing 搜尋引擎, AI 成為了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存在。 AI 發揮分析語言及推測使用者意圖的強項,讓過去需要人類親力親為的服務與對談,成為了 AI 當前最火熱的應用功能。汽車產業中也有相同運用,座艙內的車載資訊系統正是最好例子。透過聲控操作車輛功能,讓駕駛不再需要用手一鍵一鍵地輸入指令,更輕鬆直覺,也更便利安全。但 AI 的強大可不僅於此,透過對圖像能力的處理與深度學習,更一步步實現全自動駕駛願景。
AI 於汽車產業的應用,放諸全球每個汽車品牌都在積極努力。身為汽車的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曾以內燃機改變了人類的移動方式,以當前的發展趨勢看來, Mercedes-Benz 很有可能要再度運用 AI 科技,改變汽車於人類歷史中的定義。
AI 能帶給車主何等的科技便利? 以 Mercedes-Benz 的 MBUX 多媒體系統發展來說明
開車時要如何讓旅程更添便利與樂趣?從收音機的發明開始,車廠們從不停止創新。在安全的基礎上,設置更進階的汽車音響、透過衛星訊號的導航系統、利用連網能力引入更多元的功能等。 Mercedes-Benz 於 2018 年推出 MBUX 多媒體系統,更開拓了汽車產業的全新領域。雖然聲控不算是最新的科技,但搭載於當時 A-Class 上的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可以透過 AI 學習,讓駕駛使用如「我覺得冷」的人性化口語,命令車輛聰明自動地調高空調溫度,並結合大尺寸的觸控螢幕與高度個人化設定,達到因人而異的介面風格。此外,亦可發揮 AI 運算與學習能力,分析駕駛愛聽的音樂類別、常去的餐廳等安排建議,直接顯示於介面上。

立基於第一代基礎, 2021 年第二代 MBUX 多媒體系統迎來了更智慧的更新。延續前一代的大尺碼螢幕規格,創造出更大且前所未見的顯示介面。且不僅針對駕駛,更能針對座艙內的每位乘客進行貼心功能。後座乘客也可以直接與 MBUX 語音助理溝通、夜間拿取前方置物箱內物品時副駕駛座室內燈主動開啟等等。針對駕駛部分更是無微不至,駕駛要倒車時系統會自動收起後擋玻璃電動遮陽簾、要調整後視鏡時駕駛只需注視欲調整的後視鏡,就可直接進行控制;不僅如此,更研發出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讓導航路徑可與前方環境合而為一,駕駛無需低頭觀看地圖。
而在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研發不到五年時光內,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將於 2023 年問世,啟用 5G 模組,加強即時連線的應用能力。在車輛靜止時,要於車上進行視訊會議、觀看 TikTok 影片或是玩個 Angry Bird 都不成問題。更強大的沈浸式體驗也是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的強項,將讚譽為柏林之音 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結合環景式內裝照明,讓燈光可隨著音樂節奏改變照明效果,再搭配 Dolby Atmos® 音效科技,打造聲歷其境的環繞音響體驗與體感震動,大幅豐富聽覺體驗。

AI 如何創造安全未來 看看領先的 Mercedes-Benz 怎麼做?
無論是汽車發明前的馬車,或是搭載著內燃機或電動馬達的汽車,駕駛皆是以人為主。車輛上的介面亦應以使用者為導向,盡可能增加駕駛便利性與行車安全。畢竟人非機器,駕駛過程會受到各種身體、心理狀況影響,行車安全也會隨之起伏,而往往意外就是在此分心或失誤中產生。
正因 AI 科技的日新月異,如何能改善行車安全,成為了工程師們的重要課題。透過感應器的資料收集,再結合圖像判斷能力與豐富的大數據,以及 AI 強大的深度學習,讓輔助駕駛科技一步步地朝向「自動駕駛」邁進。也因當前自動駕駛科技的發展火熱,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SAE ) 將自動駕駛以自主能力區分,從 Level 0 到 Level 5 區分出六種自動駕駛等級。當前諸多車廠都已達到的 Level 2 ,於定義上仍屬於「輔助」階段,非真正的自動駕駛科技,意味著駕駛不能離開方向盤,駕駛必須時時監督輔助駕駛功能。簡而言之,仍是人為主、科技為輔的階段。
而 Level 3 開始,自動駕駛科技可以適度地接管車輛。當系統要求,駕駛需要立刻接手車輛操控,換言之,駕駛可在某些路況或路段交由車輛自動駕駛; Level 4 則是實踐了高度自動,基本上除了極端的氣候或環境影響外,駕駛不須時時注意方向盤、油門等操控,車子都能執行自駕。如計程車的自駕服務,方向盤或油門踏板可能無須安裝等。而到了 Level 5 ,則是完全交由系統自主操控,在「任何條件」下車輛都能自動駕駛,無需人類操控。
Mercedes-Benz 不僅於 MBUX 多媒體系統中高度結合 AI 科技發展,在自動駕駛輔助上有著領先業界的地位。 2023 年 Mercedes-Benz 成為了全球首家於美國內華達州獲得 Level 3 有條件自動駕駛國際認證的汽車品牌,在特定的路線上與特定條件中,駕駛可以將駕駛任務交由系統來執行。

你以為 Mercedes-Benz 於自動駕駛的領導地位僅此於此嗎?其實不然。 Mercedes-Benz 其實也已成功開發出 Level 4 自動駕駛科技,被德國聯邦汽車運輸管理局核准在斯圖加特機場的 P6 停車場中使用,實踐無人自動停車技術。意指當駕駛開車進入此停車場後,點擊智慧手機應用程式並發送到預先預定的停車位,駕駛就可離開,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會自動把車輛停妥到指定車位。駕駛再也不用辛苦於停車場中找尋車位,再也不用擔心自己停車技術不佳而無法停好車。一切的停車動作,交給 AI 掌控的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即可。

身為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更要重塑汽車未來樣貌
從過去的汽車發展軌跡可以發現,過去重點以硬體設備為主;而當前或是未來汽車的核心價值,則會奠基在車廠於車內系統的軟體科技水平之上。許多車廠為了迎合此改變,期望透過與其他科技公司合作,串接現有軟體介面,試圖縮短革新的時間,但對於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而言,更專注於自有系統與架構研發。適度地與 NVIDIA、Google 等 科技大廠聯手開發,目的就是要打造完整的自有科技團隊與生態系。這點或許是品牌的自我高度期許,也或許是身為汽車發明者的責任使然。
AI 正改變人類社會中的各個層面,其中也包含汽車產業。以硬體定義車輛品質的時代已然過去,在使用者體驗上考驗著眾車廠如何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發展車用軟體系統,以創造消費者於車輛內的全新體驗。未來汽車產業將不會只是傳統製造業,更須引進科技業的核心追求突變。 Mercedes-Benz 近年來的發展路徑,不僅是最佳說明,也為車壇發展開啟了一條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