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時光可以倒流,我想告訴在矽谷的自己這幾件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大多數早期的初創公司中,CEO或創始人同時也扮演第一個產品經理的角色,以我為例,我的老闆就是CEO,公司從我20多人翻倍成40多人,我們沒有產品副總裁,一切都靠自己創造。
新創所需要的產品管理工作及能力和大公司截然不同。尤其是在早期新創,工作內容幾乎是每幾月就會變動一次。也因此,想整理一下我目前為止學到的東西。如果其中任何一點引起你的共鳴,請讓我知道!希望可以聽到更多你們的意見!
擔任早期新創的產品經理之前,需要知道這些事
如果可以時光倒流,我想告訴自己這幾件最重要的事。
做好心理準備(Be mentally prepared)!你做的大部分事情都是公司的第一次:第一次規劃產品藍圖(roadmap),第一次定義產品規格(spec)。很可能沒有任何前例可循,公司裡也沒有人可以指導你。
在大多數早期的初創公司中,CEO或創始人同時也扮演第一個產品經理的角色,直到他們發現自己有太多其他(如募資和徵才)的責任,而再也無法具體掌握自己的工程團隊正在做什麼。
以我為例,我的老闆就是CEO。公司從我加入時的20多人,翻倍成長到現在40多人。我們沒有產品副總裁,或其他擁有更多產品管理經驗的人。沒有產品文檔,流程或準則可供參考。而且客戶需求和專案每天都在以倍數成長。我很快意識到,我們必須做出改變。而這個改變不只是產品經理本身,而需要獲得整個團隊的支持,大家一起嘗試公司以前從未做過的事情。
與其他工作相比,產品管理常常被認為是通才,且工作內容定義不明確。在第一位產品經理加入公司之前,工程師已經在建構功能。產品經理不寫程式,也不做介面設計,而是負責規劃產品方向和溝通,這些軟技能(soft skill)使得公司對產品經理的需要較不明顯。

因此,很重要的是:先建立信任 (Build trust),確保早期快速成功(secure quick wins) 並增加價值(add value)。唯有先達成這些,才能開始嘗試轉變組織。我將在下段討論如何確保快速取勝並增加價值。但首先,先跟公司裡的每個人交談。了解文化。分析最大的挑戰和未開發的機會。並與客戶見面,成為公司裡面最了解客戶需求和產品方向的人。
作為產品團隊裡的第一個員工充滿挑戰。你只有一個人,卻似乎總是有無盡的待辦事項清單。整個公司可能沒有產品路線圖,開發規劃,標準質量保證程序或決策過程。 你需要比其他人反應更快,知道如何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取得最大資源(Be resourceful)!
多發問,大量閱讀,並建立專家小組以獲取最佳實踐和反饋。找到可以為你提供重要見解或充當你的測試板(sounding board)的人。我從各個行業和公司階段的PM朋友那裡,獲得了許多有關團隊組織結構,資源分配和專案管理過程的寶貴建議。我也跟較大型公司的一些產品主管接觸,了解了他們如何擴展產品團隊,這些都對我推行產品管理和組織策略有很大幫助。
隨著我們開始承擔更多專案,並在客戶端部署我們的解決方案,追踪功能變更和保持專注變得越來越困難。有一天,當我與工程師聊天時,我意識到我可以讓團隊的工作更容易:清楚地溝通並排序產品功能和要求,因此工程師不必來回溝通確認,而可以專注於開發。為業務開發團隊提供定義明確的產品營銷材料, 促進與潛在客戶的對話,並確保團隊專注於與我們的產品路線一致的核心產品。
最後,確保團隊專注於最高價值的產品計劃。你將面臨許多困難的決定:例如「我們需要這個專案來達成這一季的銷售目標,但它需要客製化新功能。或是「我們的徵才速度不夠快。應該分配有限資源來重構程式碼,還是完成客戶要求的新功能?」
在新創公司,似乎總有比我們能完成更多的事情。但是這點對於大公司也依樣重要,因為錯誤的優先順序可能導致數百名工程師幾個月時間的浪費。 我和Google的產品主管曾經聊到,產品經理最重要的工作是:明確定義需求並幫助團隊確定優先順序,將重點放在價值最高的計劃上。
波浪式變革(Waves of Changes):進行重大變革前先觀察,再一步步實踐
第一位產品經理的工作充滿挑戰,但這也意味著你將有巨大的機會來塑造公司的策略及未來。很多人容易犯的錯誤是:從戰略計劃或組織變更等引人注目的計劃開始。一次想要改變的太多太廣,往往會造成組織反彈,反而導致計畫失敗。因此,即使產品管理包含策略及戰略層面——我們首先需要將重點放在戰術上。
我在邁克爾·沃特金斯(Michael Watkins)的書《管理者的第一個90天》中讀到了「波浪式進攻」的概念。核心思想是,如果我們不斷改變現狀,那麼我們將不知道什麼改變真正有效,什麼不起作用。此外,在進行重大改革之前,我們還要先觀察,建立信任,並一步步實踐改變。
- 第一波:從好的專案管理(Project Management)開始
專案管理是你可以大有作為,並確保早期勝利的領域。在這個階段,大多數初創公司正在瘋狂擴張。對於創始人來說,要跟上不斷變化的功能需求並與客戶進行溝通,同時管理快速發展的工程團隊,越來越困難。如果你可以幫忙掌握客戶需求,確定任務的優先順序,管理功能變更並一路追蹤到執行,你就可以立即成為主要的貢獻者。這也將建立團隊信任及動能,有助於實現你的長期測略目標。
在大一點的公司裡,通常有專職的專案經理(Program Manager or Project Manager)會負責專案執行,讓PM可以更專注於產品管理。但在小型創公司通常比需要PM先協助專案管理,再慢慢招募專案管理團隊。
飛宏科技打進全球低軌衛星市場,以高性能電源技術布局新時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飛宏科技投入應用於低軌衛星的電源技術多年,並與業界大廠有密切的合作與技術交流,早已為此趨勢做好了準備,可與市場需求快速同步,成為台灣低軌衛星供應鏈中的隱形冠軍。
低軌衛星市場正開創令人振奮的新時代,不僅提供更低延遲、更高效率的通信服務,且小型化的設備,大幅降低安裝與製作的成本,因此成為眾多應用領域的首選。而在終端應用中,電源供應的高效能、長壽命、對抗惡劣環境等產品技術更是不可或缺。飛宏科技投入應用於低軌衛星的電源技術多年,並與業界大廠有密切的合作與技術交流,早已為此趨勢做好了準備,可與市場需求快速同步,成為台灣低軌衛星供應鏈中的隱形冠軍。
低軌衛星應用廣泛,解決了過去因地形限制而無法架設基地台,導致收訊不良等難題。現在無論在山區、海上、偏鄉,甚至是飛機上,都能隨時隨地接收到衛星網路訊號,補足行動網路的不足。隨疫情結束,全球陸續解封,2022年後低軌衛星通訊市場需求逐步升溫,更在俄烏戰爭中成為通訊需求的關鍵角色,也使低軌衛星應用瞬間受到全球的注目。
此外,Starlink、Oneweb等新興低軌衛星通訊營運商積極推動商業應用相關服務,UCS聯盟(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提到,全球2022年總共發射約5500顆衛星,其中低軌通訊衛星更佔八成以上。資策會MIC預估,低軌衛星數量將從2023年7,500顆,成長至2030年17,350顆。可見低軌衛星已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環。
飛宏科技在低軌衛星供應鏈中,終端接收裝置的電源供應技術表現優異,可供應數據機、路由器、衛星設備之間的所需電力並成為媒介串聯彼此間資料輸。全球最大的低軌衛星通訊營運商、美國全球寬頻衛星網路服務供應商等指標大廠,亦與飛宏科技維持穩定供應合作關係,針對企業、政府與個人用戶提供低軌衛星網路與服務,且飛宏科技的相關產品皆已通過多國安規認證及客戶端嚴峻系統測試規範,將於2024年逐步放量,與全球低軌衛星廠商一同攜手實現高效、低延遲的通訊願景。
飛宏科技期待透過安全、高效的電源技術,推動全球低軌衛星市場持續發展和演進,為未來的科技和太空應用敞開嶄新的大門,滿足世界各地的使用者需求!
本文章內容由「飛宏科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