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發現東亞》:滿洲是「多邊邊疆」,其歷史很難被任一主權國家所壟斷

《發現東亞》:滿洲是「多邊邊疆」,其歷史很難被任一主權國家所壟斷
滿洲地區的三個定義:東北三省(深紅);東三省+東四盟+原熱河省(深紅+中紅)、內外滿洲(深紅+中紅+淺紅)|Photo Credit: CIA @Wikimedia Commons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如果我們把這個多邊邊疆視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歷史單位,有其自身的發展邏輯和脈絡,反而更清楚一些。可以看到:從高句麗擴張,到忽必烈進犯日本,大黑龍江區域興起的政權,在滿清崛起前就是衝擊東亞政治格局的重要因素。

文:宋念申

邊緣異動——滿洲作為多邊邊疆

明、朝、日三國在半島的戰爭,最後誰也不算贏家。朝鮮社會經濟被嚴重破壞,很長時間不能恢復;戰爭迫使朝鮮宣祖分出一部分權力給儲君光海君,使敏感的立儲問題在戰後更加複雜,更導致日後光海君對明廷的不滿。日本豐臣政權崩盤,又進入新一輪政治動盪。但從另一方面說,社會結構的破壞也刺激了流動性。大批朝鮮中人、常民趁亂獲得兩班身分;日本也湧現新一批權貴階層。從地區格局看,由於各國更專注於內部事務,中日韓在其後將近三百年中沒有出現大規模國家間衝突。這可以說是明軍援朝奠定的歷史條件。

當然,如此大規模變亂,總是有獲益者的。獲益最大的有兩位。其一是日本的德川家康:這位大名沒有參與侵朝戰爭,保存了實力,這使他在後豐臣時代的角逐中最終勝出,得到「征夷大將軍」之位,建立統治日本兩百六十五年的江戶幕府。第二位則是努爾哈赤及其領導的女真/滿洲政權。滿洲的崛起多少有些意外,因為它本來是東亞地緣政治格局中不很起眼的一位。誰也沒有想到這個「邊緣」政權有朝一日竟然強大到入主中原,平定內亞,經略海疆,成為東亞歷史上一等一的強盛帝國;不但讓「中國」的概念為之一變,更使東亞地區格局煥然一新。

拜豐臣侵朝所賜,滿洲的崛起有其偶然性。明朝用來箝制東北女真、蒙古諸部的,是遼東的兵馬。但在援朝戰役中,遼東精銳作為主力赴朝,也就無暇顧及東北邊疆的內部權力變化。戰前,建州左衛的努爾哈赤已經將四分五裂的建州女真統一。至戰爭起,努爾哈赤趁機繼續坐大,令毗鄰的海西女真和科爾沁蒙古感到威脅。明軍從朝鮮班師那年,努爾哈赤吞併海西女真的戰役也開始了。此外,包括朝鮮之役在內的萬曆三大征給北京造成很大的財政負擔,其後以節流為目的的改革又動搖了政權的穩定性,終致內亂不已(李自成即為驛制改革中被裁撤之驛卒);而軍隊要應付內地蜂起的叛亂,就更缺乏足夠的力量投入東北邊疆的防務。

但是從歷史長時段看,滿洲的崛起又屬必然。這和中國東北地區的地緣戰略位置有極大的關係。要把這層關係講清楚,我們需要轉換一下視角,不是從中原來看滿洲,而是以滿洲為中心來看整個東亞。

歐亞大陸板塊的東北部,冬長夏短,氣候苦寒,被周邊各個農業文明視為邊緣「蠻荒」地帶。這裡是通古斯人群為主體的人類世居之地。其南部與華北、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毗鄰的區域(包括今天中國的東三省和內蒙古東部、俄羅斯遠東區的南部和西伯利亞區的東南部、蒙古國東部、朝鮮北部,以及薩哈林〔庫頁〕島—南千島群島—北海道一線),在歷史上產生過諸多大大小小的政治體,它們和周邊政權有著頻繁的交往,是溝通東亞的文化、經濟、交通樞紐。因為歷史上該地區最主要的人類活動圍繞黑龍江及其支流展開的,我暫且把它稱為「大黑龍江區域」,但它不僅包括黑龍江諸水系,也包含臨近的遼河、鴨綠江、圖們江水系流域。

漢文史料中,這個區域的世居族群包括扶餘、沃沮、肅慎、挹婁、室韋、靺鞨、蝦夷、契丹、女真等等,但這些族群的界限其實很不清楚。在長期歷史發展中,不但世居族群相互有交疊、融合、分化,和周邊的漢、韓、大和、蒙古等族群也有相互吸納和融合。總的來說,世居族群主要從事採集、狩獵和游牧,在南部靠近農業區域的地方,則有農業生產。他們接受周邊文化(特別是中原文化)的影響,但也保持自身獨特的社會、經濟、政治結構和文化特質(如薩滿教)。

我們現在習慣認為東北自古就是中國的一部分,但在多數時間裡,中原王朝並不直接統治這一地區,漢時建立的四郡和唐時建立的安東都護府,僅及遼東到朝鮮半島北部。多數情況下,中原與東北或建立宗藩關係,或實施羈縻管理。反過來,歷史上這個地區興起過許多強國,往往對中原王朝構成極大威脅。扶餘後裔建立的高句麗(前三七—六六八),極盛時勢力橫跨遼東半島、朝鮮北部,直至日本海(韓國稱東海),先後擊敗過倭、百濟、新羅、隋唐等勁敵。其後高句麗遺民與靺鞨族聯合建立的渤海國(六九八—九二六)被稱為「海東盛國」,對唐王朝稱藩屬,同時和日本有頻密的使節往來,與朝鮮半島上的統一新羅也強化了貿易關係,可以說是東北亞的樞紐之國。再後來,契丹建立的遼(九一六—一一二五)和女真建立的金(一一一五—一二三四)都曾進取中原,迫使宋王朝或納貢,或南遷、稱臣。

清代以前將全部東北納入「中原王朝」直接管轄的,其實只有蒙元。元中央政府設立遼陽行省,管理大黑龍江地區。但元是從北至南,滅了金和宋之後才入主中原的,而創建蒙古帝國的成吉思汗,則生長、起家於黑龍江源頭之一的鄂嫩河地區。因此元從根子上說,和清一樣,本就是從這個地域興起的。明朝雖設立奴兒干都司,統轄鴨綠江到庫頁島的廣大地域,但仍屬羈縻統治,且設司時間只有短短二十五年。

今天無論是在中國、朝鮮/韓國、日本,還是俄羅斯,東北歐亞/大黑龍江區域的歷史都是作為「邊疆」來敘述的。而恰恰因為它是「多邊的邊疆」,其歷史很難被任何一個當代主權國家的國內史所壟斷。如果我們把這個多邊邊疆視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歷史單位,有其自身的發展邏輯和脈絡,反而更清楚一些。可以看到:從高句麗擴張,到忽必烈進犯日本,大黑龍江區域興起的政權,在滿清崛起前就是衝擊東亞政治格局的重要因素。有歷史學家把中國歷史演進線索,總結為中原農耕區域與草原游牧區域的相互爭奪,但這個說法似乎過多強調兩個生產型態的對立。美國學者拉鐵摩爾(Owen Lattimore)指出,成熟的農耕社會和游牧社會,其內部是相對穩定的,而動盪的根源,往往是遊走於兩種社會型態之間的「中間」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