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鐘快問快答:離岸風場會加速白海豚的滅絕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很多人對離岸風電有疑慮,會不會影響生態或景觀?因為颱風或地震而故障怎麼辦?為什麼都是外商來開發?這些問題,在這裡一次為您解答。
文:周妤靜(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葉人豪(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1. 有了風場,就可以蓋好蓋滿?
理論上,風機蓋得愈多,發電量會愈大。但風機太密集,建置成本會變高,下風處接收到的風力也會受到影響。因此,怎麼蓋最有利,都是精確計算過的結果。由於風機的技術一直精進,趨勢是風機越蓋越大,但風機數減少。
此外,風場所使用的風機、配置、電纜,以及建置、營運過程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也須要經過環境影響評估審查,並不是業者想蓋滿就可以蓋滿。
2. 風機到底有多高?不會破壞海上景觀?
風機的裝置容量已經來到12MW,高度達260公尺,如果把波音747客機立起來,等於近3.6架飛機高,超越站前新光三越大樓。
台灣2019年建置的風機是6MW,2020年預計採用8MW風機,但要說風機對景觀的影響,則要看風場跟陸地的距離。苗栗外海的海洋風場距龍鳳港僅2-6公里,站在岸邊就可以看到;但彰化外海35-60公里處的大彰化風場,就很難從陸地上看到。
3. 離岸風場會加速白海豚的滅絕嗎?白海豚只剩不到50隻,政府為何還執意發展離岸風場?
農委會已在2014年預告「中華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離岸風場選址規劃,在環評階段都會被要求避開這塊區域。不過,打樁時的噪音會傳到棲地,行經的船舶也可能干擾,怎麼避開?都要需要廠商堅守環評承諾、加強觀測,以及落實公民參與監督。
據國外研究,打樁周圍的噪音必須控制在160分貝以下,才能減少干擾。國內採用幾種措施,包括打樁緩啟動(一開始時先小聲打)、氣泡幕(產生氣泡以降低噪音)、派遣鯨豚觀察員(目測警戒區內是否有鯨豚)等,並在打樁範圍監測水下噪音。

4. 鯨豚觀察員是幹嘛的?有用嗎?
鯨豚觀察員的工作是目測打樁時是否有鯨豚出沒,一旦發現鯨豚進入打樁方圓750公尺的警戒區,就會通知停止打樁。海保署在2019年開始實施鯨豚觀察員的認證制度。
不過,海上施工有一定的風險。幾個風場立下但書,如果評估發現,突然停止打樁可能造成人員傷亡,不一定會停止打樁。
5. 風機會殺死候鳥耶,為什麼可以蓋?
風場的影響與當地鳥類生態有關,開發商在風場的審查過程中,須先研究鳥類生態、評估可能影響、提出對策。例如在風機間留下生態廊道讓鳥類遷徙,或承諾大規模鳥群通過風場時讓風機降轉,以減少鳥擊。
陸地上有許多鳥友協助觀測調查,且已行之有年;但海上鳥類調查面臨的困境是成本很高、資料太少。哪一種生態廊道能發揮作用、如何預測鳥的大規模移動,都待更長時間的研究。
6. 除了白海豚,還有哪些生物要保護?
除了受到矚目的白海豚,風場的建置也可能影響到魚類、底棲生物或其他鯨豚。不過在施工完成後,風機底座會有人工魚礁效應,可增加生物棲息環境。是好是壞,與風場設計、管理相關。
國外研究證實,運轉中的風機會造成鳥類及蝙蝠死亡,好消息是已有具體減緩作法,例如預留生態廊道、大量通過時降低風機運轉速度、裝設干擾聲波等。但這些都需要掌握當地鳥或蝙蝠的生態習性,台灣本地基礎生態調查嚴重不足,是當前最迫切的問題。

7. 離岸風場害漁民捕不到魚?
國內外研究皆證實,離岸風場進入運轉階段後,會有明顯的人工魚礁聚魚效果,對於漁業資源而言是正向效應。只是在施工過程可能對漁民造成不便,運轉後也可能使得漁民沒辦法在風場裡作業,這也是為什麼政府訂有漁業補償基準、彌補漁民損失的原因。
8. 夏天用電量最大卻沒什麼風,離岸風電根本缺乏效益?
再生能源雖然不能24小時發揮,卻各有其強項。在中午越熱、用電量最高的時段,光電發電量最高。離岸風電則是在秋冬東北季風來的時候發電量最好,提供燃煤電廠降載的空間,進一步減緩台灣冬天空污指數動輒達到警戒值的問題。
以整年的尺度來看,離岸風電對減煤、減少進口能源的依賴仍有其效應,不能因夏天的發電狀況較差而全盤否定它。
9. 颱風、地震那麼多,離岸風機一下就壞?
政府要求風場機組須符合國際電工委員會IEC Class IA的規範,能承受一定強度的風速、波浪及海流。苗栗外海的2架離岸風力示範機組,自2016年10月完工後,歷經多次颱風,至今未受影響。
從另一個觀點,風機壞了誰買單?答案是業者。因為風機沒有發電、業者就無法賣電。擔保的銀行、保險公司也會有所損失,所以他們也會監督業者、確保風機的長久經營。
10. 離岸風電的成本很高,根本浪費錢?
離岸風電是由開發商負責建造與營運,不是政府花錢蓋風場。等到風場建置完成並輸出綠電後,政府才會出錢買電。風機毀損或發不了電,損失都由開發商承擔。這也是英、德等國在發展初期採用的作法。
政府透過風場的遴選,要求外商將技術與供應鏈留在台灣,形成台灣新興產業。發展成熟後,成本也會跟著降低。台灣採競標制壓低2025年的離岸風電價格,就是一例。

11. 離岸風電圖利外國財團?
離岸風電在台灣是新興產業,法規、技術、供應鏈都不完善,外國開發商來台建設風場除自負成本以外,也必須承擔投資環境未成熟的風險。政府以躉購電力的方式確保外商的投資利潤,並以國產化為條件,要求外商將技術及產業鏈留在台灣。離岸風電除了帶來綠能,更帶動可觀的國內產值。
12. 什麼是「國產化」、干環保問題什麼事?
能源轉型是台灣走向非核、減煤的必經之路。由於台灣西海岸擁有全球難得的優良風場,離岸風力發電可說是能源轉型工程的重要核心。國產化意味著本土風電產業的人才培育和產業鏈能站穩腳步,讓綠能發展與經濟發展接軌,同時達成能源轉型與產業轉型雙贏的永續路徑。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