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假獨立候選人陷阱——「真相錯覺」效應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隨著人們接觸同一訊息的次數增加,人們就會逐漸認同該訊息,換言之,「謊言重複夠多次,就成了真理」。不僅是普通人,就連領域內的專家也可能錯誤的相信不斷被重複的謊言。
第六屆香港區議會的選舉將於2019年11月24日舉行,在呼籲大家前去踴躍投票之前,筆者建議大家在投票之前一定要認清楚候選人立場,以避開「假獨立候選人」的選舉陷阱。
當區候選人的政治立場真假難辨,而候選人又重複進行演講,遊說時,人們很容易誤入「真相錯覺」效應的陷阱(illusory truth effect/the reiteration effect,又名「重複成真」效應)。這個效應最早於1977年在維拉諾瓦大學(Villanova University)和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的心理學研究中發現。該效應表明,隨著人們接觸同一訊息的次數增加,人們就會逐漸認同該訊息,換言之,「謊言重複夠多次,就成了真理」。不僅是普通人,就連領域內的專家也可能錯誤的相信不斷被重複的謊言。
在研究中,研究人員選取了88條常見的知識和88條罕有人知的「冷知識」,且為每條知識設計了真假兩個版本。常見的假知識有「曬乾的西梅會變成紅棗」,而真的「冷知識」中就包括「奧斯陸是挪威的首都」這樣的冷門例子。試驗者會針對四種情況做出評價,這些情況包括「常見的真知識」,「不常見的真知識」,「常見的假知識」,「不常見的假知識」。在評價完成以後,試驗者需要對所有知識的真實性做出評價。在進行2次反復的實驗之後,研究人員發現,即使是能夠分辨知識真假性的試驗者,也會在重複的過程中錯誤的將重複出現的假知識判斷為真實的。也就是說,僅需在試驗者面前呈現兩次假的知識,就可以讓試驗者相信「曬乾的西梅會變成紅棗」。
「真相錯覺」效應形成的原因和「語義檢索」(semantic search)有關。當個體判斷新獲取到的訊息時,需要回憶和檢查已知的相關知識,但當需要回憶的知識深藏在腦海中無法輕易找尋時,人們就會傾向於使用更加容易加工的線索。而訊息出現的「頻率」(frequency)就是較容易加工的線索。當訊息出現的頻率越高,該訊息就越容易被加工,最後人們就會不自覺的相信重複出現的假話。
還有3天(編按:文章於11月21日撰寫)就要進行區選了,希望大家可以擦亮眼睛,不要被「假獨立」候選人的反復遊說所欺騙。大家一齊行動,自己香港自己救,在區議會選舉中打贏一場勝戰。
本文獲Lo's Psychology授權轉載,題目與內文稍作修改,原文請看此。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Alvin
“2019香港區議會選舉”的相關議題
- 2019-11-24 民主派在區議會要贏,就要像立法會那樣投票
- 2019-11-23 徐子見——莫失莫忘,希望之戰
- 2019-11-22 警惕假獨立候選人陷阱——「真相錯覺」效應
- 2019-11-22 【圖析】店鋪張貼區議會候選人海報比較
- 2019-11-21 一篇文讓台灣人理解香港2019年區選為何重要
Tags:
【圖解】在台灣,等一項癌症救命新藥需要等上超過700天,而日本最快只需要60天!台灣人,你真的有「命」等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等一項救命的藥物,需要多久時間?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健保正式給付生效,如癌症創新新藥等重大疾病藥物,平均需等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日本,則是60-90天內。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生了病,想要用到新研發的救命藥物,病人需耗時等待。台灣人,真的有「命」能等嗎?
2022年中,余苑綺因癌症過世,不僅讓演藝圈許多粉絲與親友不捨與難過,也讓許多同是癌症病友的患者與家屬,感到忐忑不安。余苑綺從2014年罹患直腸癌後,立委余天耗費數百萬就為替女兒挽命,甚至四處奔走希望爭取美國最新的抗癌藥物,可惜最終未能等到就已離世。
看得到卻用不到的救命新藥

事實上,類似遺憾在台灣時有所聞。即使國外屢有救命新藥問世,台灣人卻不一定能使用得到。根據數據顯示,在日、韓、以色列、加拿大等11個高所得國家中,台灣的肺癌存活率在高所得國家排名倒數第四,只有日本的一半;攝護腺癌存活率為倒數第一、乳癌倒數第二,胃癌則輸日本、韓國。若以平均餘命來看,台灣也比日本短少三年。
國人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等指標,落後其他國家,健康投資不足也是一大原因。若與鄰近的日本比較,日本整體醫療支出佔整體GDP比例為11%、其中強制性醫療保險支出8.3%、藥費支出2.3%,而台灣則是6.1%、3.5%、1.2%,三者占比皆低於日本。
慢性病、罕見疾病甚至是現今新興癌症治療趨勢,如免疫療法、精準醫療等,亟具突破性、療效更佳的治療,在健保資源有限下,被限縮給付,導致病人只能自力救濟,自掏腰包使用。

為什麼新藥新科技導入台灣那麼難?

健保業務也包含引進新藥及新科技,但為什麼仍讓新藥新科技導入受阻?首要原因就是健保財源不足,進而排擠新藥引進。雖然每年的健保預算相較25年前開辦時的2000多億元,已成長到8000億元,但醫療費用年年成長,仍跟不上如雨後春筍增加的治療項目。台灣整體藥費支出早已偏低,新藥預算更是嚴重不足,不但零成長,甚至還負成長。
財務衝擊下,造成新藥給付審理流程頻頻卡關,許多國外原廠新藥因台灣議價空間小,使得引入時程拉長、健保給付條件越趨嚴格。許多效果良好的藥品,卻因支出費用高,在健保現有預算限制下,只得限縮藥品的給付範圍,讓可使用的病人族群也連帶限縮。
無法與國際治療標準接軌的台灣

新藥納入給付前都得先進行「醫療科技評估」(HTA),意即評估新藥引進是否具有成本效益,但常常因財務衝擊大,在醫療科技評估(HTA)這關就被擋了下來。依據2019年藥品查驗中心醫療科技評估(HTA)報告顯示,僅3成癌症患者所需用藥能獲得健保給付。
影響的不僅是個人減少延長生命機會,也讓台灣用藥標準大幅落後先進國家。根據統計,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入健保給付生效,如癌症等重大疾病創新藥物,平均審查需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的日本,則是在60-90天內。
尤其,相較於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藥品適應症,台灣健保給付的藥品適用範圍,因為預算相對限縮,僅部分適應症可以納入健保,未納保之適應症的病人必須自救苦等審核通過。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患重大疾病,可能只有三個殘忍選擇:一是使用既有治療控制病情苦等新藥納保;二是賣車賣房自費使用藥品換取生命延續;三若金錢耗盡最後只能放棄治療。反觀日本,新藥給付不僅時間快速,甚至是依照仿單所有的適應症都給付,民眾可以使用到依照仿單給付的最新藥品。
環環相扣下,台灣標準治療早已和國際嚴重偏離。政府對於台灣醫療政策要有前瞻性的思考,應全面檢討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增加新藥預算以加速新藥新科技納入給付,為台灣民眾謀求新藥可近性及最佳醫療選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