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假獨立候選人陷阱——「真相錯覺」效應

警惕假獨立候選人陷阱——「真相錯覺」效應
Photo Credit: AP IMAEG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隨著人們接觸同一訊息的次數增加,人們就會逐漸認同該訊息,換言之,「謊言重複夠多次,就成了真理」。不僅是普通人,就連領域內的專家也可能錯誤的相信不斷被重複的謊言。

第六屆香港區議會的選舉將於2019年11月24日舉行,在呼籲大家前去踴躍投票之前,筆者建議大家在投票之前一定要認清楚候選人立場,以避開「假獨立候選人」的選舉陷阱。

當區候選人的政治立場真假難辨,而候選人又重複進行演講,遊說時,人們很容易誤入「真相錯覺」效應的陷阱(illusory truth effect/the reiteration effect,又名「重複成真」效應)。這個效應最早於1977年在維拉諾瓦大學(Villanova University)和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的心理學研究中發現。該效應表明,隨著人們接觸同一訊息的次數增加,人們就會逐漸認同該訊息,換言之,「謊言重複夠多次,就成了真理」。不僅是普通人,就連領域內的專家也可能錯誤的相信不斷被重複的謊言。

在研究中,研究人員選取了88條常見的知識和88條罕有人知的「冷知識」,且為每條知識設計了真假兩個版本。常見的假知識有「曬乾的西梅會變成紅棗」,而真的「冷知識」中就包括「奧斯陸是挪威的首都」這樣的冷門例子。試驗者會針對四種情況做出評價,這些情況包括「常見的真知識」,「不常見的真知識」,「常見的假知識」,「不常見的假知識」。在評價完成以後,試驗者需要對所有知識的真實性做出評價。在進行2次反復的實驗之後,研究人員發現,即使是能夠分辨知識真假性的試驗者,也會在重複的過程中錯誤的將重複出現的假知識判斷為真實的。也就是說,僅需在試驗者面前呈現兩次假的知識,就可以讓試驗者相信「曬乾的西梅會變成紅棗」。

「真相錯覺」效應形成的原因和「語義檢索」(semantic search)有關。當個體判斷新獲取到的訊息時,需要回憶和檢查已知的相關知識,但當需要回憶的知識深藏在腦海中無法輕易找尋時,人們就會傾向於使用更加容易加工的線索。而訊息出現的「頻率」(frequency)就是較容易加工的線索。當訊息出現的頻率越高,該訊息就越容易被加工,最後人們就會不自覺的相信重複出現的假話。

還有3天(編按:文章於11月21日撰寫)就要進行區選了,希望大家可以擦亮眼睛,不要被「假獨立」候選人的反復遊說所欺騙。大家一齊行動,自己香港自己救,在區議會選舉中打贏一場勝戰。

本文獲Lo's Psychology授權轉載,題目與內文稍作修改,原文請看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Alvin


“2019香港區議會選舉”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