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肥胖可能藉由社交網絡而「被傳染」

最新研究:肥胖可能藉由社交網絡而「被傳染」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肥胖」定義為身體質量指數大於30之情形下,在我們2018年出版的研究當中顯示:不論強連結與弱連結的肥胖程度為何,一個人如果有較多的強連結在其個人網絡當中,則會有較高的肥胖風險。相對而言,若一個人有較多的弱連結,則會有較低的肥胖風險。

文:吳韻璇(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根據2013-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1],國人的身體曲線似乎日漸圓潤。我國19歲以上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高達45.4%,相較於20年前調查 33%、8年前調查43.4%。這份調查所指的過重和肥胖乃採取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以身體質量指數(英文為 Body Mass Index,簡稱BMI,計算公式為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來界定。BMI大於等於24且小於27為過重,大於等於27則是肥胖。雖然近年成長速度略減緩,但是整體仍然呈現增加的趨勢。特別是19歲以上成年男性之過重及肥胖盛行率,在這20年間,更是從每三個人當中有一個過重或肥胖,變成每兩個人當中就有一個過重或肥胖。

肥胖可能「傳染」嗎?

很多人都以為,變胖是因為多吃不運動的不健康生活模式,但新的研究發現:肥胖更可能藉由我們的社交網絡而「被傳染」、甚至是「傳染」網絡中的他人。然而,「與他人的日常社交互動」以及「日趨嚴重的國人肥胖率」,兩者之間看似毫無關係,卻又是如何產生關聯性呢?在繼續討論這話題之前,我們先要了解社交網絡對於我們到底有什麼影響。

社交生活幫助我們建構起屬於每個人的「社會網絡」(social network),在網絡當中個人與他人互動的過程,會建立起不同程度的關聯性。而在過去的許多研究證據都顯示:這樣的社會網絡深深影響著每個人的思考方式、情緒起伏甚至是行為模式。就像俗話說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與我的社交生活中的人們之所以會聚集起來,就是因為我們可能有相近的興趣、類似的生活背景、共同的生長經驗,以及相同的理想信念。因為以上種種的可能原因,我們彼此之間逐漸形成了社會網絡。

當然在這社會網絡中,每一個體因為有相同目的/價值觀/目標,也就更願意花時間、耗心力聚集在一起。當相處的時間更長,彼此之間交換訊息、資源與想法的頻率相對地也在增加。與此同時,在網絡當中的每位個體,相互間不光是羈絆與關係越來越深,就連行為也會開始下意識地互相模仿,甚至可能逐漸趨於相同。因此處在同一社會網絡的人們,在影響別人的同時,也一併受到影響。

正是這樣的社會網絡及其特徵,使得肥胖得以在社會網絡當中「傳染」開來。2007年由哈佛大學的Nicholas A. Christakis與加州大學的James H. Fowler所發表之有關社交網絡和肥胖症的研究最具代表性[2]。簡單來說,他們發現當社會網絡的其中一員變胖時,同網絡的成員一起變胖的機會也會大幅增加。再者,社交網絡不僅與肥胖直接相關,還與肥胖相關的行為,包括吸煙,飲食和體育鍛煉也都有關聯性。

兩位作者使用來自於弗雷明漢心臟研究(Framingham Heart Study)的長期追蹤資料進行分析。所謂的「肥胖」,在這個研究當中則被定義為身體質量指數大於等於30。首先,在追蹤32年後(1971年-2003年),研究數據顯示在「觀察到的網絡」中,一個人的肥胖可能傳染給與其有直接相互認識關係之另一人,並且肥胖的人與非肥胖的人會形成不同的群聚(原文以動畫方式提解說32年當中的肥胖傳染情況)。

同時為了能更加準確的量化比較這些不同的群聚/傳染情況,兩位作者另創建了「模擬網絡」,使其所有特徵與「觀察到的網絡」一樣,但是在「模擬網絡」當中設定肥胖是隨機發生在直接互相認識的兩人之間。接著比較在「觀察到的網絡」與在「模擬網絡」當中,一個人將肥胖傳染另一個人的機會有多少差異。研究結果顯示:相較於在「模擬網絡」中的肥胖是隨機發生,在「觀察網絡」中若有一個人肥胖,朋友(一度分隔)的肥胖風險將提高45%,甚至連朋友的朋友(二度分隔)以及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三度分隔)的肥胖風險,也分別提高20%與10%,直到在四度分隔後才不再具有影響性。

另外,研究結果顯示:如果一個人的手足、配偶或朋友肥胖,此人肥胖的風險就會增加。當變胖的是手足或是配偶,此個體變胖的可能性將提高差不多四成;但是如果變胖的是朋友,這個人變胖的可能性將會提高57%。同時,因為友誼種類的不同,對於變胖的風險亦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如果變胖的朋友跟你有互相認定的友情,或是與你相同性別,你變胖的可能性將分別提高到171%和71%。

這樣的現象,不難與現實生活相互連接:首先,古人是每逢佳節倍思親,如今的社會則是每逢佳節倍「聚餐」。在現代繁忙社會環境當中,與家人們一起吃飯,成為最常見的節日慶祝方式。另外,我們的社交生活也常藉由著「吃」展開,例如天冷了、念書累了、工作倦了,好友時不時邀約晚上一同去麻辣火鍋吃到飽,或共進消夜好好犒賞一下自己。當你因為與家人或好友聚餐而攝取過多的熱量,卻又沒有適度的運動加以消耗,不難想像體型也就逐漸圓潤了。

強連結、弱連結與肥胖風險

然而在一個人的社會網絡當中,還是有親疏遠近之分。像是親密的家人與好友,以及學校或是工作場域中關係密切的同學或是同事,都可歸屬於強連結(strong ties)。而網絡當中的遠房親戚、朋友介紹的朋友、只因學校、工作環境或生活圈相重疊而成為「認識的人」,則成為所謂的弱連結(weak ties)。這樣的親疏遠近如何影響人們變肥胖的可能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