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大風吹】 雙語教育贏在起跑點?看看星馬、南非的例子

【國際大風吹】 雙語教育贏在起跑點?看看星馬、南非的例子
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偏重第二語言的雙語教育最常被批評的地方,就是有可能會剝奪學生學習母語的機會,而在擁有多元語言的社會似乎更難達到平衡。

文:劉冠伶

《國際大風吹》用生動影音帶你穿越國界,每週探討一個最有意思的國際話題。建議全螢幕觀看!

在全球化的今天,語言能力常常是升學、求職的條件之一,甚至跟所謂「競爭力」劃上等號,很多學校因此以「雙語」教育為號召。這邊的雙語往往是指一國的官方語言和現在全世界最強勢的語言:英語。

全球超過10億人會說英語,其中4億人口的母語是英語。想要跟國際交流或做生意,就得先學好英語。然而,語言和文化與認同有密切關係,對非英語國家來說,強調學好英語,除了對外溝通,對國內社會有什麼影響?會不會犧牲什麼?從小接觸雙語教育,又真的讓孩子贏在起跑點嗎?就讓我們從新加坡、南非和馬來西亞這些多語言國家來看吧。

雙語失衡:新加坡71%華人在家只用英語

說到雙語教育,大家第一個想到應該就是新加坡了,由多元種族組成的新加坡一共有4種官方語言,分別是英語、華語、馬來語和坦米爾語,而因為過去和馬來西亞的歷史淵源,馬來人被認為是最早來到這裡的族群,憲法中將馬來文定為國語。為了避免出現偏好特定族群的爭議,政府的行政語言就沿用了英國殖民時期使用的英語。後來在1987年推行了「英語為主,母語為輔」的教育政策,讓能夠與世界接軌的「雙語能力」成為新加坡人的驕傲。

RTR27W7Q
Photo Credit:Reuters / 達志影像
新加坡一名老師以漢語拼音教導中文詞彙。

不過,這個「英語為主,母語為輔」政策裡所提到的母語,其實有一些爭議。在現行的制度下,學生可以依照自己的母語,選擇學習華語、馬來文和坦米爾語,然而,這幾個選項並沒有包含大多數華人真正的母語,也就是祖先說的那些方言。新加坡有約70%的華人人口,他們的祖先多半是來自閩粵地區,母語說的是福建話、廣東話、客家話等方言,真正講中文的人大概只佔2%。在前總理李光耀開始推行雙語教育政策之前,新加坡政府在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曾推動禁止說方言、鼓勵說普通話等運動,同時灌輸「說方言者沒有未來」的觀念,雖然現在政策已經鬆綁,政府也樂於協助復興,但今天閩粵華人家庭世代之間的語言傳承還是存在斷層,而且,由於後來的教育政策強調英語能力,政府曾經推廣的華文,甚至其他母語,都開始出現式微的情況。

根據新加坡教育部的最新資料,有71%的華人家庭在家主要用英語溝通,比起20年前的42%多了49%。不只華人,超過一半的馬來人和印度人也以英語和家人溝通。今年10月22號新加坡講華語運動的40周年紀念典禮上,總理李顯龍說,新加坡的「雙語優勢正在相對減弱」。如今,因應中國崛起,世界各地掀起學中文的風潮,而新加坡的華文卻正在漸漸退步,於是政府再次呼籲新加坡華人將華文融入生活,積極舉辦相關課程和活動,以便面對國際競爭。

11種官方語言全都要,卻都學不好的南非

看完在中英文之間反反覆覆的新加坡,再來看想讓每個人都學會三種語言的南非。先交代很重要的歷史背景:1948年,南非國民黨上台之後,實施種族隔離政策,本來被英國殖民政府打壓的南非語,不只變成白人政府推廣的主要語言,而且還被用來鞏固種族隔離的正當性。被壓迫的黑人,於是回過頭把殖民時期的英語當成反抗工具。到1994年曼德拉上台,結束種族隔離後,憲法就不再獨尊南非語,而是將它和英語還有其他原住民語,共11種語言並列為官方語言。

種族隔離結束,語言政策也跟著鬆綁。各級學校可以在老師、家長、學生等代表共同討論之後,自行決定用什麼語言授課。妙的是,他們經常認為英語比其他語言重要,所以大部分學校反而不選當地民間通用的非洲語,而是以英語或南非語為主。問題是,用不熟的語言上課,不只讓母語越來越弱勢,實際上的教學效果更會打折,而且老師自己也很清楚。

2018年針對南非林波波省的研究中,就有超過8成老師反應,用全英文或是全南非語授課,學生常會聽不懂而無法理解課程。遇到這樣的狀況,有老師會選擇混用當地語言和英語來上課,讓學生比較好吸收。只是,也有學者批評,這樣會影響英語學習的成效,建議先學好母語再來學英文。

從2013年開始,為了實踐多語言的環境,保存各語言代表的文化傳承,南非政府又推出新政策,要求1到12年級,也就是大約18歲前,學生必須學習3種語言:英語、母語和1種非洲語。雖然立意良善,但目前經費、教材和師資的仍不足,這項計畫還沒有在全國落實。更殘酷的現實是,根據經濟學人在2017年的報導,過去種族隔離政策造成教育體制先天不良,目前南非有27%學童在上學六年之後依然不識字,比經濟更差的辛巴威和坦尚尼亞還要糟糕,因此有人批評,與其強迫學生學這麼多種語言,不如先集中資源改善現有的教育環境。

大馬華人脫離政府辦學 自己的母語自己救

從前面兩個例子可以看出,偏重第二語言的雙語教育最常被批評的點,就是有可能會剝奪學生學習母語的機會,而在擁有多元語言的社會似乎更難達到平衡。以馬來語為官方語言的馬來西亞,雖然政府到了中學階段就大幅減少母語相關的教育,當地的華人還是會講中文和福建話、廣東話等方言,而這一切都歸功於華人社群的努力。

在小學階段,馬來西亞人可以選擇自己母語授課的學校,但為了國家團結,政府規定從中學起統一使用馬來文上課。不過很多由華人社群創辦的華文學校,不願加入官方體制,成為今天的私立華文獨立中學。總共60所的華文獨中,依然堅持以華語授課,也發展出一套專屬的升學考試「統考」。即使不被大馬政府承認,包含台灣在內,許多海外的大專院校還是承認這份檢定成績的效力。

AP_02081406259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一名學童坐在新加坡華文小學招牌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