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食療》:從中醫角度介紹各器官「氣」與「血」的功能

《情緒食療》:從中醫角度介紹各器官「氣」與「血」的功能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氣」在人體中出現消耗不足的時候,容易有虛寒、虛勞、代謝能力弱的症狀,補氣多用於提不起勁、沒有動力、沒有方向感、心灰意冷等等的情緒反應。

文:謝無愁、謝小浪

飲食在情緒的紓解上,大致分成補氣和養血兩個大方向,情緒在人體中是以「氣」的變化對人體產生影響,所以食療對於氣的調理,不外乎理氣和補氣的方式。氣在人體中積聚不通的時候,容易有發炎發熱的症狀,理氣多用於生悶氣、心情鬱卒、氣到沒胃口或容易焦慮的情緒反應。氣在人體中出現消耗不足的時候,容易有虛寒、虛勞、代謝能力弱的症狀,補氣多用於提不起勁、沒有動力、沒有方向感、心灰意冷等等的情緒反應。

氣是維持人體生命循環和代謝的能力,肝氣主導人在日間活動的能量

肝氣失調時容易化熱化火,肝火會向上發展,讓所到之處出現乾燥失養的狀態,也容易耗傷血液,讓血液變得濃稠沾粘而出現血熱或發炎的症狀,肝氣強的時候,對於脾胃也會造成壓力,肝氣犯胃容易抑制脾胃消化的功能而出現脹氣脹滿的症狀。當血虛嚴重時,肝氣也會因蘊熱而出現血燥,引起高血壓、偏頭痛、失眠,甚則暴怒的症狀,如果我們只是控制或治療症狀,卻不探索症狀背後的原因,會因為反覆發作而誤以為無法根治這些症狀而終生靠藥物。

心氣主導自我表達的能力

我們會渴望把內在感受到的心情,樂於分享出來,這是與自己以外的人事物產生共鳴的方式,某個意義上,心在感受性是有些主觀的,我們會渴望對某些人事物的接受度較多,相對也會刻意關閉我們不想感受的部分。心臟有時候會強迫自己不表達,一開始如果用欺騙的方式表達,其實我們的內心是知道的,知道卻無法反映真實的時候,就會壓抑心臟分享的能力,個性上也容易瞻前顧後、展現不出自己真實的樣態,有時悶氣就會堵在咽喉之間,若有許多話說不出口,會出現不明原因的咳嗽、胸悶氣短的症狀,這是強迫自己不表達的現象。心臟氣鬱的時候最常見的就是心悸胸悶。

脾氣掌握肌肉組織的營養來源

脾臟除了協助消化與吸收以外,也掌管肌肉和血液中的含氧量。氣足者,精氣神皆飽滿,氣虛者,則有慢性缺氧的症狀,肌肉是儲存氧氣或耗氧的部位,人體最需要維持不間斷供氧的器官是大腦、心臟和腎臟,而大腦的運作效率又跟脾臟有直接的關係,我們即使不運動,也會因用腦過度而大量耗氧,出現氣虛的體質,所以與腦的保養或預防腦部退化的方向也會以補脾的氣血為主。

脾病主困(睏),它也反應在四肢肌肉缺乏彈性和肌耐力不足,在成長方面,雖然腎主骨,主身高的發育,但營養的吸收是依靠脾胃在運作,所以不能僅考慮骨頭的發育,也必須考慮身體的吸收運化能力,脾常見虛證,脾虛的時候容易沒有飢餓感,調理時先以改善食慾的方向為主,不要為了維持固定的用餐時間而強迫餵食。

肺氣主管人體經絡和免疫系統

氣會停滯不走的原因有脈管阻塞、氣虛血瘀引起的氣滯、情緒因素、痰濕,外感的風、寒、濕邪引起的氣滯,以及喜食冷飲冰品引起內寒造成氣滯,只要氣不流通,就會影響身體代謝。或有肥胖、或有水濕、或有便祕、或有筋骨煩疼等,血虛使人瘦,營養不良,但氣虛易使人腫滿不舒服,缺乏動態循環,這算是最大的區別。冷飲容易影響肺的陽氣和讓腎臟受寒,當腎臟受寒時,肺氣也不容易進入腎臟收納而出現喘症,某個層次來說,肺是直接接受天氣而來的滋養,所以它也是進入修道/氣功/長生的捷徑。

經絡是氣的通道,經絡失調的特徵就是瘀阻不通,也就是體內的氣聚集在某處無法循環的狀態,氣和血一樣必須循環不息,當氣停滯在通道某處時,就容易出現痠痛或發炎的現象,氣也是推動血液在血管內流動的推手,當氣停滯不動的時候,也會影響血液流動的速度;經絡症狀以物理治療為主,如針灸、推拿、整復、鬆筋、伸展拉筋、熱敷、瑜伽、氣功等皆是,而藥物或食療相對比較偏氣虛補氣的保養。

腎氣維持人體溫度和代謝

人體溫度能維持在36至37度C 似乎很理所當然,它就是生命之火(命門)。當命門之火開始衰弱的時候,人就會開始老化,命門之火會衰微的原因,是我們日常飲食喝了過量的冷飲或陰性物質,或是降低體溫的食物,讓腎氣長期調動出來平衡體溫所致。腎氣最主要的作用,是促進大小便的代謝和維持體溫,腎氣維持體溫的方式,是透過排出體內的水來提高溫度,當人體內水分累積愈多,濕氣愈重的時候,水的陰性會使體溫下降,如同發燒時多喝水可以促進排尿進而降溫的概念一樣,腎氣不足時水濕增加,水氣會停留在下肢或筋骨關節的部位,甚至在肌肉組織之間,導致身體會感到畏寒下肢痠冷的症狀。溫補腎氣兼顧除濕就是主要的調理方式。

養血或血液相應的情緒失調,多以物質的渴望和匱乏有關,血液是陰性的物質,負責滋養人體和輸送營養,當外在的物質無法滿足生活需求的時候,會以血液有關的疾病或症狀來提醒當事者,在養血或補血的過程中,也需要能在生活中滿足自己物質的需求,不能持續的消耗或付出而委屈自己生存的物質基礎。血虛在心因性的原因,大多有血親之間的牽絆,例如孝親費、各類用於家中的貸款或保險費、子女教育費用或生活費,如果家人生病,則會加重經濟的負擔,這類的壓力很容易反映在造血和血壓方面的疾病。

Exhausted businesswoman having a headache.
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s

血液是維持人體營養來源的物質基礎

肝臟需要血,當營養來源豐足時,會促進細胞新生和老舊角質代謝的能力,如同樹枝生長新芽嫩葉,女性在每個月的生理期,準備孕育後代的過程中,肝臟也具備了供應血液到子宮的準備工作,樹木會開花,花的特性是腎臟的激素參與了這個過程,而果實是在子宮內孕育而來的,當果實沒有受孕的可能時,就會被身體代謝出來,為下一次的結果做準備。血液能讓肝臟保持平衡與修復能力,當血液無法制約肝氣時,在性格上很容易發怒,那會是不由自主的生氣狀態。睡眠失調對於肝肺二臟的影響很大,缺氧造成白天出現身體乏力沒精神或嗜睡,晚上則是疲勞卻輾轉不得眠的症狀,長期下來,影響身體整體的代謝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