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因素在大馬:傳統華團成中國情緒勒索對象,馬華應擺脫民族主義濫觴

中國因素在大馬:傳統華團成中國情緒勒索對象,馬華應擺脫民族主義濫觴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大教授何明修原受馬國民間團體邀請演講,然而該團體因中國大使館壓力而取消活動。何明修認為,由於中共政府加大了對海外的宣傳力道,因此無論是馬國的年輕人或年長者,多受中共的意識形態影響

然而,馬來西亞華人傾中有其特殊的歷史淵源。大馬華人只佔人口百分之二十五,長期以來被貶為二等國民,他們依靠的華社、華校與華文媒體形成內聚力強大的群體,而維繫他們團結的憑藉就是民族認同。有些華社領袖期待更加強大的中國,這樣可以保護自己在大馬的身分與權益。幾年前有一椿風波可以說明,這種不安全感如何轉化成為北京可以利用的資源。在2015年,馬來右翼人士為了抵制反政府抗議,特意選定在吉隆坡的華人老街茨場街集會抗議,要求捍衛「馬來人的尊嚴」。正在大馬華人擔心一場種族迫害的行動即將爆發之即,中國大使巡視當地,呼籲反對恐怖主義。很多華人因此相信,是中國政府的介入阻止了可能的小流血衝突。

更晚近,由於一帶一路的政策,中國資金與建設公司大舉下南洋,中國大使館的影響力也大幅提升。每年的中國國慶晚會參與規模越來越大,甚至不少人以受到邀請函為榮。華社領導人士不少人是商人,與中國有生意往來,也常接受中國政府招待,他們願意參加中國所組織的統戰團體。在這種情況下,儘管台灣在大馬有不少的留學生,他們也不會同情台灣與香港所面臨的中國壓力。

馬來西亞去年才出現建國之後的首度政黨輪替,當地的華人爭取尊嚴的努力仍是未竟的志業。華人運動有兩條可以選擇的道路,一是訴求民族主義,強調其特殊的文化身份,其二是以普世價值出發,爭取平等的公民權利。在強大的中國因素作用之下,華人運動更容易朝向民族主義,而遠離平權運動。

傳統華人社團就容易成為中國情緒勒索的對象,也就是說,為了保護自身在馬來西亞的地位,他們就得要為各種中國政府在各地犯下的暴行辯護或背書,無論是六四、新疆、圖博或是香港。如此一來,大馬的華人也就離普世價值越遠,成為了中國天朝主義的擁護者。

新一代的大馬青年拒絕這樣民族主義的誘惑,他們願意談「跨族群」與「愛馬來人」。在政治意識形態上,他們通常偏向社會主義或是某種版本的社會民主,而不是老一派華人的毛派路線,也因此,傾向於認同香港的反送中運動。或許,等他們進一步壯大與掌權,馬來西亞的華社就會呈現出不同的風貌。

延伸閱讀

本文經思想坦克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杜晉軒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