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土地產鹽變產電,要如何兼具經濟利用與生態保育?

土地產鹽變產電,要如何兼具經濟利用與生態保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政府也宣布了漁電共生的政策,但尚未建立運作規範之前,綠能業者和掮客卻開始進駐該區,和地主簽約租地,反而嚴重衝擊既有養殖業者的生計。

文:李根政(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蔡卉荀(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 李翰林(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

為了實地了解鹽田濕地、魚塭種電可能的衝擊,地球公民團隊從高雄一路北上,我們看到布袋、七股、茄萣、永安,這些大面積廢曬後的鹽田。

原本是人為環境,但由於全球棲地的開發破壞,目前變成野生動物的替代性棲地,是每年數十萬計的野鳥,包括指標性鳥類如黑面琵鷺,所仰賴的家園。也扮演濕地的生態、防洪......等各種功能。

目前,鹽田濕地的挑戰中,太陽光電、燃氣電廠只是其中一種土地利用的競爭。

如何調和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育的需求,將過去做為「產業用地」,廢曬後自然形成的生態功能,重新定位,其中,太陽光電能否與濕地功能相容協調,很需要嚴謹的生態調查和監測。

這也凸顯了國土規劃的重要,我們必須賦予每塊土地明確的定位,從更大的尺度去考慮整個廢曬鹽田的保育課題,才能化解這些矛盾衝突。

太陽光電需要土地,屋頂型爭議小、線損少,應該要提高裝置的目標,而地面型的光電應該藉由嚴格審查,迴避敏感地區,以避免破壞生態、農漁產業環境。

目前,七股的養殖漁業正受到光電業進駐的衝擊,僅管太陽能面板並不會釋出毒性物質,但是,包括土地租金的上漲、如何確保養殖的產量、清洗時不會污染水質等,都需要建立一套可信賴的運作規則,地球公民正結合生態團體、在地的漁民、學界,和業者、政府展開協商和討論,盼盡可能除排對漁業與環境生態的負面影響。

兼顧綠能推動和養殖產業升級,才是「漁電共生」的初衷

台灣西南沿海,有面積廣大的養殖漁塭地,主要分布在彰化、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和屏東,是全台日照最充足的地區。政府希望結合光電綠能的養殖模式,一方面推動綠電,另一方面升級養殖產業、增加漁民收益,這是「漁電共生」的初衷。

農委會水試所從2017年起,陸續針對文蛤、虱目魚、吳郭魚和鱸魚等養殖物種,在現行法規規範40%遮蔽率的前提下,試驗結果是魚類養殖與一般對照組產能幾乎沒有差異,都能達到法規規定70%的產能,文蛤在夏季的產能有增加,但還需進行完整一年的試驗,也需要以七股養殖環境條件來進行試驗。因此,水試所啟動雲林縣台西鄉文蛤試驗池太陽能發電,下一步要在七股和台西都各規劃10公頃綠能養殖創育基地。

換言之,水試所的試驗並未全面解決養殖業對光電進駐魚塭的疑慮。

台南七股最有名的,除了海產就是黑面琵鷺。這是許多環境團體、在地居民共同努力,擋下濱南工業區開發案,避免了高污染石化工業、煉鋼業進駐,守護下來的珍貴環境資產。

台南七股頂山賞鳥亭 黑面琵鷺達621隻創紀錄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此外,七股除了潟湖裡豐富的漁產,當地的養殖業更是全台少數利用海水潮差生態養殖文蛤、與黑面琵鷺共存的產業模式。在政府宣布了漁電共生政策,但尚未建立運作規範之前,綠能業者和掮客開始進駐該區,和地主簽約租地,結果導致租金飆漲十倍,嚴重衝擊既有養殖業者的生計。

這個爭議出現後,地球公民和高雄、台南鳥會、台灣濕盟、黑琵學會等環保團體,和漁民一起到行政院、立法院陳情,促成和政府磋商的工作平台,討論區位、生態調查,漁民工作權、漁業產值、清洗等審查原則。農委會與台南市政府均宣告,現有承租戶可以優先養殖,沒有取得漁民同意,綠能業者將無法通過審查。不過,為了確保七股的生態與生產功能,我們還要繼續努力。

在魚塭上加蓋太陽光電板,究竟會破壞既有的生產環境,還是創造加值效果?端視政策推行前,是否納入漁民、公民團體、業者與學界等利害關係人的意見,建立出再生能源推動的環境保護原則。

延伸閱讀

本文經地球公民基金會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能源轉型專欄”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