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溫、空汙加上高強度運動,猶如俄羅斯輪盤般的自殺遊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中國境內,當時半夜氣溫9度的耗高體能節目,這些其實都說明這位在中國工作的藝人遭遇到了什麼。不光過勞,在未觀察空氣品質下出來運動,其實跟玩俄羅斯輪盤的自殺遊戲是一樣的。
本文目的並不是推敲診斷,而是就演藝圈突發高體能勞動的危險前提下,和近期研究發覺冷與空汙證實容易猝死的文獻結合來看,才能對案例做有意義的解釋。也更讓大眾知道如何預防,以及真正該改善的環境因子。
回顧高以翔猝死的新聞,在中國境內,當時半夜氣溫9度的耗高體能節目,這些其實都說明這位在中國工作的藝人遭遇到了什麼。不光過勞,在未觀察空氣品質下出來運動,其實跟玩俄羅斯輪盤的自殺遊戲是一樣的。

低溫,在空汙下更致命的結合因子
在2013年至2015年之間,曾有針對北京空汙的研究指出,這些心跳停止路倒的事件(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簡稱OHCA)在有空氣污染的環境下,與低氣溫有關。
這篇研究的分析項目,包括PM2.5-10(粗顆粒物)、PM2.5(空氣動力學直徑≤2.5μm的顆粒)、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一氧化碳(CO)和臭氧(O3)。當確定了4720起的OHCA病例,作者發現PM2.5與之具有很強的關聯性。PM2.5-10和NO2也顯示出與OHCA的顯著關聯,而SO2,CO和O3沒有影響。
結果證明,當氣溫降低、PM2.5升高,暴露之下可能觸發OHCA,而且風險的提升與以往影響慢性病的形成需要數日至數年的認知不同,只需暴露一天,就會讓死亡發生的風險明顯提高。空氣中的微粒越小,它們越容易滲透到肺部並吸收更多有毒成分而導致死亡。
另外有團隊在北京奧運會期間,對125位健康的年輕人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短期暴露於空氣污染,可能會在暴露後導致急性炎症反應和血栓形成前反應。PM2.5暴露與48小時之內的內皮細胞凋亡增加有關,可能引起急性心血管壓力,從而導致血壓升高,觸發心律不整,並最終導致心臟驟停甚至死亡。
而根據2018年波士頓心臟學年會上發表的研究,暴露於PM2.5發生心因性猝死,與低溫環境有關。
布里格姆婦女醫院和哈佛醫學院的Jamie E. Hart醫師,收集1999年至2011年之間的221例心因性猝死。分析結果發現同一天PM2.5暴露量的增加,與心因性猝死風險的增加趨勢相關(比值比為1.22, 95%信賴區間為0.97至1.53,P = 0.09)。
把案例中所有溫度數值由小到大分成四等份:
- 在最低的四分位數溫度中,PM2.5與心因性猝死風險比為1.95; 95%CI為1.83至2.09; P = 0.01,風險將近兩倍。
- 溫度在中位數時,風險比值比為2.56; 95%CI為2.35至2.80,風險最高將近3倍; P = 0.007。
- 當溫度在較高的四分位數中,PM2.5則和心因性猝死之間沒有相關性。
研究表明,在寒冷的天氣中即使少量的空氣污染,也可能讓人們處在危險之中。
違反正常生理的工作型態
心因性猝死,只是描述心臟出事而死亡,而不是明確的診斷,亦無法解釋明確的病因。以一個健康青壯年的猝死而言,最常見是致命性心律不整,佔了心因性猝死整體的80%。在臨床第一現場,大約四分之一的人出現不穩定的心室震顫,可以施予電擊;其餘四分之三是無法電擊矯正的無脈搏電氣活動中(pulseless electrical activity, PEA)或心搏停止,只能純粹心臟按摩,預後就很差。
但是心律不整的種類非常多,也不是單一存在的病。導致它的原因很多,包括心肌病變,傳導系統的遺傳缺陷以及電解質失衡。在過度運動、大量橫紋肌溶解者,鉀離子突然升高就是致命性心律失常致死的主因。
所以重要的是,要認識到劇烈運動與短期內心臟猝死風險的升高有關,並且適當的訓練可以大大降低這種風險。
其實從演藝圈的工作環境來看,不難想像當中的人員天天暴露於風險之中。在接戲、跑節目的生涯裡,工作時間長短不固定,睡眠時間不正常,可能連續拍戲再來休個幾天。三餐不正常、酗酒甚至殺青酒,長期等待後再開始爆發勞動,一等就是3-5小時。有時拍完夜戲休不到五小時又要接下午戲(在之前研究,安全有效的休息間隔至少要11小時以上),所以根本沒休息到。更有甚者,經常因為拍攝地點關係,快速從平地移動到山區,再從山區移到平地,增加整體工作人員心肺負擔的風險。
突然高強度運動或突然馬拉松運動,都是死亡率非常高的,尤其突發馬拉松運動的比賽發生死亡的病例,都常是在最後四分之一的路程。
一般而言,正常人或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運動的運動員,剛開始接觸運動都建議從「低強度」但是「高頻率」的運動開始,以培養習慣性活動為主,使運動更加安全。
根據患者的總體健康情形,理想情況下,每個固定階段應持續六至八週或更長的時間。這種分級方法避免了人在生理條件較差的情況下,進行高強度運動的風險。甚至更進階的建議,是每個進行高強度運動者,都應該進行自身的評估。像是做過完整的心血管系統檢查,並有信任的臨床醫師給予建議與警示,知道自己的限制與可以達到的里程碑。
但是當工作環境無法配合以上健康建議時,這就是浙江衛視該要負責的地方了,也可能是整體演藝圈環境的問題。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 Ambient Air Pollution and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n Beijing, China
- Ruixue Xia, Guopeng Zhou, Tong Zhu, Xueying Li, and Guangfa Wang,
-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409624/
- At Low Temps, Air Pollution May Up Risk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 https://www.renalandurologynews.com/home/news/nephrology/cardiovascular-disease-cvd/at-low-temps-air-pollution-may-up-risk-of-sudden-cardiac-death
-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the Older Athlete
- Author links open overlay panelSumeet S.ChughMD∗Joseph B.WeissMD
-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735109714071770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居家照顧服務,幫助年長者走出老老照顧困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老老照顧」家庭似乎隨著高齡化越來越多,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
近十年來,隨著高齡化、少子化和各種社會發展趨勢的疊加,年長者的照顧問題浮上檯面,「老老照顧」的狀態,也逐漸進入公共話語中。所謂的「老老照顧」,是指65歲以上年長者,不僅要應對自己隨著年齡增長而來的健康問題,還要承擔24小時照顧另一位長者/失能長者的重負。
身體上的高負荷和精神層面的緊繃狀態,常使得這些年長的照顧者,處於身心失衡的邊緣。他們可能更容易罹患憂鬱、焦慮和失眠等心理健康問題。除此之外,照顧者可能因為照顧工作而無法安排個人時間,無暇參加社交和娛樂活動,導致感到孤獨和無助,與社會疏離。對於年長者而言,他們的社交資源和互動網絡本來就相對缺乏,這些內在的壓力就更容易被忽視,使得老老照顧的挑戰,在社會上長期處於被低估的狀態。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
77歲的洪爺爺和72歲的洪奶奶,住在一個安安靜靜的小社區裡。他們夫妻倆有三個孩子,長女和次子都已經組成了自己的家庭,只有曾經小中風的長子與他們同住,一家三口靠著洪爺爺的豬血糕攤子,勉強的維持著生活。

大約在五、六年前,洪爺爺就發現自己身體不太舒服,下腹部常常疼痛。或許是不願意面對自己生病的事實,因此只讓醫生開止痛消炎藥應付病狀,拒絕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但今年初,他突然四肢無力,倒了下去。這次,醫生檢查出了洪爺爺的疝氣問題,緊急動了手術。但手術之後,身體的復原狀況並不理想,脊椎也發現了退化和磨損等問題,再加上原本就有高血壓和青光眼,洪爺爺不僅無法做生意,連生活起居都得依賴洪奶奶的照顧。從起床到進食、洗漱、上下床,生活的每一步都需要依靠妻子攙扶協助。但是,洪奶奶自己也是一個70多歲的長者了,骨質疏鬆症和膝關節病痛已糾纏她多年,加上獨自照顧著失能丈夫的壓力,不管是在體力或心理上,對奶奶來說都是非常大的負荷。「我照顧他(洪爺爺),要背、要推、要抱⋯⋯照顧得我自己都生病了,全身都在痛。我們住四樓,沒有電梯,帶他去看醫生,要找爬梯機的人來幫忙,上、下樓一趟都各要花費900元,真的太貴了,負擔不起。」洪奶奶說。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看到洪家爺爺奶奶處在這樣的困境中,建議奶奶尋求外部援助,她才終於在今年八月,撥打了1966申請長期照護服務。

老老照顧的窘迫,有可能發生在每個人身上
「『老老照顧』的狀況,在已經是高齡社會、即將邁向超高齡社會的台灣,的確有越來越多趨勢。」伊甸基金會的居服員督導陳紹慈解釋道,在傳統的台灣家庭中,照顧長者通常會被視為是家庭成員的責任,然而,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勞動力市場的變化、現代家庭組成的改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無法提供日常的家庭照顧。這使得許多中老年人,在自己可能也需要被照顧的情況下,仍得承擔起照顧更年長或健康狀況較差的老年人的責任。「許多家庭會陷入『老老照顧』的狀況,有幾個主要原因,一是資訊的缺乏,比方偏鄉、經濟條件較差、資訊取得不易等等,讓這些家庭可能不知道,其實有其他的管道可以提供協助;另一是傳統觀念的束縛,很多人會認為把父母親送到老人院,就是代表不孝。」

一直以來,伊甸基金會嘗試用許多不同的方式,提升一般民眾對於長照議題的認識和敏感度。因此,從都市到偏鄉,伊甸基金會在全台各地設立長照服務站、關懷據點、長照機構、日照中心、社區輔具站等實體單位,定期安排社區服務,包括訪視、弱勢長者餐飲服務等等。也透過社群媒體,例如YouTube、Facebook、Instagram和Podcast等平台,向不一樣的族群和年齡層傳播關於長照的觀念。「我們會這麼做,是因為我們知道,傳播新的觀念不容易,改變舊的觀念更是困難。就像獨自照顧洪爺爺的洪奶奶,如果不是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建議,她可能要更久,甚至永遠也不知道自己是可以獲得幫助的。」陳紹慈說道。

除了讓大家認識被照顧者的需求之外,近年來,伊甸基金會努力將照顧的範圍,拓展到照顧者身上。「因為照顧者所承受的身心壓力是驚人的。比方他必須承受情感上的壓力,尤其是照顧親密的家庭成員時,可能會特別悲傷、無助或焦慮,在所照顧對象的健康狀況惡化時更是嚴重。」另外還有與社會隔絕、經濟壓力等等,陳紹慈也提醒道,照顧者還有很大的一個壓力來源,是自己的身體負擔:「照顧工作往往涉及體力勞動,而且是很大量的勞動,比方協助病患移動、翻身等等,在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的情況下,照顧者自己可能也很快就會受傷。」像洪奶奶的情況就是如此——她自己的膝蓋和骨質疏鬆的問題,就在照顧洪爺爺之後變得更加嚴重,因此,提供適當的支持和關懷給照顧者是非常重要的。這樣的支持包括提供實際的照顧服務和經濟援助,包括心理和社會支持,包括讓照顧者擁有喘息的時間。因為,只有照顧好自己,才有能力更好的照顧別人,所以伊甸基金會的努力,不僅提升了照顧者的生活品質,同時也加強整個長照體系的效能和持續性。
安享晚年,應該是我們共同期待的未來
在居服員開始協助洪家之後,洪奶奶終於感到身上的重擔減輕了一些。「他(洪爺爺)是很固執的人,又餓不得。以前我得幫他洗好澡之後再去弄飯,他會因為餓了而生氣。現在有一哥(居服員)來幫忙,我可以趁這個時候趕快去處理午餐,他一洗好就可以吃,真的覺得輕鬆很多。」不只如此,洪爺爺也非常喜歡一哥的協助。只要是一哥要來服務的日子,洪爺爺總是早早就期盼著他,不斷詢問他人什麼時候會到。另外,洪奶奶也在個管員的評估和協助下,申請了居家用的輔具,這樣即使居服員不在,她獨自照顧洪爺爺也會輕鬆一點。

「我們在評估每個家庭的狀況的時候,都是先看他們當下最緊急的需要是什麼,就從這邊開始安排。這也是我們和每一個家庭認識彼此、磨合的開始。因為我們往往在評估的過程中,就會發現家庭中還有更多需要協助的地方。我們必須慢慢地、一步步地協助家庭接納更多的服務項目,或者嘗試其他的服務方式。」伊甸基金會居服員督導說到,協助個案家庭,必須設立短、中、長程目標。以洪爺爺為例,現在他接受了沐浴、肢體關節活動這些服務,然後也申請了輔具,這屬於短程的目標,拉到中、長程來看,居服員督導更希望可以鼓勵洪爺爺出門、願意去看醫生,讓他的脊椎得到真正妥善的治療和照顧。「因為洪爺爺還蠻喜歡和居服員相處,所以未來我們也期待可以透過居服員的引導,讓他能夠走出家門,接受治療,甚至體力可以好到能夠進入我們的日照機構或社區據點,參加活動。」伊甸基金會期待著,在大家的協助下,洪爺爺和洪奶奶能夠生活得更舒適,好好享受老年生活的每一個美好時刻。

「老老照顧」家庭越來越多,老夫妻互相陪伴很美好,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多年來,伊甸基金會投注心力,希望能夠成為年長者晚年的依靠。但我們更希望的是,有一天社會可以建立一個更友善、全面的支援系統,確保長者都能擁有一定的生活水準。這樣的系統應該涵蓋足夠的醫療照護、經濟援助、居住安排以及社交活動,減輕個人和家庭的負擔,並提升整個社會對於年長者的關懷與尊重,更進一步的,讓長者們享受他們應得的尊嚴和幸福。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公托中心、關懷據點、居家服務、長者送餐服務、照顧者團體支持、照顧者資源連結等,讓長輩在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及照顧者一起安心、快樂地好好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