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地表最強國文課本》陳茻:我們不要去神佛的世界,只要做一個血肉飽滿的人

專訪《地表最強國文課本》陳茻:我們不要去神佛的世界,只要做一個血肉飽滿的人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來到第二冊,陳茻從更黑暗、失敗的面向,進行中國古代人文經典的解析,在如此時機看來恰恰有濃烈的亡國感,不管是因於在清朝為官、被視為人格染污的吳偉業及他筆下〈圓圓曲〉裡的吳三桂,或是詩聖、詩史杜甫在唐朝的顛沛與漠視,乃至老子對遠古自然社會的嚮往,無不是動亂大環境裡飄盪的個人心事。

他坦承寫作時,帶入自己的情緒與當時的環境氛圍,「不過,實際要出版時,我盡可能刪掉過多自己的想法,希望它更自然。寫第一冊,我就像宇宙的翻譯官,帶著如實呈現的使命。但第二冊時,感覺不太一樣,動機比較不強烈,也比較接近天然。我相信,創作是向自然宇宙致敬,是人類可以用語言與文字做到的宇宙魔法。」

陳茻甚至直言道:「比起前一冊,這一本更沒有想要跟誰溝通的意願,它回復到更本質的部分,重要的是誠實地面對自我,裡面帶著許多我的心情。看似是在說古人身心安頓的變化,但其實是我如何安頓自己的身心。」

是啊,在所有人都居住在失敗裡的時代,要維護身心健康是何其艱難啊!

陳茻cut2_00_00_28_13_Still005

拒絕標籤化的對待、單一化的世界

陳茻一開始是陳莽,筆名的由來是唸起來挺順又滿好聽,但從莽到茻則是因為王莽,「我算喜歡這位政治家,他因為篡漢被批,但這不正就是受家天下觀念毒害的影響嗎?」但也因為會讓人太容易聯想到王莽,他遂找了通莽的茻。有趣的是,王莽是一名實行周朝古制的書生人物,跟想要重設周公禮樂制度的孔子,甚至是返回農耕社會以前古老文明的老子,甚至在當代鍾情於人文經典探索的陳莽,或都是不合時宜的同類吧。

而《地表最強國文課本》起初是為了直面中文系的弊病而寫,「經典的價值應該在經典本身,而不該用可愛吉祥物的奇怪風氣來包裝。」陳茻寫此一系列的文章,一則推翻固有的錯誤印象,一則也深沉探究經典與當代的對照關係。另外,陳茻也霸氣地說:「中文系長久以來累積的懶廢習氣太重,很多人根本就是混文憑的學術廢物,完全沒有研究的熱情,自身都有問題,如何教學傳授古文?」

就讀建中的陳茻在同學眼裡,國文超強,他提到一件趣事,有一回同學們要去國文補習班試聽,他很好奇也跟著進去,櫃臺員工問陳茻要不要一起試聽?「我的同學就在旁邊冷笑,說我不可能會聽啦,有一個還囂張地補一句他都可以當老師了。」實際上,課本他一天就能讀完,「而且,我覺得高中教科書根本不夠應付聯考,有太多問題根本沒辦法回答。我高三時就讀劉大傑《中國文學發展史》,因為他有辦法講清楚那些知識。」

再往前倒推,問他何時對國文產生興趣?陳茻想也不想就說是受中學國文老師的影響。「我國中時滿常打架鬧事,每天都在混,甚至有一次幫我弟出頭,還被少年隊追過。那時候認識的朋友,後來的際遇大概分成兩種,有錢的就開店,或繼承家裡的產業,沒錢的只能走犯罪的路,有幾個現在都被關了。」他認為自己差一點就會變成那個世界的人,他分析沒有的原因,其一是眼睛比較弱可能也救了他,其二是天生會讀書,最後則是國文老師的鼓勵,「他跟我說,你是個特殊的小孩,不需要把自己變得跟他們一樣。」這壓根就是麥特.戴蒙跟羅賓.威廉斯主演的《心靈捕手》啊。

陳茻雙眼放光,「我一直在等有人跟我說這句話。因為他說了,才讓我接受我的特殊。」對陳茻來說,老師是個典範,「我很崇拜他,所以一心想要走中文系的路。」因為有這名老師,國中時期陳茻過得很快樂,再加上老師說他應該上建中,「我就認真地當一回事,國三開始留晚自習,後來就考上。」聽起來好像建中是隨便就能讀的感覺?總之,陳茻沒有踏進流氓不歸路,反而走上後來的思想學術之路。

陳茻為何異常厭惡單一評價呢?這個又要再推回到他在士林國小的痛苦遭遇,「我是數理資優生,其實後來自己當然瞭解,我就是過了一個門檻,並不是真的數理能力高到怎麼樣。」但確實他是個有點特殊的孩子,卻沒有遇見足夠能理解他的老師,例如從來沒有誰能夠說服他一定要寫作業的理由。而因為有資優生的標籤,他受到同學的排擠、老師們的冷眼對待,「幾乎每一天都被罵,不管是導師、美術老師還是英語補習班老師,感覺非常不快樂。他們也都不喜歡我的誠實,只想維護身為老師的權威。」唯有自然老師會用珍重的態度回應,願意承認他不知道答案,但他也沒有能力解決陳茻的疑問。原本喜歡美術的陳茻,再也不想畫畫,英文也從此一路爛到大學,研究所就因為英文過不了低標,連續三年落榜台大研究所。

反倒是在社子國小,在被判斷為數理資優生之前,他的小一、小二美術班生活更快樂,「我們陳家的小孩全部都有奇怪的繪畫天分,我爸、我姑姑、兄弟姊妹全部都是,莫名的就是很能掌握線條和色彩。我記得,老師上課時說明明要畫海洋世界,但我就是想畫恐龍,老師也沒有反對,還稱讚我畫得很好。」他的畫作經常在學校展場亮相,甚至被送出國比賽得到特優,「那段時間有點像電影《魯冰花》的情節啦。」他笑著說。

陳茻自言,在小六就已經在讀《三國演義》、《水滸傳》的文言文版,這是受父親愛讀書的影響,「據說我小學前喜歡躺在父親肚子上陪他一起看書。人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是會發光的。何況家裡有面牆全部都是書,很自然就會讀。」

陳茻cut2_00_01_01_25_Still007

所有的創作,無論是哪一種形式,最終其實都是在面對、處理「自己」,諸如生存問題、心靈問題,或是自己與時代之間的相對位置等;即使是書寫一般人覺得八股到家的國文課本也不例外。陳茻透過詮釋古文,深入理解自我存在的根本命題。隨著一步步回溯他的人生,似乎也就不難理解為何他會在書裡屢屢強調如「人類的文明本不可能靠一人之力大幅推進,種種制度也不可能一夕而成,每一個文化、文明的演變,都是人們生活長久積累的結果。」這樣的字句了。

延伸閱讀

書籍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