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學習不分老少,跨越地域,如果你還跟不上最新的數位學習趨勢,恐怕很快就要落伍了!
- 你知道每個月全球有上千萬人在MOOC(大規模網路開放課程)上學習嗎?
- 你知道台灣也已有十多萬中小學生利用「均一教育平台」進行補救教學,或是更進階的「翻轉課堂」教學嗎?
- 當你認為手機與平板只是用來娛樂時,你知道每天有數千個學習App誕生,幫助各類的學習者,加強他們的學習體驗及效果嗎?
- 你知道台大葉丙成老師帶領開發的PaGamO系統(用台語說「打遊戲學習」),勝過四十三個國家,四百多個團隊,獲得全球創新教學大獎,成為另一個台灣之光嗎?
學習不分老少,跨越地域,如果你還跟不上最新的數位學習趨勢,恐怕很快就要落伍了!
最近國外有人整理出16個學習趨勢(見以下清單),讓我們感到學習無所不在,也充滿驚奇。但是這些快速的應用發展也讓我們有點疑懼,不知道他們會如何改變教學現場,帶來多大的衝擊。
我從這裡羅列的趨勢中,歸納出四個特別重要的類別,他們之間也相互關聯且能並存,希望大家體會這些技術或模式帶來的影響,也能趕緊擁抱其帶來的價值。
- 不斷升級的社交媒體及網頁技術
- 個人化/個性化的學習環境(學習工具、管道、載體等)
- 社交化及智慧化的學習內容管理
- 通過多種裝置進行學習(BYOD/帶上自己的設備)
- 學習內容的設計適用於多種裝置(例如PC及行動裝置)
- 便捷地製作數位化的教材內容
- 更多互動式電子書
- 更多直播及轉播的網路研討會
- 可重複使用、自由搭配的開放式教育資源
- MOOC(大量開放線上課程)
- 翻轉課堂
- 提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及掌握性(老師)
- 遊戲式學習
- 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的應用
- 多種學習評量方式
- 依據大腦認知規律而設計的學習工具(旨在刺激大腦,最大化開發潛能)
一、(網路)教學模式的革新
MOOC的風潮已經有目共睹,它不僅在技術上發揮了網路的精準、隨選、互動、社群、以及數據分析等特性,也由於參與團體的豐富化(政府、教育機構、廠商、非盈利組織等),已經快速建立生態體系,有取代傳統教學形式、甚至學位制度的趨勢。
以台灣的中小學MOOC當作例子,一年前「誠致基金會」營運的「均一教育平台」,使用的學生大概只有一萬多人。但是當平台課程完成與課綱的串聯,且受到教育部的推薦之後,今年已快速發展到十多萬名學生使用,並且有超過500個班級的老師運用這個學習工具,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轉變課堂內的教學形式,特別是在補強弱勢同學的情形下頗有成效。
網路不只在個人學習上有效果,很多新的價值將從「串聯」相關社群活動以及網路訊息而產生。「語義化部落格機制」(Semantic Weblogs)過去還只是學術單位研究的領域,近年來已經有一些實用的學習平台出現。
這個學習型社群平台能把作者本身、文章內容、寫作背景、以及社群反應等所有相關訊息,有系統地擷取,不僅可提供數據分析的基礎(例如對學生參與討論的數量和品質打分數),更可能進一步提供學習者聰明的輔導建議(例如更精準的語義搜尋)。

Photo Credit: Tess Watson @ Flickr CC BY 2.0
二、 更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
「翻轉課堂」的核心精神就在打破單向的、權威式的、以老師教授為主的課堂模式,而讓更多學生主動投入學習,並從群體互動中產生更高,且更深度的學習效果。老師運用網路教材,以及即時互動工具(例如搭配回饋系統的平板電腦),能在進行「翻轉課堂」教學時,更精準地掌握學生(群體及個別)的學習狀況,做適當的教學調整及補強。
當每個學生開始運用多元的學習媒介時,我們就更需要一個有效整合學習工具、學習網路、以及學習記錄的系統環境。想像一下,我們從小到大所上的課、參加的比賽結果、所看過的讀書心得、以及與同學討論的過程等等,若能持續累積成一個有系統的學習資料庫(或我們成為學習履歷),再搭配聰明的搜尋及分析服務(包括與其他人的比較分析),我們是不是能經常檢視自己的學習歷程,萃取更多學習的智慧,以及發展更強的自主學習能力。
更進階的理論與技術,可以實現更為「定製化」的學習設計。例如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發展的「大腦目標教學」模式,就是依據大腦的認知規律而設計的教學模式,從六個階段的教學步驟(情緒環境、實體環境、學習設計、教學精熟、延伸應用、以及成效評估),來刺激學生大腦相應的位置,以開發學生最大的潛能。
台灣師範大學宋曜廷教授團隊多年研究,也開發出多個獨步國際,針對不同科目有大量分析基礎的學習評量及輔助系統。舉例來說,他們的系統能迅速評斷一個國小學生的閱讀理解程度,以及其中需要加強的部分,然後再推薦每個學生最適合研讀的學習教材,精準度有八成以上。這樣的工具,能幫助每一個學生有效建立個別化的學習模式,以發揮她最大的潛能。
三、更為進化的教學/學習內容
我們學習的媒介,從紙本進化到電子格式,從書本進化到各種多媒體,學習的內容及形式不斷創新產生,都是為了創造更有效的學習體驗以及學習效果。
前面提到台灣大學開發的遊戲式學習系統「PaGamO」,就是利用時下流行的線上遊戲模式,從角色互動、佔地攻略、到寶物獎金,將學習的主導權交到學生手上,提高他們的學習動機,讓學生在樂此不疲的學習下,同時產生超越期待的學習成效。而且「PaGamO」的設計能結合不同種類的內容(以問答為主),因此也適用在不同年紀的學習,甚至在企業組織的培訓上,應用很廣泛。
而基於「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技術發展的學習教材,近年來更在多個領域大放異彩。國家地理雜誌之前在英國拍的3D模擬場景,能將史前恐龍、太空漫遊、海中生物、或非洲猛獸等帶進商場,跟人們進行互動,把學習的場域及體驗無限延伸。
國外有個工具叫Zooburst,能讓老師及學生快速製作「彈出式電子書」,可直接在電腦螢幕上顯現3D效果,連小學生都可以簡單上手,馳騁創意。新竹的芎林國小也利用AR技術進行自然科的生態教學,模擬觀察蝴蝶的一生,以及認識更多種類的蝴蝶。
另外,具社群概念的平台更為普及,也伴隨更多使用者產生的內容(UGC)可當作教學教材,聰明的內容管理機制(例如 Social Curation Tools)也因應而生。在國外,許多學生利用網路剪貼平台(例如Pinterest或Storify)來寫作業或編數位故事。經過混合再製的網路內容,本身也能再被(快速/大量)分享及利用,這就是Web 3.0之後網路世界的無窮盡風貌。
四、 隨時隨地的學習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