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管理中資?深度解析美國《外國代理人登記法》立法精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美國FARA的基本精神著重「事前預防」與「事後追懲」,在不違反民主自由的前提下,要將政治程序背後的外國勢力與影響力「透明化」,相關外國代理人仍然可以從事其活動,只是必須向公眾揭露其背後的境外勢力。
文:黃恩浩(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政策研究所)
一、背景
制定限制外國勢力與影響力之法律並非是新的思維,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打擊納粹在其境內的侵略性宣傳工作,因此於1938年通過《外國代理人登記法》(Foreign Agents Registration Act, FARA),要求在美境內任何代表外國政府工作的人士(政治遊說者、企業公司、媒體機構等)均需向美國司法部登記並披露這種關係。具體來說,該法律著重以「公開透明」為原則,要求那些以「政治或準政治身份」代表外國利益的代理人公布其與外國政府的關係、相關活動和資金信息。該法是一套民主防禦機制,其的目的是協助「美國政府和美國人民對相關人物的言論和活動進行評估」。[1]
在美國司法部內負責監管外國代理人的機構是其下轄的「國家安全處」(National Security Division)下設的「反間諜部門」(Counterespionage Section)。美國司法部認為《外國代理人登記法》是一個「將足夠高的優先權……授權一位副主管(職位)來負責處理這類惡意(外國政治)影響力,就像我們設有出口管制和制裁網絡和經濟間諜的副主管一樣。」
為能因應俄國與中國的影響力(銳實力)擴張,美國司法部已制定一系列計劃強化該法的執行;包括:增加起訴、教育律師、加強對媒體和校園的外國影響力審查、培訓聯邦雇員和商界人士、將外國影響力與滲透現狀通報給公眾等。因美國司法部的外國代理部門跟其它部門比「相對較小」,所以他們的重點集中在為全美94個司法部檢方辦公室提供培訓和教育。此外,美國司法部的外國代理人教育工作還包括針對國會和政府機構的成員,幫助他們辨識、了解與如何應對外國影響力的入侵。
二、美國設立FARA之精神
美國FARA的基本精神著重「事前預防」與「事後追懲」。在不違反民主自由的前提下,要將政治程序背後的外國勢力與影響力「透明化」,相關外國代理人仍然可以從事其活動,只是必須向公眾揭露其背後的境外勢力。也就是說,從事資訊傳播的媒體,仍然可以繼續活動,只是必須以註記標示其背後的境外勢力。當媒體所散播的,比較接近為特定利益的宣傳,而不是合乎社會標準,具平衡呈現與觀點中立的新聞報導時,資訊來源的揭露是非常基本的要求,正如商業廣告必須交待其資助者與來源一樣。
FARA的規範與精神,主要是呈現在美國法典細則的第22編第二章:《外國政治宣傳人士登記》這部分(美國法典611至621條規定)。根據美國法典第611條的定義,該法所提及的「人」包括:個人,合夥,協會,公司,組織或任何其他個人組合。「外國委託人」一詞主要是指:外國政府和外國政黨;且活動地主要是在美國境內或受美國管轄的任何國家或其他地方。「外國委託人之代理人」是指:任何代理人、代表人、僱員或僕人,或依據命令,要求或在其指示或控制下以任何其他身份行事的任何人,外國委託人或任何人,其活動由外國委託人直接或間接監督,指導、控制、資助或補貼。

三、美國FARA之規範重點
(一)相關法律名詞界定
- 「外國委託人之代理人」
- 在美國境內從事或為該外國委託人的利益從事政治活動。
- 在美國境內作為公共關係顧問、宣傳代理人、信息服務僱員或政治顧問為該外國委託人的利益行事。
- 在美國境內為該外國委託人索取、收集、支付或分發捐款、貸款、金錢或其他有價物品。
- 在美國境內代表該外國委託人在美國政府任何機構或官員面前的利益。
- 任何人,無論是否依據合約關係同意、確認、承擔或聲稱作為在美國境內為外國委託人的利益從事政治活動。
- 「外國政府」與「外國政黨」
- 「外國政府」:在美國之外,對任何國家或該國任何部分行使主權事實上,或法律上的政治管轄權的任何個人、團體或機構。
- 「外國政黨」:在美國之外,任何從事對於他國政府之組織與治理活動、行政控制或取得行政控制、或是以他國政府為標的、旨在促進與影響政治、政策、公共利益的國外組織或個人結合,或任何上述組織或結合的分支機構。
- 「公共關係顧問」、「宣傳代理人」與「信息服務僱員」
- 「公共關係顧問」:任何直接或間接參與通知,建議或以任何方式代表公共關係中的委託人,並與其政治、公共利益或政策有關的任何人。
- 「宣傳代理人」:以任何方式(包括:出版書籍、廣告、期刊、報章雜誌、演講、廣播、電影電視)直接或間接出版或散播口傳、視覺、圖像、文字等各類型訊息的人。
- 「信息服務僱員」:從事提供美國以外傳播或出版有關政治、工業、就業、經濟、社會、文化或其他方面,如提供出版帳戶、描述、資訊或數據的任何人。
- 「政治活動」與「政治顧問」
- 「政治活動」:任何人出於任何意圖或信念,以任何方式,影響任何美國政府的機構、官員或是公共部門,以促使美國政府規劃、採用或改變其國內或對外的特定政策、政治或公共利益、或是對其他政府、外國黨派與國家的關係。
- 「政治顧問」:參與美國的國內或外交政策或外國的政治或公共利益、政策或關係,或從事提供外國政黨任何資訊或建議的人。
- 「登記聲明」
- 外國代理人要向美國司法部長(Attorney General)提交的登記聲明,以及包括要求提交的所有文件和其修訂或補充資料。
(二)註冊聲明內容
- 註冊人的姓名、主要營業地址,以及美國或其他地方的所有其他營業地址,以及所有居住地址。
- 註冊人的身份;如果是個人,其國籍;如果是合夥人,其姓名,居住地址和每個合夥人的國籍以及合作條款的真實完整副本;如果是某個協會,公司,組織或任何其他個人組合,其每位董事和高級職員的名稱,居住地址和國籍,以及履行董事或高級職員職能的每個人以及其章程的真實和完整副本,公司章程,協會,章程和章程及其增補條款;每份其他文書或文件的副本,以及與其組織,權力和目的有關的每項口頭協議的條款和條件的陳述;並聲明其所有權和控制權。
- 註冊人業務性質的綜合聲明;註冊人員的完整清單以及每個員工的工作性質聲明;如果任何此類外國委託人不是自然人,則表明其各自的所有權和控制權,以及外國政府的參與程度。
(三)不須登記者
- 美國國務院認可的外國政府外交官、官員及其工作人員。
- 從事純屬商業性質活動或宗教、學術、科學或藝術等的人士。
- 為減輕人類痛苦,從事醫療援助及食品和衣物收集及分送等工作者。
- 擔任外國委託人的律師,為客戶所從事的行為不涉及影響美國政策者。
- 根據美國《遊說披露法》(Lobbying Disclosure Act)登記,從事遊說活動的代理人,且不是代表外國政府或外國政黨者。
(四)時效規定
- 個人或實體在與外國委託人達成合意成為其代理人後,必須在10天內以及為該委託人從事活動前,在司法部辦理登記。
- 除例外情形,外國代理人向司法部登記時,應提交載明與外國委託人簽署的協議、收入和支出等表格,並且必須每6個月更新一次。
- 外國代理人應在其信息資料(宣傳資料)貼上明確的聲明:代理人係代表外國委託人傳播信息。此外,外國代理人必須向司法部長提供此類資料的副本,以供外界查詢。
- 代理人如果是在網站上或社交媒體上傳播外國委託人的信息,必須在明顯處標註聲明。對於定期發布的信息,如年度經濟發展報告或貿易出版物等,代理人仍須定期向司法部提供副本。
- 在與美國政府機構或官員或國會議員接觸時,外國代理人必須披露其為代理人的身分;到國會委員會作證時,應提供向司法部最近登記的記錄副本。
- 外國代理人必須保存其所有活動的記錄,並允許司法部長進行檢查。
(五)相關罰則
外國代理人如果未遵守FARA規定,將受到處罰,最高不超過1萬美元的罰金或最高5年監刑,對於某些罪行,可能處以最高5000美元罰款或不超過6個月監刑,或者兩者併罰。外國籍人士違反FARA規定將被驅逐出境。

四、澳洲師法美國FARA以因應中國滲透
為因應中國(中共)透過僑民、遭收買的政治人物與退休高官、資訊宣傳等無所不在的滲透,澳洲參考美國的FARA的原則,制定《外國影響力透明化法案》(Foreign Influence Transparency Scheme Act 2018)與《國家安全立法修正案》(間諜活動及外國干預),以及禁止外國政治捐款的法案,共同列為當時政府最重要的反滲透法案。[2]主要目的是讓外國的利益團體要取得澳洲內政的話語權或影響力,必須經「公開透明」的登記。這兩項立法被視為是澳洲自冷戰以來,針對間諜活動和外國勢力干預最大幅度的法制改革。澳洲民調顯示,有超過6成的民眾強烈支持或支持這項杜絕外國勢力介入澳洲的法案,反對者只有11%。
澳洲《外國影響力透明化法》於2018年6月28日通過;2018年12月10日實施,外國代理人必須於14日內登記,隨即生效。該法案生效後,原本受僱於與中國利益方面進行遊說的多名退休政府高官,因為不願被貼上「中國代理人」的標籤,紛紛辭去這些公關遊說的工作。足見以法律規範「透明化」本身即帶有力量,也是開放社會以資訊公開對抗外國收買影響力與滲透行為的正當工具。該法律有效地讓與外國政府有關聯的實體,或代表外國政府參與澳洲政治活動的個人註冊為外國代理人。
該法案規定,那些代表外國政府的人必須在澳洲聯邦政府律政部網站上登記他們的活動,該公共網站類似於現有的遊說客登記網站。他們需要公布他們使用過的所有名字和機構名稱、他們與外國政府有關聯的細節,以及他們所涉足到的業務。而這些代理人還可能被要求提供遊說活動的證據,例如向政客發送的私人信息、發表的演講等。那些未能按要求登記的人將會受到制裁,其中包括,違法最嚴重的將面臨長達5年的監禁。該法案還要求,如果外國政府或政黨持有公司至少15%的股份或擁有15%的投票權,或可以任命公司至少20%的董事的情況下,該公司需要公布相關的具體信息。
裝修費用預算怎麼抓?設計費、工程費、監工費用該如何計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對有裝修需求的民眾而言,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面對預算表上林林總總羅列的裝修設計費、工程費、監工管理費,到底要怎麼分辨呢?
其實,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新屋的整體室內設計與裝潢工程的費用大約落在4~6萬元;毛胚屋為6~8萬元;中古屋約莫是8~12萬,而且依據風格、選材的不同,也會大大影響整體價格。像是古典風、奢華風預算就較高,且若使用到原木、大理石等高價材料數字就會繼續向上增加,此外,如果你更動了格局與管線,費用又會再往上加……,以下《幸福空間》就為大家彙整關於裝修預算的大小事 !➤➤➤想了解裝修要花多少錢? 裝修計算機線上報價
裝修費用有哪些?
一般來說,一個完整的裝修費用包含「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其中設計費取決於設計師個人的經歷、名氣、公司規模或是難易度,而有不同的計價方式;工程費則會因為選用的建材或是施工方法不同產生很大的價差,至於監工費部分通常為總工程款的5%~10%。

【丈量費】
現場勘查、工地丈量、現場測繪、了解需求、平面繪製。
每次 3,000~5,000 元不等,有時丈量費也可以合併於設計費中。
【設計費】
大致上常見的設計費計算方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坪數」計價,依照實際規劃的坪數收取設計費用,視設計公司不同,平均每坪收費3000元~10000元不等;另一種情況是,工程也由設計公司承包,設計費則會以總工程款來計算,就目前市場行情來說,大約落在5%~20%不等,因此在洽詢時雙方必須溝通清楚。若希望設計公司提供3D平面圖則需額外付費,依目前市場行情,一張約5000元~8000元不等。
此外,有些設計公司會以不收設計費或監工費的行銷方式吸引屋主,要特別注意,這些費用可能無形之中已經分散到工程款項當中,因此報價單上的工程項目與收費方式要確認清楚,以免發生不必要的裝修糾紛。

【工程費】
工程費包含建材與施工項目的所有費用,以實際選用的建材、數量及工法做報價,但其中的複雜度與專業程度之高,對於一般民眾來說,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完全理解的範疇,建議要了解市場行情、多方比價,合約書內的報價單也必須確認清楚各種款項與細節,避免日後惡意追加款項的情形發生。

【監工費】
若是委託設計師代為監工,就會有監工費的產生,目前市面上較常見的收費方式,依照設計公司不同,大約會以總工程款5%~10%計算;第二種方式是,設計合約與工程合約統一交由設計公司統包,監工費則包含在工程費中。

裝修費用多少才合理?
許多人對裝修費用評估或裝修費用拿捏沒什麼概念。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
Point01. 搞懂屋況 以利精算裝修費用
裝修達人張德良指出,民眾常有「我不會抓預算耶!總預算會不會跟需求差距太遠?有行情價可以參考嗎?」考量新成屋、毛胚屋或中古屋的裝修重點大不同,裝修預算拿捏與編列重點也會有所差異,建議買房時就應注意房子格局狀況,挑選適當的房子,有助未來裝修時能減少不必要的預算花費,並將裝修重點放在提升生活機能性與風格營造。另外,若是購買的是預售屋,則可以善用客變的優勢,省下日後調整格局、重拉管線的費用,讓資金運用更有彈性。

新成屋

毛胚屋

中古屋


Point02. 釐清3大裝修重點,分配裝修預算比重,排出優先順序
有了工程總預算之後,一般來說該如何分配呢?張德良指出,將裝修重點分成三大類:「基礎工程」、「裝修工程」、「裝飾工程」,視屋況條件與個人需求不同分配比重。
以老屋翻新為例,考量居家安全與延長使用年限,基礎工程的整頓絕對是首要重點,因此建議先將預算放在基礎工程,其次才是機能、生活滿足的設計,最後才會是風格及其他裝飾工程與擺設部分。當裝修預算有限時,建議全面性考量實際裝修需求,列出裝修項目的優先順序,建立明確裝修方向,並適時做出取捨,才能以最精準的預算分配打造最具效益的房子。

新成屋:基礎工程花費最少,因此可將更多費用著重裝修工程,滿足生活機能上。
毛胚屋:介於新成屋與全屋改造之間,考量格局與管線需要重新規劃安排,所以基礎工程上相較新成屋就會略微提高。
中古屋:裝修費用相較其他屋型而言,花費佔比高得多,主要在於管線修改、格局打掉重做,以及可能伴隨老屋漏水等問題,窗戶更新為隔音氣密窗等需求。
有了以上的認知之後,民眾就可以釐清裝修預算花到哪去了,並掌握還有多少預算可以用來強化風格設計與裝飾工程的應用。上述的總工程預算,是實際用在裝修、裝修材料上的基本費用。張德良提醒,還有所謂獨立的五大項目,包含家具、燈具、窗簾、衛浴與廚具都在其中。另外,像是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也都是另計!

Point03. 首購族vs .換屋族,裝修思考面向不同
如果你是首購族,請一定要相信,未來換屋的機會很高,「保值性」與「轉手性」的考量較高一點。建議買新一點的房子,來降低裝修的費用。例如買了500萬的房子,花了80萬裝修,5年後再轉手時,買方只會參考你5年前買房的價格500萬,而不會把裝修的80萬算入,那麼這80萬就不是資產,而是沉沒成本。
倘若你是換屋族,會比首購族較清楚,哪裡住起來較不方便、舒適,對空間大小也比較有概念,那麼投入較多的裝修預算,是可行的,畢竟換屋就是要改善居住品質。
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裝修費用如何付?
動輒上百萬的裝修費用,一般會分多個階段付款。而各家設計公司的付款方式不大相同,須以合作的設計公司為準,建議在簽約時就訂出各階段的驗收項目,並於確認進度與項目後再匯入工程款。目前,最常見的付款模式俗稱「3-3-3-1」,也就是分四個階段付:
第一期
簽約時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二期
開工後,拆除工程、基礎工程完工後,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三期
油漆工程進場前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四期
驗收合格後收最後10%款。


本文章內容由「幸福空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