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河內鉢場瓷器村,一趟已綿延千年的文化之旅

越南河內鉢場瓷器村,一趟已綿延千年的文化之旅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受到中國文化影響,越南首都河內附近產生了瓷器生產聚落,即從西元十一世紀越南李朝建國後,綿延至今的鉢場瓷器村(làng gốm Bát Tràng),如今已是國際遊客熱門的旅遊景點。

距河內市中心約十多公里、與興安省交界接壤的的嘉林縣,有個十分著名的陶瓷村,問任何一個越南人「越南瓷器哪裡最有名?」十之八九應該會提到這個村。這便是鉢場瓷器村(làng gốm Bát Tràng)。

鉢場瓷器村在越南的歷史中起源很早,可說是與越南封建獨立王朝共生並存。自從西元十一世紀李朝建國,李太祖將大越(Đại Việt, 李朝的國號)自花閭遷都至昇龍(Thăng Long, 今河內),作為政治中心以及為了發展京師與供應京城所需,商人與手工藝業者來到河內周遭發展各項產業,其中鉢場由於能提供陶瓷生產的土料,成為供應京城瓷器的重要產地。此後,透過李朝與中國宋朝互市,大越亦逐漸習得窯爐技術,可控制燒窯時的溫度,進而穩定瓷器的質量。

鉢場得名的由來可能與當時李陳兩朝盛行佛教有相當關係。「鉢」在古漢越字的意思是禪師的食器,起源自梵語的Patra(鉢多羅),而「場」指的是大的場地,從地名可以想見在封建時期的鉢場應該生產了不少給京城佛寺禪院的瓷器。附帶一提,越南文的 bát 也就是碗的意思。

李朝之後的陳朝由於曾與元朝戰爭,青花瓷製作工藝傳入越南,越南青花瓷逐漸發展,並且開啟瓷器外銷的契機。越南自十五世紀起已有外銷青花瓷到東洋、東南亞甚至中東的紀錄。(可參見故宮《芙蓉出水:越南青花瓷展》) 故鉢場生產的瓷器,有一定比例是屬於青花瓷器。除青花瓷外,鉢場也生產彩陶(如褐彩)與陶瓷土甕等。

今日的鉢場是喜好越南陶瓷及手工藝品的淘寶好去處。由於其位於河內市區不遠之處,安排當天往返採購的行程是相當合理的。對於觀光客而言,瓷器村對外展售的街市並不算大,或許一兩個小時就可走完大部分區域,如果要在裡面挑選不錯的瓷器伴手禮,則需要細膩的挑選。

IMG_20191117_141931
Photo Credit:蔡宇傑
越南河內鉢場瓷器村

如果是搭乘市區到鉢場的公車,則其最終站就在瓷器村,下車即在瓷器村落,前行市場旁即有鉢場集市,可在裡面的大小巷弄穿梭參觀選購。如果是搭乘遊覽車,常會在鉢場瓷器旅遊公司下客。一些國際觀光客可能會依循此路線在瓷器旅遊公司那邊採購。

鉢場常見的瓷器款式之一為直筒式青花白瓷壺,壺身繪有越南特色的圖騰與形象。其中最為越南人所熟知之瓷壺者,莫過於繪有福壽公的白瓷壺。要知道,越南最大的農產公司Vinamilk,就是以福壽公為形象設計品牌,成為家喻戶曉的煉乳品牌,當地人稱福壽公為ông Thọ,那煉乳就是拿來調製越南咖啡的。

IMG_20191117_211207
Photo Credit:蔡宇傑
具有越南特色的福壽公白瓷壺

另外,像是牧童圖貼花白瓷壺以及手繪蓮花白瓷壺,都是越南文化的代表。

IMG_20191117_211506
Photo Credit:蔡宇傑
牧童圖貼花白瓷壺

在茶具上,該地甚至有產出與白瓷壺相對應的器具,作為保溫之用,筆者暫稱其為保溫籃(giỏ ủ)。保溫籃主要是瓷器村村落居民以特殊的竹子手工編織,有些製工細緻的還會上漆。保溫籃內容納空間正好可嵌入一隻對應大小的白瓷壺,稱為ấm tích。茶泡好之後倒入瓷壺,並將瓷壺放在保溫籃中,熱茶數個小時仍然溫熱,以便接待到訪的客人。這是越南人日常以茶待客常見的景象。(可參考《喝茶那件小事》一文)

received_2900832456616473
Photo Credit:蔡宇傑
手繪蓮花白瓷茶壺
received_2487099694946871
Photo Credit:蔡宇傑
作者蔡宇傑與保溫籃合影

此外,對於觀光客特別是越南語學習者,或許對附有自己越南文名字的杯子感到興趣。鉢場瓷器村近年來也生產帶有名字的馬克杯。不同於台灣常稱姓,越南在稱呼上習慣稱名的最後一個字,這個文化也帶到瓷器上,每個杯子寫上常見的名與綽號,懂越南語的人就會覺得備感親切。譬如筆者名字最後一個字為「傑」,於是給自己買了一個Kiệt字杯子。

IMG_20191117_210824
Photo Credit:蔡宇傑
印有筆者名字「傑」Kiệt的杯子

鉢場瓷器村的歷史發展,從供應越南封建王朝京師的瓷器,走向國際外銷的瓷器市場,今日為越南著名的瓷器村。至今鉢場的陶瓷公司亦承接國內與國際企業的訂單,依照其版型與要求設計客製化。鉢場當地則為瓷器喜好者的觀光探訪好去處。讀者下次來訪越南河內時,或許可來一趟不一樣的越南陶瓷文化之旅。

*交通方式
河內公車:於龍邊車站搭乘47A公車,或於國家經濟大學搭乘47B公車,搭到最尾站即到鉢場瓷器村。(票價約8,000越盾,車程約1小時以內,候車時間約20分鐘一班)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杜晉軒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