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管理理論:死亡是一切人類行為的推動力

恐懼管理理論:死亡是一切人類行為的推動力
Photo Credit: AP IMAGE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人類傾向成為象徵式不朽(symbolic immortality)而將自身融合於社會文化當中,這是因為文化價值能定義甚麽為有意義的,也是人自尊心的來源。

恐懼管理理論(terror management theory)是一個演化心理學(Evolutionary Psychology)理論,它源自人類學家Ernest Becker於1973年的作品《The Denial of Death》。Becker認為死亡會為人類帶來焦慮與不安,因它在隨機的時刻發生,本質上是不可知的。而人類作為具有智慧的動物,能夠獨有地感悟生物死亡的必然性,因此人類會花費一生大部分的時間與精力,試圖去解釋、避免和忽略死亡。

人類有自我保護的本能,又同時意識到死亡是無可避免及預測,這予盾構成了一種心理衝突。這衝突使人類大多行為的驅動力都圍繞著如何逃避死亡,以及轉而到建立與賦予生活上的意義。這理論解釋了為何人類會建立符號與語言,以至引伸到文化、藝術、法律、宗教信仰系統等的出現和發展。

最明顯的例子是那些字面上聲稱為不朽的東西,例如是相信有來世或永生的宗教信仰或信念,它們是能反映出人類嘗試減輕對死亡恐懼的文化價值觀。而其他的文化價值,即使看似與死亡無關,其實都具有象徵性的永生性。例如,民族認同、人類對自身的優越感等等,其價值與死亡命題都是緊緊聯繫著的。這些價值觀給予我們一種感覺:人類屬於「更大的東西」的一部分,這東西可以是大自然、物種、國家或血統,它們的其同之處是具有延續性,讓人類在有限的生命裡,籍可流傳百世的概念與衍生而來的藝術得以繼續存在。

人類傾向成為象徵式不朽(symbolic immortality)而將自身融合於社會文化當中,這是因為文化價值能定義甚麽為有意義的,也是一個人自尊心的來源。自尊是一種個人價值感,也是一種信念,它能反映出人們是否正在履行該世界觀所建立的文化標準。人類透過擁抱文化、宗教信仰或藝術來對付死亡帶來的恐懼,也以更持久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形式,對抗生物性的限制與現實,這些都是人類為與死亡有關的焦慮提供緩衝的體現。

人生下來,學習知識、貢獻社會、奉上意義,半生勞碌也只因預視了終點。這理論說明了人類為令自己能於世上留下屬於自己的價值,才創造了如此多具有深遠意義及價值的文化產物,而這一切竟也只單單出於對死亡的恐懼。常說未知生,焉知死。其實人能生而為人,也是一場注定,從來沒有人問過你是否想來到這世界,既然沒有選擇,我們應好好活在當下,才得以理解死亡。生命有限,積極地面對生活,這不單是為了迎接死亡,更是要賦予屬於自己的生命意義。

本文獲Lo's Psychology授權轉載,題目與內文稍作修改,原文請看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Alv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