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道狂人》的敵人與困境:談判中面對「協議終結者」的應對之道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把賽車題材搬上大銀幕的作品不少,但真正好看的賽車電影卻不那麼多,而《賽道狂人》絕對是其中的一部佳作。不只是個很棒的傳奇故事,更可以從下列三個層面給我們許多啟示。
《賽道狂人》其中一個好看但又讓人唏噓喟嘆的部分,就是福特高層對於謝爾比團隊的制肘。由於肯邁爾斯的本性就是難搞、而又得罪了福特高層的畢比,所以後者使了勁的不讓邁爾斯出賽。
看到這一段,相信很能讓許多身陷辦公室政治之中的朋友感同身受。畢竟像島耕作那種不想搞小圈圈、但遭派系惡整之後卻還能逃出生天,最後還居然一路平步青雲的從課長一路變成會長了。這哪裡還像是職場寫實漫畫?根本變成了部勵志漫畫啊。換成在現實世界中的我們,早就被職場鬥爭搞到滅頂了,哪還能職場情場兩得意?
由於我自己在職涯上的發展看起來不錯,大家可能以為我接下來會寫些如何向上管理、或者在職場鬥爭中得道多助的建言。其實,我在這方面的歷程比大家想像的還要篳路藍縷。曾經我也以為,只要把事情做得比別人好,就算不靠別人拉拔,總也還能混一飯吃。後來我才發現,人心真的太過險惡,很多人不只永遠想踩著你的頭向上爬,而且那還不是最壞的角色,因為還有一種更糟的同事或主管,他連自己跌下去時,都還要順勢把你往下拉,因為他就是見不得你好。
面對這些挑戰,別說出頭了,真的要自保都不容易。廿幾年下來,我累積出了一些還算過得去的經驗,可以與大家分享。
1. 和決策者的直接對話管道
就像片中的麥特戴蒙一樣,他先是在亨利福特二世威脅要開除他時,大膽地直指福特汽車的官僚架構及習氣,才是讓自己離奪冠之路還很遠的主因。福特本人也不是笨蛋,於是當場准了謝爾必直接向他回報。能爭取最高決策者的參與以及更多關注,本來就是在各個公司成功推動大型專案的不二法門,所以謝爾比這招險棋下得好。
然而,雖然伴君如伴虎,但很多人還是死命爭取在大老闆身邊搖著尾巴隨侍在側的機會,原因就是這才能讓自己離權力核心更近。一句承諾並無法讓謝爾比獲得永久的保障,因為當有如畢比的高層天天在福特老闆耳邊使弄時,權力的移轉還是會讓謝爾比難以長期擁有全部的決策權。
不過,設法創造和和決策者的直接對話管道,才能開創局勢。因此,在片中的謝爾比設法讓亨利福特二世坐上正在試驗中的跑車,然後讓他感受到跑車的驚人動力但卻難以駕馭,所以起碼為邁爾斯爭取到了一個可以憑比賽決定自己命運的機會。
在現實職場中,這樣做當然有它的風險,因為一則你要確定大老闆真的會因為與你面對面而改變主意,再則你會因而揹上越級報告的名聲、之後功高震主的後遺症也可能愈演愈烈,不可不慎。
2. 挑一些別人不要的苦差事
我在之前的文章曾經提過,要在職場生存的夠好,要能增加自己的無可取代性。不過,除了無可取代的能力或地位這些難以一蹴可幾的要項之外,有時候你也可以靠著自己在某一個單位或某一項工作的任務,來增加自己的無可取代性。
好缺人人要搶,你若也在搶好缺的名單中,搞不好還會增加自己提前被踢掉的可能性。換一個角度來說,每個公司總有一堆沒人要做的爛缺,但在公司正式結束那個單位或事業體之前,就算是爛缺也總是有人得做。你若肯彎下腰去挑一些別人不要的苦差事,辛苦固然是免不了的,但假如你能在那個位置上做出一番讓人看得到的成績,這時若公司內的宿敵要來把你弄走,卻也沒有那麼容易。因為大樹底下好乘涼、沒人要做的爛缺卻反而少了一個人就很明顯。
再者,即使宿敵還真的找得到理由把你弄走,老闆接下來問他說,那麼你走了之後的空缺誰接啊?除非他自己想自討沒趣的接下那個原本就沒人肯做的擔子,否則他也不會那麼傻的非把你除之而後快不可。
3. 不要自以為可以左右逢源
公司中總有不同的勢力或小圈圈,許多人自以為可以左右逢源,但時間一久了,卻可能變成誰都不把他當作自己人,甚至把每一路人馬都得罪了。
雖然未必那麼容易得罪人,但我自己其實和肯邁爾斯一樣,也是個難搞的人;後來發現,為自己保持著一種難搞的形象,壞處其實比想像的小。假如每個人都覺得你八面玲瓏,只要哪一天你在一件事上處理得不那麼圓滑,許多人就會對你失望。相反的,萬一你的形象就是龜毛難搞,或許你不會在所有時候都受到歡迎,但當你有時候只不過展現一點點溫和的人性,別人的感受反而很強烈。
當然,這並不代表我們應該像肯邁爾斯一樣自我中心,我們還是應該要能敏銳的體察周遭每一個人的感受,不過動心起念不該是去設法討好每一個人,而是在尊重每個人都可能和我們想的不一樣的事實下,勇敢地做自己,一個或許不那麼讓人喜歡的自己。
4. 隨時為自己準備下一條路
我的選擇未必是每個人都適合的選擇,但對當年的我來說,即使我在情感上很喜歡自己的第一個老東家、喜歡到我想要終身都待在那家公司效命的程度。但理智上我卻很清楚,萬一我的優先選擇永遠是待在同一家公司,太多人際間的糾葛和牽扯,或許會讓我做出許多自己並不願意的決定。
在《賽道狂人》中,我們可以看到福特高層對謝爾比和邁爾斯的種種打壓,基本上就是「你拿我的錢辦事,所以照我說的做!」那樣的蠻橫。同樣的狀況其實也經常發生在我們周遭的不同公司,而我們不應該只冀望自己的運氣夠好,不會遇上那樣的主管或老闆。話又說回來,很多人覺得老闆都是豬頭、而不想照老闆說的做。等到事情一來、自己不知道該怎麼辦或不想承擔責任時,倒是又希望老闆跳出來告訴自己該怎麼做了,天下哪有那麼好康的事?
用愛守護一個家:伊甸基金會「弱勢兒童服務計畫」,牽緊每位慢飛天使的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發展遲緩並非孩子成長的終點,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給予遲緩兒及家庭更多的療育支持,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我們常聽到的「發展遲緩」(developmental retardation),指的是嬰幼兒或兒童在知覺、運動、認知、語言或社交等方面,出現遲緩的狀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大約為6%至8%,以台灣每年平均有20到25萬新生兒計算,台灣每年大約有1萬5千名嬰兒,可能有發展方面的問題。
但是,發展遲緩並非無法矯治,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等等,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接連照顧兩代遲緩兒,她身心俱疲
今年4歲的蓁蓁,因為有癲癇及心房中膈缺損的問題,所以出生後便一直在醫院接受治療。後來醫院安排發展評估,發現蓁蓁不僅因為心臟影響整體發展,也有長短腳的問題。蓁蓁的主要照顧者是奶奶,但奶奶除了照顧蓁蓁,也要照顧有輕度智能障礙的蓁蓁爸爸。
蓁蓁爸爸小時候因糞便的細菌感染,發燒到40度後就醫住院,當時醫療跟早療觀念都不發達,並沒有發現蓁蓁爸爸的發展異狀。等到發現後,才趕緊接受早療服務。蓁蓁奶奶常常感慨地說:「因為太晚接受早療,所以成效比較有限,如果當初能夠早點發現的話,或許現在蓁蓁爸爸可以更好。」
雖然感慨,但是蓁蓁奶奶還是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陪著蓁蓁爸爸走過了早療之路。現在的蓁蓁爸爸不僅表現不錯,更透過就業媒合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平時除了上班,就是陪蓁蓁玩,兩人相處起來像是兄妹一樣充滿了童真的趣味,讓蓁蓁奶奶感到很欣慰。原本想說生活終於要步入正軌的蓁蓁奶奶,沒想到孫女也出現了發展遲緩的狀況。身為主要照顧者的蓁蓁奶奶,想到所有的努力跟辛苦都要再來一次,巨大的疲倦感讓她時常淚流不止。「但是,為了我這個孫女將來能夠自立自主,我現在不扛起來,還有誰能扛起來?」蓁蓁奶奶說。
在照顧的路上,永遠不該讓一個人踽踽獨行
情況和蓁蓁一家類似的家庭,其實並不在少數。隨著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家庭與人口結構改變,不論是上有長輩、下有子女、自己又有工作在身的三明治族父母;或是因父母忙碌而需將孩子交給長輩照顧的隔代教養家庭;資源不足、經濟弱勢的偏鄉家庭、單親家庭等等,在面對發展遲緩兒的照顧問題時,經濟、生理、心理所承受的壓力更加巨大。
根據衛福部統計,在2021年,台灣共有約1.9萬名兒童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以比例來看,遲緩兒接受早療服務的比例,遠低於遲緩兒的個案人數。這或許是因為受到過去「大雞晚啼」的觀念影響,有些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者,可能無法及時,或者不願意面對嬰幼兒在發展上的異常狀況。而另一個原因則是發展遲緩並不像感冒或者跌倒擦傷一樣很明確。根據研究,目前只有大約20%的發展遲緩能夠找到原因,而在這些已知的原因中,還包括了各種先天的缺陷以及後天的影響。
染色體異常、營養缺乏、肌肉神經病變等都屬於先天的缺陷,像上文中的蓁蓁,就是因為遺傳性癲癇問題,而導致的發展遲緩。在後天的影響上,則有可能像是蓁蓁爸爸一樣在幼兒時期受到細菌感染,或者腦傷、腦性麻痺等等。另外也有可能是外在環境所導致,比方家人對於嬰幼兒疏於照顧和互動、兒童受虐,又或者是經濟弱勢的家庭,較無法滿足幼兒成長所需的資源,才導致發展遲緩。

無論原因為何,如果持續忽視嬰幼兒有遲緩發展的情形,對遲緩兒本身、家庭以及社會,都會帶來更沈重的負擔。試想,如果遲緩兒只能依賴主要照顧者而生活,隨著他的年齡增長,主要照顧者會老去、會生病,甚至有一天意外降臨,遲緩兒該怎麼辦?更重要的是,照顧遲緩兒的工作,也不應該只由一人扛起,因為長期照顧所產生的心理壓力,日積月累所導致的悲劇時有所聞。但這些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因為只要發現得早,遲緩兒在專業的支持和幫助下,可以減輕發展遲緩的狀況,更有機會跟上同齡孩子的發展步伐。
慢飛家庭特攻隊 寶貝成長大作戰
伊甸投入早期療育服務邁入第30個年頭,每年幫助超過2萬名發展遲緩兒童及家庭趕上成長步伐。根據伊甸的服務經驗,許多家庭在發現孩子有遲緩成長現象時,往往不知所措,如果再加上社會環境、家庭結構及生活經濟等壓力,整個家庭就會加速失序,面臨崩潰邊緣。因此,伊甸的早療服務,期許能成為每個早療家庭的堅強後盾,以家庭為核心,為孩子安排療育課程,並透過親子活動、親職講座及定期療育會議,幫助家長在育兒上建立實用的五大能力,包含「溝通力」、「學習力」、「自信力」、「決策力」以及「影響力」,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需求,並能積極且自信地陪伴孩子跨越成長阻礙,減輕照顧壓力。今年邀請到藝人楊祐寧擔任愛心隊長,期待能強化並帶來早期療育正面、積極的印象,讓有需求的家庭,願意主動尋求支援,接受伊甸專業早療顧問團的幫助,共同支持孩子在成長階段中的種種需求。

上文中的蓁蓁奶奶,曾經為了蓁蓁的發展,不管颳風下雨,騎著機車載著蓁蓁到醫院回診,一個月要跑醫院好幾趟,非常辛苦。後來蓁蓁開始接受伊甸的早療服務,短短兩年時間,蓁蓁就有了非常明顯、令人驕傲的進步。比方可以自行上下樓梯、戒掉了尿布,在生活自理及口語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其中最大進步是在環境適應上——原本蓁蓁相當依賴奶奶,剛開始進入日托班上課的前半年,常常會哭鬧。但現在已經可以自在的跟著團體一起活動,和同學們也相處很融洽,甚至能夠幫忙老師照顧比自己年紀小的孩子。
「蓁蓁是個體貼的孩子,她在接受早療服務之後,這些特質都慢慢的展現出來。」有一次蓁蓁奶奶在家中默默哭泣,被蓁蓁看到,蓁蓁便上前擦掉奶奶的淚水、安慰奶奶,讓蓁蓁奶奶覺得很驚訝,也很窩心。有時候蓁蓁奶奶在家裡接代工做,長時間久坐時後,蓁蓁還會自動自發的幫奶奶搥搥腰背。蓁蓁奶奶說:「看她那麼乖、那麼懂事,我就覺得再怎麼辛苦也很值得。」蓁蓁一天天的進步,讓蓁蓁奶奶覺得很欣慰,雖然還有許多成長挑戰等著蓁蓁克服,但現在的她,已經擁有更多可能性,順利長大、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伸手就有機會抓住的目標。
「當超人,可以不只有自己一個人」,伊甸早療服務一直鼓勵慢飛家庭勇敢站出來,也期待社會大眾給予友善對待及行動響應,支持伊甸「弱勢兒童服務計畫」,幫助慢飛家庭解鎖成長任務,大家一起努力,用愛陪伴一個孩子,守護一個家。詳情請上官網,或洽捐款專線0800-025-8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