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世界旅人看見台灣》:源自日本的地方創生,從鄉鎮到城市多元精彩

《讓世界旅人看見台灣》:源自日本的地方創生,從鄉鎮到城市多元精彩
東川町家族旅行村的道路東景|Photo Credit: 臺灣商務出版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創生」從某個角度來詮釋,就是要「創造生活品質」,或者像蔣勳老師所說,要「活得像個人」。缺乏遊客的東川町,用它的故事讓我知道了,原來生活是可以這樣過的。

文:吳建誼(工頭堅)

【源自日本的地方創生,從鄉鎮到城市多元精彩】

「地方創生」是近年來的熱門議題,這個名詞源自於日本,因此,我選擇以日本的案例來談。回想起來,常常覺得自己幸運,因為一些邀約或合作,得以親身觀察各個地方的人們,是如何努力在推廣他們的故鄉或城鎮。過去幾年,有很多機會到日本旅行或出差,在日本各地體驗過不同的「創生」模式,其中有許多值得分享的故事。

北海道東川町,雪峰下的國際化小鎮

先從前幾年常常去的北海道小鎮──東川町談起。

東川町的位置,要說遙遠也是遙遠,但其實它的位置又非常優越。它靠近整個北海道的正中央,距離大雪連峰的北海道最高峰──旭岳不遠,用一種浪漫的說法,它等於是被旭岳懷抱著的山腳下之小鎮。正因有這麼優越的地理位置,因此東川町的用水,並非一般自來水,而是全部取自大雪連峰的雪水,光是這一點,就可以體會到它是多麼適合居住的自然環境。

若以對外聯繫來看,從東川町到北海道第二大城旭川市,僅需大約半小時車程,而且事實上,若從旭川空港(機場)過來,更是只需要十分鐘的車程。可以想像,如果是居住在日本其他地區或海外的訪客,搭機來到這裡,進行一段短時間的度假旅行或甚Long Stay,都是非常適合的。

雖然這麼說,但東川町在以前之所以不受旅客注意,是因為它正好位於「札幌—富良野—美瑛—旭川」這條熱門旅遊路線的邊緣,大批團體旅客從富良野到美瑛之後,就轉往旭川市內,或者直接由旭川搭機離開,正好擦邊而過。且JR的富良野線也不經過東川町(它沒有電車可達,只能自駕或搭巴士),因此,明明是離旅遊路線很近的東川,就顯得有點寂寥。

圖02
Photo Credit: 臺灣商務出版
位於大雪連峰下白雪皚皚的東川町

但,沒有團體遊客,或許反而是東川町的幸運。

雖然因人口老化、少子化,使得東川町一度蕭條,但由於擁有良好的居住環境,東川町便將已廢棄的學校改成語言學校,並以補助的方式,吸引外國學生來此學習日語。

在我初次參訪的時候,就驚訝於這麼一個小小的、僅有八千人口的町(等於是台灣的鎮),町役所竟設有國際交流課,且十多名雇員中,有一半來自亞洲各國,甚至還有一名拉脫維亞人(因姊妹城鎮的關係)。

對想學日語的人來說,這裡僻靜偏遠,沒有太多誘惑,可以專注。但如果真的太寂寞,搭個巴士,半小時又可進城到旭川,感受大城市氣氛,實在是非常好的學習環境。

我不確定目前去過東川町學日語的台灣人究竟有多少,但無論如何,都是一群潛在的「東川町大使」,或甚至可以延伸為「道央大使」。

圖04
Photo Credit: 臺灣商務出版
東川町語言學校

當然,東川町的魅力絕不僅於此。我雖然是被邀請去考察,要把東川模式(Higashikawa Style)介紹給更多人,但自己確實深深喜愛上這個小鎮。

因為遊客少,甚至連中大型的飯店都沒有,所以鎮上少數的民宿,或「家族旅行村」就成為住宿的選擇。冬天到那裡,雖然室外嚴寒,但在有暖爐的室內,靜靜看著窗外雪景,當真是「連雪融化的聲音都聽得見」,非常療癒。

圖03
Photo Credit: 臺灣商務出版
家族旅行村的小木屋

正因東川町有著濃厚的加拿大或北歐氣息,同時也擁有許多優質木料,吸引了日本各地許多木工職人「移住」,形成了一條「木工街道」。日本知名的北歐家具與住宅廠商「北之住設計社」和建築研究社(北の住まい設計社)的總部就位在東川町。

事實上,東川町也不是只有「居住」的優點,要「觀光」嗎?別忘了一開頭我就寫到,它位於旭岳的山腳下,前往旭岳的纜車站也不過四、五十分鐘車程,此處冬天可滑雪,其他季節可健行,且有很好的歐式旅館,以及日式溫泉旅店。更不用說因為雪水灌溉而穫的東川米,以及喝雪水長大的各種畜牧,都是它珍貴的財產。

「創生」從某個角度來詮釋,就是要「創造生活品質」,或者像蔣勳老師所說,要「活得像個人」。缺乏遊客的東川町,用它的故事讓我知道了,原來生活是可以這樣過的。

關西丹波篠山,用整座城下町說故事

和遙遠的北海道大雪連峰山腳小鎮東川町不同,丹波篠山位於關西近畿,是有歷史的名城,更具體地說,它鄰近京都、大阪、神戶,這麼優越的地理位置,似乎不太需要「創生」才對。

圖05
Photo Credit: 臺灣商務出版
自然環境得天獨厚的丹波篠山

但是這幾年我在日本各地考察或採訪的過程,最深刻也最佩服的體會,就是無論多麽小的鄉鎮或行政區,幾乎各級政府都非常努力在發掘地方特色,並且發想各種方式,投入大小不一的預算,吸引國際的注意。

其中一個原因,如果單純從觀光策略的角度來看,是要把集中在幾個大都會區「過多」的旅客,儘量「疏散」到鄰近鄉鎮,或甚至偏鄉。這個時候,日本四通八達的交通建設就發揮極大的功能。像是前面提到的東川町,雖沒有鐵道經過,但它離機場近,也有地方巴士。

丹波篠山雖然位於近畿(兵庫縣)的「內山」,但也有JR西日本「福知山線」可以抵達,在市區範圍內就設有五個車站,以「篠山口」為主要的大站,從位於大阪與神戶中間的尼崎驛搭電車過來,正好一小時的車程。做為參考,如果從關西空港直接搭電車或開車過來,依路線不同,約需一小時四十分至兩小時左右(可以想成從桃園機場前往宜蘭)。

前面提到日本各級政府都在想辦法「創生」,好比說去年邀請我以及兩位部落客和媒體朋友前往參訪的單位,是「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的神戶事務所,以及丹波篠山的「JA(農業協同組合)」。換句話說,這是「地方農會+外貿協會」共同攜手對外推廣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