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兒福聯盟有財務專家,就不會放任近30億元的閒置資金在銀行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兒福聯盟帳上有將近30億元的閒置資金,為了讓這個已經很有影響力的非營利組織為社會帶來更大的效益,可以思考的是如何讓這些錢為所有的利害關係人帶來更大效益。
文:朱建州、吳光俊(分別為執業會計師與資深媒體人)
兒福聯盟因日前斥資3.7億元購置機構房舍,引來社會熱議。不少反對者認為,慈善團體不應花大錢買房舍;然而也有支持的聲音主張,購置房舍讓工作人員無後顧之憂,尚屬合情合理。
聯合國在2005年提出永續發展目標(SDGs),主要項目包括ESG(環境Environment、社會Society、治理Governance),其中公司治理更成為企業組織努力的方向。當企業不再以營利為唯一目的,須兼顧環境、社會、永續等領域,平衡各方利害關係人權益之際,大型、具社會指標影響力的非營利組織,也有義務朝這個方向努力。
所謂的「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一般涵括員工、股東、客戶、供應商、社區、政府機關和媒體,對公司治理的要求愈高,與利害關係人溝通的要求就愈多。
至於非營利組織(NPO)的利害關係人又要怎麼分類?NPO Central網站認為有:
- 受益者
- 捐贈者或贊助來源
- 社區
- 雇員及志工
- 政府主管部門
兒福聯盟對台灣社福工作的貢獻無須贅述;至於該不該買房,尤其是這麼「貴」的房舍,可以有幾個不同的討論面向。
首先,根據2018年8月施行的《財團法人法》第19條,本就允許財團法人購置業務所需的動產或不動產。兒福去年底財報上的定期存款高達19億元,無銀行借貸,購買3億多的房舍對其財務不至產生不利影響。
其實兒福的財報相當「亮眼」,2018年捐贈收入近7億元,全部收入8.4億元,餘絀為正2.8億元;支出占收入66%,也符合財政部免稅的規定。
兒福的錢究竟是誰的錢?
問題來了——其實也不是問題,只是換個角度思考:「兒福的錢是誰的錢?」當台灣社福團體普遍因為捐款減少而陷入經營困境,兒福竟然有近20億元的閒錢放在銀行生利息;如果這筆善款能更有效分配,是否可以幫助更多不同性質的弱勢群體,讓社會安全網能撐得更廣更密?又或者,如果社會的善心人士有足夠的資訊了解到兒福的資源充裕,是否也可以把愛心轉往更需要的團體?以上是純粹就社會善心資源的有效運用來討論。
其次,兒福目前除了19億元的定存,還有不得動支的基金10億元;顯然兒福手握龐大的財務資源,卻沒有能力管理。社福工作是專業,但理財也是專業,當社福團體擁有過量的財務資源,卻不善運用管理,日後必生弊端。不少協會等非營利組織因手上資產過多,而引人覬覦,招來所謂「市場派人士」爭奪主導權,反而成為社會的亂源;這樣的場景我們絕不陌生。
財聚人散、財散人聚,慈善團體的成立宗旨不在累積財富,即使經營得當而有餘絀,也應本於初衷,盡速把錢花在刀口上,或是提醒善心人士延緩捐贈。
除了社會賢達,非營利組織還需要財務專家
談到NPO的「治理」,兒福董監事盡皆社會賢達,但其中有無財務專家?有無治理專家?如果有財務專家,就不會放任近30億元的閒置資金在銀行期待微薄的孳息;倘若能妥善運用,每增加1%的報酬率,一年就增加3000萬元的收益,拿這筆錢來增加社工人員的薪酬福利,以兒福320位員工來算,平均每人每月可加薪7800元。身為社福界的龍頭,有能力帶頭扭轉社工人員的血汗低薪,也是值得敬佩的舉措。
如果有治理專家,就應該適時與捐款人溝通,讓他們了解NPO最近在作什麼事、現在要作什麼事、未來將作什麼事。雖說買房計畫多年前就獲得主管機關同意,但是NPO的角色特殊,資源全來自公眾,因此與社會對話是極其重要的工作。每年一次的報告,三不五時與媒體溝通,盡量讓社會——尤其是捐贈者——知道會務狀況,絕不能只在缺錢時才大聲喊窮。
兒福有能力購置固定的辦公房舍,絕對是好事一樁,然而卻引來社會各方論戰,其中一定有值得精進之處。若能藉著這個案例,將公司治理思維引進非營利組織,或許會是台灣社會最大的收穫。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楊之瑜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