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摸鼻子代表你在說謊?——淺談微表情心理學

摸鼻子代表你在說謊?——淺談微表情心理學
Photo Credit: Wellcome Images, Wikimedia Commons, CC BY 4.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單從肢體語言,口語以及微表情無法斷定一個人是否在說謊,而在真實情況下,還需要結合事件中發現的線索,配合縝密的調查和較強的邏輯思維,才可能得到較為可靠的答案。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特首大人發表演說時,筆者發現特首大人的語言藝術非同小可,其描述的情節迂迴曲折破朔迷離,語言境界之高明,又可以稱之為「逃避的藝術」。這種語言藝術搭配上特首臉上耐人尋味的微表情,讓筆者不禁想起自己多年前讀中學時曾非常癡迷的一部(偽)心理學影視劇《千謊百計》(Lie To Me,又名《別對我說謊》)。

《千謊百計》中的很多案例都基於美國心理學家保羅·艾克曼(Paul Ekman)的研究,涵蓋了人類肢體語言(body language)、口語(verbal language)和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s)的辨識,以及情緒的分析與鑒別人際關係中的欺騙行為。劇中的主角萊曼博士(Dr. Cal Lightman)是一名通過「臉部動作編碼系統」(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分析被觀察者的肢體語言、微表情(micro expressions)和語言的心理學家,他所帶領的團隊為各種客戶(包括FBI等美國執法機構或聯邦機構)提供被觀測者是否撒謊等分析報告。

雖然中學時期的筆者曾傻傻的將其奉為神劇,還經常拿裡面的一些所謂「知識」去鑒定身邊的人是否有說謊,譬如講話時眼球會往右邊看代表在憑空想象,而向左看代表在回憶(左右腦的原理其實根本就不是這樣亂應用的,哈哈,是誰說眼睛向左向右看就一定代表甚麽啦,要以個人本身的基線為準),但其實《千謊百計》中存在的誤區不少,對於微表情的很多解析也和現在廣為流傳的很多測謊小貼士類似,誇張成分較多,並不屬實:例如男性在講話時如果摸鼻子就代表他心虛,有可能在說謊——這種說法提出的假設是摸鼻子是安慰反應的一種表現,所以說謊的時候有人會喜歡摸鼻子,但其實摸後頸和下巴也能給予人一種安慰反應,而講話的人未必是因為說謊而感到不安,也有可能是因為陌生的環境而感到緊張等等。

微表情心理學(micro expression psychology)聽起來噱頭十足,但實際上,微表情的形成過程十分錯綜複雜,與影視劇中的描述大相徑庭。單從肢體語言,口語以及微表情無法斷定一個人是否在說謊,而在真實情況下,如果要對刑偵案件作出分析,還需要結合事件中發現的線索,配合縝密的調查和較強的邏輯思維,才可能得到較為可靠的答案。

讀到這裡,大家是否會覺得微表情完全不可靠?實則不然,微表情在表現跨文化的不同人種的基本情感時具有可參考的科學性,主要表現為兩方面:首先,在應激(stress)狀況下,非隨意反應(involuntary response)不可控;其次,原本生活在不同地區,擁有迥異文化背景的不同人種也會在應激狀況下表達出大致相似的反應。

所以,通過分析在應激狀況中產生的非隨意反應——也就是微表情——而獲得的訊息,還是具備一定的科學性。

由於篇幅有限,有關微表情的兩個科學基礎理論將會在下一篇帖文中詳細解釋。

本文獲Lo's Psychology授權轉載,題目與內文稍作修改,原文請看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Kay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