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議會選舉後香港人再上街,民陣發起「國際人權日遊行」稱80萬人參與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自今年6月9日開始,反修例運動歷今已有半年,區議會選舉民主派大勝,讓市民以選票表達不滿,社會氣氛轉趨平靜,運動似乎進入轉折期
香港「民陣」舉辦的遊行今(8)日下午3時登場,參與民眾擠爆銅鑼灣,不少人手持「五大訴求,缺一不可」標語,高呼「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等口號。本場遊行也是民陣自7月21日以來,再有遊行獲警方發出不反對通知書。民陣召集人岑子杰晚上在中環見記者宣布,今日約有 80 萬人參與遊行,希望特首林鄭月娥成立一個「貨真價實」的獨立調查委員會。
《風傳媒》報導,副召集人陳皓桓表示,區議會選舉結果,泛民派大勝,親北京的建制派潰不成軍,反映民意非常清晰。過去一段時間,不少香港人因警方的執法行為,即使遊行獲發不反對通知書而不敢參與,他希望香港人今天不要害怕,盡量走出來,讓政府無法達到「滅聲」的目標。
《BBC》報導,有示威者稱,他們遊行是為了爭取「五大訴求」。示威者的五大訴求包括:撤回《逃犯條例》修訂;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徹查事件;撤回以「暴動」定性警民衝突;釋放及特赦被捕人士;重啟政改,落實雙普選。香港政府目前只回應了首個訴求。
民陣的宣言則稱,香港及中國的人權和人道危機,已到達臨界點。要求香港政府恪守《世界人權宣言》和適用於香港的聯合國人權公約;更要落實五大訴求,才能切實履行國際人權責任,維護人道主義和人性尊嚴。
《中央社》報導,下午2時30分,維園周邊已有大量民眾聚集,附近糾察呼籲他們進入公園,跟隨隊伍一起出發。現場許多民眾手持「五大訴求,缺一不可」的標語,也有人手持港英政府旗幟,和中華民國國旗。
下午3時,遊行正式出發,隊伍排頭拉起黑底白字,寫有「追究警暴,捍衛人權,五大訴求,缺一不可」標語的巨型布條,民眾則沿途高喊「查警暴,止警謊」、「捍衛言論自由」等口號,朝中環方向前進。
下午5時10分,在銅鑼灣百德新街和京士頓街交界,有數10位示威者和防暴警察起口角對峙。警方舉起黑旗警告可能將施放催淚彈,示威者則在數10公尺外築起傘陣。另外,警方水炮車和裝甲車也已到中環戒備。

《立場新聞》報導,民陣遊行隊伍隊頭於下午約5時抵達終點,大會呼籲遊行人士和平散去,部分蒙面示威者分別在銅鑼灣百德新街、金鐘樂禮街、中環畢打街等位置一度與警方對峙,但未有發生衝突。
不過晚上約7時在中環,有防暴警員與記者爭執,多名記者趨前欲拍攝時,被防暴警員推撞趕回行人路,期間警員在未有舉任何警告旗情況下,突然向前舉起多支可發射催淚彈、胡椒彈的槍械,並一度用槍指向一名推木頭車的老婦。現場有超過一名警員手持可以發射實彈的MP5衝鋒槍及AR 15自動步槍,現場氣氛一度緊張。
《端傳媒》報導,,晚間約7時,有數名蒙面黑衣人向終審法院投擲汽油彈,其後被在場示威者喝止,有人警告「這是歷史建築物」,其中一名黑衣人反駁「那又如何?法治已死啦」,其後10多名示威者合力將火撲熄。高等法院也在差不多同時間起火,法院外的柱上被噴上「法治已死」的字句,消防員到場將火救熄。
《NOW》報導,針對縱火事件,律政司呼籲社會人士尊重法治,又指在終審法院和高等法院外縱火,除擾亂社會安寧外,更對香港作為法治之都良好聲譽造成損害,政府指絕不姑息任何違法暴力行為。
入夜後有示威者在中環德輔道中放置雜物作路障,現場有防暴警員及水炮車戒備,警方曾在場舉藍旗警告,但暫未採取行動驅散。
警方發言人於晚上近 8 時發新聞稿,指目前仍有大量示威者於砵甸乍街及德輔道中堵路,他們正參與一個非法集結,「當中更有人手持武器」。警方警告示威者立即停止違法行為,及要求在場圍觀市民儘快離開,「否則警方會使用最低相應武力驅散及拘捕。」
警方稍早曾稱發現真槍實彈,並拘捕11人
《中央社》報導,香港警方今日稍早時曾表示「搗破一個激進團伙,搜獲大批武器,當中包括槍械及過百發子彈」,警方在行動中共拘捕8男3女。警方聲明稱:「有情報顯示,激進分子計劃於遊行時用槍械襲擊或嫁禍警務人員,傷及無辜市民」。警方呼籲遊行人士以和平方式進行示威,並留意自身安全。
《端傳媒》報導,香港警隊「有組織罪案及三合會調查科」高級警司李桂華中午見記者時發布,警方根據線報,在清晨突擊搜查11個地址。其中在天后砲台山道一個單位撿獲一支9mm半自動手槍、5個彈盒,其中3個上滿子彈,及105發子彈。另外警方在荃灣柴灣角街一個工業大廈單位,亦撿獲大量煙花爆竹、9支伸縮棍,及4支胡椒噴霧。
選舉後首次遊行,運動進入關鍵轉折期
《CNN》報導,自從上個月的區議會選舉,泛民派的候選人取得壓倒性勝利以來,香港的抗議示威活動有所緩和,然而特區政府未能以任何有意義的方式回應這些結果,這使得群眾的沮喪情緒正在加劇。雖然示威者對於美國總統川普(港譯「特朗普」)簽署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然而他們的政府或北京當局都沒有任何正向的反應。
今日遊行的人數,可能具有的意義是,再次強調區議會的選舉結果所表達的訊息(也就是支持民主抗爭運動),並給林鄭月娥施加壓力,要求他們提出某種折衷方案。

不過特區政府的昨日發布聲明的回應是,希望公眾在表達意見和主張並爭取自己的權利和自由時,能夠體現《世界人權宣言》的宗旨,尊重他人的權利。所有暴力和非法行為都違反了《宣言》的精神。從今年六月到現在,已經有超過900場示威、遊行和公開集會,「不幸的是,許多人以暴力和非法對峙而告終,包括封鎖道路,投擲汽油炸彈和磚塊,縱火,故意破壞,設置地下鐵路和輕鐵的個別商店和設施,並毆打持不同意見的人。」
《端傳媒》報導,自今年6月9日開始,反修例運動歷今已有半年,區議會選舉民主派大勝,讓市民以選票表達不滿,社會氣氛轉趨平靜,運動似乎進入轉折期,但市民累積的不滿未能在區選中完全宣洩,上個周日的「毋忘初心大遊行」再爆發警民衝突,大眾都在觀望今日民陣的遊行會否帶來新的方向。
延伸閱讀:
新聞來源:
- 民陣遊行警民中環對峙 警方一度舉槍裝甲車戒備[影](中央社)
- Hong Kong protesters keep up pressure with mass march(CNN)
- 【12.8】抗爭運動半年 80 萬人逼爆銅鑼灣 入夜後示威者中環設路障 水炮車戒備(立場新聞)
- 香港「民陣」發起「國際人權日遊行」 四個月來首次獲警方不反對通知書(BBC)
- 即時報導:1208遊行結束,民陣宣稱80萬人參加遊行;警方:18.3萬(端傳媒)
- 國際人權日.香港大遊行》向國際社會表達對抗警暴、爭取民主的決心(風傳媒)
核稿編輯:Alex
Tags:
感受空間的魔幻,讓自己好好被感動一番——當我們走入齊柏林空間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齊柏林空間最新特展《覓城》,以「候鳥視角」探訪城市的肌理,訴說一座座城市的美麗與哀愁。齊柏林空間自2019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見山》、《逐岸》、《映河》三檔展覽,累積近6萬人次參觀。
「城市,總是無怨無悔,接納來自四方的人,概括承受各種夢想。人與城,由無數自我構成;人與城,心跳同步,緊緊連動。」
吳念真在展覽預告片中,以溫暖樸實的配音,邀請大眾走進齊柏林空間特展《覓城》(The City, The Flâneur ),透過齊柏林導演的攝影作品,以「候鳥視角」飛越山巒,探索一座座城市的肌理,亦從嶄新的俯瞰視野,發現家鄉城鎮潛藏的心跳脈動。
城市,是人們共同生活的地方,包容形形色色的日常風貌。在本次齊柏林空間《覓城》特展中,觀者不僅能欣賞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的作品,更可看見作家鄧九雲、設計師張溥輝、攝影師陳敏佳、社會學家李明璁等協同創作者,透過自身的觀察與詮釋,與齊導的攝影作品展開對話,並再次交織出不同風貌的故事。




在齊柏林空間展場中,閱讀齊導與協同創作者拍攝的一幀幀影像、深深刻下的一字一句,拼湊美麗島嶼的城市輪廓,一種美的感受在這個空間升起,讓觀者不禁感嘆與敬佩。當人們習於低頭、幾乎時時刻刻浸淫於數位虛擬世界,卻仍有一群人願意撐起一座齊柏林空間,以實體展覽的渲染力帶給觀者感動,背負重現齊導的攝影之夢、訴說山河海城市的故事、喚起人們對土地的重視等使命⋯⋯究竟是什麼帶給他們動力,讓這群人願意在淡水老街的古蹟洋房中亮起齊柏林空間的燈,持續為世人帶來感動的光火?
「當人們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透過空間策展,將意念傳達給觀者
「我發現,每一個人都會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
故事始於 2017 年,一場空難讓齊柏林導演離開了我們。當時齊導的親朋好友決定舉辦攝影特展,讓感念齊導的民眾能前往追思,短短三週便累積了將近十萬人參觀。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執行長萬冠麗回憶道,在齊柏林追思特展上,許多來觀展的民眾都會在影像作品前駐足許久,「觀眾看著齊柏林作品的眼神,到現在我都還記得。人們在齊柏林的每一幅作品中看見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台灣,以及尋找自己的家。」
萬冠麗接著說起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開端。「許多觀眾以為齊柏林就是電影《看見台灣》的導演,事實上齊柏林在空中拍攝25年,他是一個堅定且堅持的空拍攝影師,累積了大量尚未面世的攝影作品。所以他離開的時候,我們深深覺得應該要讓他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見,更重要的是看見齊柏林鮮為人知的那面——他的努力、他的熱情、他對工作的執著。」
齊柏林「為土地請命、為環境發聲」的遺志,以及25年對空拍堅持不輟的熱情,促成後人成立「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更感動了8,052位共建人慷慨支持,遂有了齊柏林空間作為基金會夥伴的基地。自2018年成立開始,基金會便持續整理齊柏林遺留的數十萬張空拍影像紀錄、進行數位典藏的任務;此外,也有系統地策劃不同主題的實體展覽,讓齊柏林的影像能量得以更深刻的傳達給世人。
「候鳥的人返航必經之地」——齊柏林空間選址淡水
許多人好奇的是,為什麼齊柏林空間選擇落腳淡水?萬冠麗表示,當時為尋找一處空間足夠、方便抵達、可承租的地點,一路找到了位於淡水老街的現址。巧合的是,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長歐晉德透露,淡水一帶的古色古香,正是齊柏林最喜歡的地方風光。
「齊柏林曾經和我說過,當他從海平面要飛回台北,映入眼簾的就是淡水小鎮。淡水,就是齊柏林每次返航進入台北市的轉折點。」
「這或許就是冥冥之中,齊柏林要帶我們來的地方。」歐晉德曾如此對萬冠麗說。
齊柏林空間最終於淡水老街落地,行人散步至此,首先可見一道白色的「燈・山」牆。遠觀可見仿若雪山的層巒疊嶂,近看則可發現牆上鑄刻著齊柏林空間共建計畫的8,052名贊助者姓名。這道共建牆的一磚一瓦,象徵民眾齊心守護環境的力量,亦是齊柏林空間要訴說的目標。
在齊柏林空間裡,還有一群深受齊導感動、願意付出行動的人,那就是展館服務志工。對他們而言,齊柏林空間是傳播環境教育意義的場域,也是讓志工能身體力行、貢獻影響力的所在。
例如導覽志工周明德、陳錦雪分享,儘管淡水對於台北市地區民眾或其他縣市遊客來說地處偏遠,但人們因為感念齊柏林導演的精神、又或是喜愛齊導的空拍作品,總是不辭辛勞,願意舟車勞頓來到淡水,在齊柏林空間慢慢地走、靜靜地看、細細地體會。而實體展場的魔幻能量,在細膩的攝影作品包圍、志工娓娓道來的故事之下,於焉展開,觀者唯有親身走入才能明白。


「我們班叫做齊柏林」——讓環境教育的種子飛入心中吧
齊柏林空間自 2019 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四檔展覽,分別為《見山》、《逐岸》、《映河》、《覓城》,策展脈絡依循齊柏林生前提過的「山-海-河-城市-人」的方向,將齊柏林留給世人的大量空拍影像,於不同主題的策展計畫中正式公開,讓民眾從多種視角再次看見美麗台灣。
為了好好運用影像訴說土地的故事,齊柏林空間的每次策展,可不只是將影像陳列,事前必須有數位典藏的龐大工程支持,接著挑選作品,讓每一幀影像都能更有系統性、有故事性地被看見,向觀者傳達隱藏的意念。用心的策展民眾有目共睹,其中,2021年度特展《映河》更獲得德國紅點、日本Good Design、台灣金點等國內外設計大獎肯定。
除了獲得獎項青睞,齊柏林空間的環境永續精神,也吸引企業共同倡議。2020年底,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以公益零錢捐的方式,啟動「齊柏林空間・環境教育基地營」計畫,預計五年內邀請一萬名學生入館參觀學習,讓環境教育往下扎根。
在眾多走進齊柏林空間的學校團體中,特別讓萬冠麗印象深刻的是來自新竹市的竹光國中。由於竹光國中的學生可以為自己的班級取一個名字,因此有某一班級的學生便決定取名為「齊柏林班」。那天,「齊柏林班」來到齊柏林空間參訪,導師對於學生們的專注不禁感到驚喜——
「外頭熙熙攘攘的淡水老街這麼的吸引人,我以為孩子們會坐不住。但是我看到他們專注於欣賞作品、享受影像美景的神情,以及不捨環境被破壞的感嘆⋯⋯那種質樸而真實的反應,令我驚訝而感動,也更加覺得環境教育是不能等的。我很慶幸自己帶他們進入齊柏林空間,在心裡種下一顆種子。」


「讓空間去感動你」——從看見到行動,喚起人人心中的齊柏林精神
儘管齊柏林空間啟用不到一年,就遇上了2020年疫情大爆發,但疫情不只帶來危機,也帶來改變的可能性。萬冠麗分享,當時有YouTuber做了一集淡水旅遊節目,將齊柏林空間列入約會行程,沒想到因此吸引了許多年輕人來參觀,讓原先多以青壯年齡層民眾為主的齊柏林空間,擁有更多年輕族群的投入。而這也讓萬冠麗第一次強烈感受到,數位傳播與實體空間的合作效應。只不過,數位傳播的力量雖然不容小覷,但實體展覽空間仍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走一趟展覽空間,是會對你有所影響的。實體展場的溫度、影像策展的震撼,它會影響你的視覺,影響你的思維,影響你的心。必須透過這種方式,人們才會放在心裡面,才能真的開始感同身受去做一件事情。」
萬冠麗認為,打造一個空間讓人們進入、感受、體驗,才能創造數位載體所沒有的感動,進而促成實踐的可能。「所以,其實齊柏林空間成立的最大目的,是讓人們可以來這裡,能夠看見、認識、瞭解,最後才能夠有所行動。」

25年的空拍生涯,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了10萬張底片、50萬張數位照片及1,000小時影片等大量影像素材。而看見·齊柏林基金一方面進行工程浩大的「數位典藏」,一方面經營齊柏林空間做實體展覽、環境教育,為的就是延續齊導遺志,讓影像持續發揮力量,貫徹「永續、札根、傳承、志業」的使命。
萬冠麗形容,數位典藏就像是「下水道工程」,是人們看不見,卻極度重要、不可或缺的基礎建設;而齊柏林空間的存在,就是讓數位典藏的影像得以「被看見」,讓整理後的作品匯聚成河,讓感動流進人們心中,進而啟發人們為環境努力。
行過山、踏過海、飄過河,接著我們走進城市,走進《覓城》展覽中,跟隨齊柏林導演如候鳥一般的眼光,在原先所習慣的一切之上翱翔,發掘過去不曾見過的城市樣貌。
展覽時間|2022.12.28-2023.秋
展覽地點|齊柏林空間(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316-1號,得忌利士洋行後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