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淺談心理學實驗「視覺遮罩」

淺談心理學實驗「視覺遮罩」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透過認知偏誤我們能夠更了解我們的大腦,令我們對自身的認識加深。

在心理學家進行認知能力的實驗時,他們很多時候也會運用到視覺遮罩(visual masking),也就是在需要認知的目標前或後加上一些類似電視雪花的東西,並維持很短的時間。這些遮罩用於妨礙參與者的認知能力,是量度認知限制的其中一個工具。加在目標前的稱為前遮罩(forward masking),而加在目樣後的稱為後遮罩(backward masking)。比方說,你要了解在遮罩對認知字母有甚麼影響,那你只要分別量度有前遮罩與沒有前遮罩下,參與者對目標(字母)的準確度和速度的相差即可。大家也能在不同的認知實驗中找到遮罩的足跡。

簡單介紹完普通的視覺遮罩,讓我們了解今天的重點——對象替換遮罩(object substitution masking)。對象替換遮罩與上述介紹的視覺遮罩有所不同,與其說這是遮罩,倒不如說這是一個認知偏誤(cognitive bias),這次的遮罩不是電視雪花,也不是出現在目標前或後,而是四粒與目標同時出現的點(見下圖)。

79127639_740176503155501_619777193995665
圖片由作者提供

在四粒點與目標出現後,非常低的時間內,目標將會消失但四粒會繼續保留。這會導致甚麼效果?就是我們會被保留的四粒點影響,防礙了我們認知目標。相反,如果在四粒點與目標出現後,非常低的時間內目標和四粒點同時消失,這將會失去防礙的效果。

那為甚麽對象替換遮罩會對我們的認知造成阻礙?好了,為了方便理解,四粒點與目標同時出現,我們稱它為前圖,當目標消失的時候,只剩下四粒點,我們稱它為後圖。也就是說整體事情就是由前圖瞬間變到後圖的過程。而引發認知阻礙的原因則是因為我們會不自覺地將前圖與後圖看作成同一個東西,當目標消失的時候,我們在腦海中會好像更新了(update)一次東西般,也就是只剩下四點,所以這能防礙我們認知目標,令我們忘記目標的模樣。相反,若果我們不自覺地將前圖和後圖看作成兩個獨立的東西,當目標消失的時候,我們在腦海中不會作任何更新(update),剩下四點的圖案當作另外新的東西儲存,故此我們還於告知目標的模樣。

我們大腦的能力其實非常有限,人生中很多時侯會不為意碰上不同的認知偏誤,這通常不會導致十分嚴重的問題,透過認知偏誤我們能夠更了解我們的大腦,令我們對自身的認識加深。

本文獲Lo's Psychology授權轉載,題目與內文稍作修改,原文請看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Alv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