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有數字感的人為什麼拿高薪》:「1986至2015年間,歌曲前奏長度縮短了78%」背後的意義

《有數字感的人為什麼拿高薪》:「1986至2015年間,歌曲前奏長度縮短了78%」背後的意義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你可能會想說:「好吧,處理排行榜數據的人或許會影響排名,但他們一定不會影響音樂的內容。」這樣想你就錯了。串流產業的性質,以及為了功成名就而展開的戰爭,早已改變了流行歌的成品與樣貌。

你可能會想說:「好吧,處理排行榜數據的人或許會影響排名,但他們一定不會影響音樂的內容。歌手還是會持續製作音樂,而我身為最終消費者,應該沒什麼影響吧?」呃⋯⋯這樣想你就錯了。串流產業的性質,以及為了功成名就而展開的戰爭,早已改變了流行歌的成品與樣貌。

回想一下1980年代的經典流行金曲,例如老鷹樂團(Eagles)的〈加州旅館〉(Hotel California)、生存者樂團(Survivor)的〈虎之眼〉(Eye of the Tiger)。這些曲子的前奏都長達1分鐘左右。但如果你看現在的排行榜,會發現大多數的曲子在幾秒內就開唱了,例如乾淨盜賊樂團(Clean Bandit)的〈搖籃曲〉(Rockabye),播放1秒後就有歌聲!現實中的情況雖然有稍微複雜一點,但這種現象是有資料佐證的。

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的博士生胡伯特.李維爾.高文(Hubert Leveille Gauvin)做了一項研究,發現1986至2015年間,歌曲前奏的長度縮短了78%,從20秒以上變成只剩5秒左右。這跟串流產業的性質有什麼關係?

假如一首歌在Spotify播放的時間少於30秒,就不能算做「1次播放」,每週串流次數也就不會增加。因此歌手的壓力都很大,必須盡快拉住消費者,以免他們跑去聽別首──這等於是音樂版的「適者生存」。現在要跳過曲目比以前簡單多了,以前要快轉錄音帶,現在只要稍微點擊一下螢幕就好。所以作曲家與製作人在寫歌的時候,都會考慮到這一點。

現在人們聽歌單的次數跟聽專輯一樣多。因此在聽眾跳到下一位歌手之前,你只有一首歌的機會能爭取「1次播放」。串流排行榜背後的公式,以及Spotify的「30秒規則」,等於提早讓「超長前奏」(1980年代風靡一時)走入歷史。實體的格式以及排名背後的數學,真的改變了內容。

相關書摘 ▶《有數字感的人為什麼拿高薪》:和陌生人成為「點頭之交」,你需要花50個小時

書籍介紹

《有數字感的人為什麼拿高薪:不必數學好,只要數字記性好。最強人脈、投資理財、晉身廚神、運動健身》,大是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鮑比.西格爾
譯者:廖桓偉

本書作者鮑比‧西格爾是英國BBC猜謎節目《大學挑戰賽》的明星老師,九歲時,他就懂得用數字,在同學之間成為頂尖球評:某前鋒出賽33場、替補兩場、進球15球,10球用右腳踢、4球是頭槌……這樣的數字感,讓他成了同儕中各種事務的意見領袖。

2008年,他曾在金融公司雷曼兄弟短暫任職,某個月分,他光從公司文具間原子筆數量的短少,就預判公司即將倒閉,雖然他還是做到了公司倒閉的那一天。此舉還被《GQ》雜誌寫成了頭條。

為什麼他這麼厲害?這些其實都來自數字感,跟數學成績無關。什麼是數字感?就是利用簡單的加減乘除,客觀的量化事物,熟練後,你就不再只是讀數字,而是讀出事物背後的意義。

正書封_大是文化DB0314《有數字感的人為什麼拿高薪》
Photo Credit:大是文化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