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德斡旋下俄羅斯、烏克蘭協議「全面停火」,還有什麼問題未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烏克蘭和俄羅斯同屬斯拉夫民族,兩國國界跟邊境人民身分認同高度複雜,2014年雙方發動戰爭至今,已超過1萬3000人死亡,數百萬人流離失所。
近年關係猶如水火的俄羅斯與烏克蘭,今(10)日在巴黎一場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峰會中,同意以終結烏克蘭東部戰火為目的,雙方完全停火,並著手在2020年3月之前從衝突地帶撤出兵力。俄羅斯總統普亭和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雙方同意採取若干措施,緩和烏克蘭東部緊張局勢,但在終結5年戰事方面並未取得重大突破。
(中央社)在東道主、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和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斡旋下,烏俄兩國總統在巴黎會面,力圖終結烏東親俄分離主義分子與烏克蘭部隊的衝突。馬克宏和梅克爾會後也讚揚會談取得進展。
法、德、烏、俄領導人先在法國總統府艾里賽宮(Elysee Palace)舉行長約8小時的四方會談後,普亭(Vladimir Putin)和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再舉行雙邊會談。掌權20年的普亭曾加入特務組織國家安全委員會(KGB),今年才當選烏國總統的澤倫斯基先前則是喜劇演員。
《法新社》報導,普亭與澤倫斯基在首次會談後發出聯合公報表示:「相關各方承諾徹底且全面落實停火,在2019年底前透過實施所有必要的支持停火措施來強化這個共識。」公報還提到,應在烏克蘭東部再談妥3個額外的撤離區,目標是在2020年3月底之前解除武力及軍事設備。各方還同意推動今年底前把烏克蘭和俄羅斯在對方陣營滯留的所有囚犯完成互換。
聯合聲明說:「各方承諾徹底且全面落實停火,在2019年底前透過實施所有必要的支持停火措施來強化這個共識。」聲明還提到,應在烏克蘭東部再談妥3個額外的撤離區,目標是在2020年3月底之前解除武力及軍事設備。
俄羅斯和烏克蘭交戰至今,已造成1萬3千人死亡
俄羅斯於2014年吞併原本普遍認為屬於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半島(Crimea),並在烏克蘭東部支持親俄勢力與烏克蘭政府軍交戰,兩國關係惡化;之後,歐盟對俄羅斯實施經濟制裁,並排除俄羅斯於八大工業國集團(G8)之外,至今未准回歸。
而烏克蘭東部的親俄武裝分子2014年發起獨立運動後,至今已造成數千人喪生,約100萬人逃離家園。這場俄羅斯和烏克蘭間的衝突,也使得俄國和西方國家關係惡化。
《公視》報導,烏克蘭和俄羅斯同屬斯拉夫民族,兩國國界跟邊境人民身分認同高度複雜。2014年俄羅斯併吞原屬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半島,並在島上舉行公投,得到當地民眾支持,進而動搖了烏克蘭東部地區的民心。頓內次克和盧漢斯克的親俄人士,相繼表達加入俄羅斯聯邦的意願,並在俄國軍隊協助下諸武裝衝突。戰亂至今已超過1萬3000人死亡,數百萬人流離失所。
普亭讚賞會談結果對降低烏東衝突「跨出重要一步」。澤倫斯基坦言,儘管他與普亭首度會面和3年來首次舉行這類四方峰會都具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象徵意義,但他仍想取得更多成果。他在會後表示:「許多問題獲得解決,我的夥伴們也說,這對首次會談而言是非常好的結果。但我老實講,這樣的成果不大,我希望能解決更多問題。」
澤倫斯基說,在今年結束前,烏克蘭與親俄分離主義分子將展開新一輪換俘行動。澤倫斯基還說,他和普亭已為一項協議擬訂大綱,將允許俄羅斯天然氣繼續經由烏克蘭境內的管道運輸。一名俄羅斯代表團成員說,官員已接獲指示,敲定相關細節。
普亭說,「整個過程正在朝對的方向發展」,還說「俄羅斯將竭盡所能,讓衝突落幕」。
針對關鍵問題仍未達成協議
然而,各方尚未就解決衝突的政治問題達成最後協議,包括唐貝斯(Donbass)在烏克蘭的地位、唐貝斯和俄羅斯的邊界該由誰實際控制,以及這個地區該如何舉行地方選舉。
綜合《公視》和《聯合報》報導,目前雙方最棘手的議題包括分離主義分子掌控的頓巴斯(Donbass)地區的地位問題,應該由誰實際控制,烏克蘭堅持重新取得控制權。兩國對於執行明斯克和平協議的順序也有歧見。澤倫斯基表示,烏克蘭政府重新控制頓巴斯地區領土後再舉行選舉。
普亭雖然強調這次會談對解決烏克蘭東部危機邁出重要一步,但明顯不願對烏克蘭東部親俄省分鬆手,強調烏克蘭必須修憲,給予烏克蘭東部由親俄叛軍掌控的唐貝斯特殊地位,「首先,這意味著要修改烏克蘭的憲法,給予唐貝斯(頓內次克,盧漢斯克地區)永久的特殊地位。」
澤倫斯基受到國內強大壓力,對於主權問題一步也不能讓。普亭也不願意被視為向壓力屈服,讓說俄語的頓巴斯地區任由基輔政府管控。
馬克宏在聯合記者會上說:「我們在撤離事宜、換俘、停火和政治發展方面取得進展。」他還說要在4個月內再舉行一場高峰會,以評估結束烏東衝突的進展。各方已同意在4個月內舉行新一輪「諾曼第式」會談。
《德國之聲》報導,「諾曼第模式」創立於2014年6月,當時法國藉著紀念諾曼底登陸70週年,邀請俄、德、烏領導人在諾曼底就烏克蘭局勢進行磋商。此後,4國多次舉行「諾曼底模式」各層級磋商。
延伸閱讀:
新聞來源:
- 法德斡旋止戰 俄羅斯烏克蘭同意停火(中央社)
- 四方會談商烏東危機 棘手問題留待下回再戰(中央社)
- 俄烏巴黎談判 雙方年底前停火(德國之聲)
- 解決烏東衝突爭議 俄烏領袖巴黎召開峰會(公視)
- 四方會談 烏俄停火並交換俘虜 頓巴斯問題仍難解(聯合報)
核稿編輯:羊正鈺
最新發展:
Tags:
新經濟是什麼?由新興產業持續創新與成長,所帶動的「舊經濟」變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經過前幾年病毒的肆虐,全世界一同承受了疫情時代封城、居家辦公、社交距離等種種衝擊,人們在工作模式與市場經濟行為上,都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起伏動盪。然而,即使疫情期間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新經濟產業成長的勢頭並未減緩,甚至更加蓬勃尋找出路。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為了因應大環境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台灣需要積極創新與進化,把握迎面而來的機遇,才能為市場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本文將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定義介紹
新經濟一詞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景氣迎來空前盛況,各行各業呈現「高成長、高所得、低物價、低失業率」的現象。部分支持「新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促成此現象的原因分別為以下6點:「全球化分工生產」、「金融市場變遷」、「僱用型態改變」、「美國贏得冷戰」、「開發中國家提供市場」、「資訊技術的發展」,同時高科技產業仍不斷創新,一並拉抬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讓社會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時間拉回到現在,「新經濟」一詞的定義變得相對模糊,目前主要意指能為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興產業或科技,像是近年來的大數據、5G、AI等,都可以視為新經濟的一員。
本文以大數據舉例,說明新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在還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年代,各行各業收集數據受到限制,只能透過人工統計整理,難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更別說從資料中找出各個事件的關聯性,在下達決策時也一律以經驗來判斷。而大數據的誕生,讓所有產業的資訊處理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企業可以快速分析數以百萬筆的資料,並從數據中預測出未來的趨勢,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及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出以數據為主的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訊科技產業外,近年來藝文、運動等新創產業,亦是開拓新經濟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由趙天麟立委號召的「大高雄38區公益慢跑」,除了成功突破台灣當時最高夜跑人數的紀錄之外,立委同時也邀請了全球6大馬拉松中的日本東京馬拉松總監、與德國柏林馬拉松總監一同共襄盛舉,並共同商討將高雄馬拉松推上世界舞台的可能,促進高雄運動新經濟的誕生。
新經濟影響巨大,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
新經濟的影響之所以巨大到能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與新興產業強勁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關,不僅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層面更是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結構,若無法跟上新經濟的腳步,將很可能會快速被市場淘汰,也正因如此,各國才開始逐漸重視新經濟的發展,積極投入資源,並將新技術整合進傳統產業中。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積極發展「再工業化」,將重心放到新經濟產業發展上,以潔淨能源、健康醫療、電動車、生物工程、半導體等領域為首,提供特殊稅收抵免優惠以及各種補貼政策措施,爭取技術人才、資金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再造能兼具環保節能,且擁有高效產能的全新工業型態。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美國許多州都推出了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其中包含減免相關產業的稅收和提供購電補貼,同時還為氫燃料電池與儲能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究資金,促進潔凈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既然新經濟勢不可擋,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值得我們耕耘呢?
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大多與科技發展和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而能讓台灣有機會成為領頭羊的新經濟產業有4種領域,分別為健康醫療、能源科技、電動車、數據相關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經濟的契機,主要是他們擁有以下特性:
- 有新技術誕生,或是技術有重大突破
-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政府重點關注發展的產業
- 投資人一致看好,願意挹注資金
- 順應國際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各國為了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積極發展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而為了提高用電效率,過去不被看好的氫能,於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相較於鋰電池來說,使用氫燃料電池效率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氫能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能影響整個電動車市場的產業,甚至有機會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技術。身為台灣氫能發展重要推手的趙天麟立委也表示,台灣的氫能供應鏈,從上游製氫到下游氫燃料電池的供應,已佈建得十分完整,甚至包括工業餘氫或家庭廢水,都能成為供電循環系統之一,讓工業、家庭用電能與氫能串接起來,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量。因此政府與民間應更重視對氫能的投入,讓台灣在能源科技新經濟領域得以佔據領先地位。

如何推動台灣新經濟?從趙天麟立委的「運動新經濟概念」啟發
台灣仰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且疫情與國際經貿情勢的動盪,讓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發生巨變,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目前仍需依賴強勁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不過,考量到分散風險對於穩健經濟體的重要性,台灣公家機關與各大企業也沒有停下腳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關注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之外,運動產業與藝文產業也是值得我們關心的領域。
立法委員趙天麟在過去高雄市長初選期間,便曾提出「運動新經濟」政見,希望將高雄馬拉松提升到世界頂級馬拉松之列,成為「世界第7大馬拉松賽事」,以此來吸引參加比賽的國際遊客,間接帶動高雄的觀光熱潮。另外,趙天麟立委也注意到,日本沖繩做為日韓兩國職棒的「春訓基地」,每年為當地帶來非常可觀的觀光產值。然而,高雄不只春季雨量較沖繩少,氣溫也更平均,相較之下擁有比沖繩更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打造成新的職棒春訓基地,若能結合當地旅遊景點的優勢,帶動棒球迷前來朝聖,將能透過發展運動新經濟為高雄帶來十分可期的觀光效益!
在藝文新經濟方面,也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中心,循序漸進地推廣藝文產業,例如趙天麟立委曾到瀨戶內海藝術季參訪,希望能效仿「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的模式,邀請頂尖藝術家在原住民古獵道或是海岸線等地,設置裝置藝術或進行藝術表演,用藝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訪,讓藝術不僅療癒人心,還能為地方創造新經濟貢獻。
現在世界各國正急於加速復甦經濟,一方面希望能妥善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則期盼能降低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為此各國都想站在新經濟的浪頭上,掌握新經濟產業的主導權,其帶來的不僅是新商機,甚至可能影響到10幾年後的經濟局勢。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經濟產業,並善加經營,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章內容由「趙天麟國會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