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總是問自殺者為何選擇死亡,但對他們而言,活著才是需要理由

人們總是問自殺者為何選擇死亡,但對他們而言,活著才是需要理由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每當媒體出現自殺的新聞,人們總是急著挖掘自殺者選擇死亡的理由。我想,或許是看待事情的邏輯反了──或許對他們而言,活著才是需要理由的,正因為找不到活著的理由,才選擇死亡。

文:Depresso Art

根據統計,近20年來,台灣的自殺率始終高於全球平均,且不斷攀升。即便政府及醫療單位竭力於自殺防治作業,台灣的自殺防治系統其實也算完備,但自殺率仍以每年3%的幅度增長。

筆者為憂鬱症及飲食障礙患者,深感在今日社會下,人們對精神疾病仍舊有不少誤解,甚將自殺與憂鬱症直接畫上等號。而自殺議題更是禁忌,我們很少能夠好好思考及討論在「自殺」標籤底下的那些心碎故事。寫作此文,我想從精神疾病的角度切入自殺議題,或許能讓人們試著理解在疾病下的思考模式。我希望自己的文字能夠讓更多人看見在行為背後,那些深沉的傷痛與不堪。

以下為我在一次憂鬱發作時寄給自己的一封信,以及我於住院期間手寫的日記,兩者經修改後合併。

思考人生意義和死亡似乎成了一種習慣,「自殺」像已經烙印在大腦般,在每個獨自一人的夜晚都會不自覺地反覆思忖著,彷彿咀嚼無味的口香糖般麻木。比起第一次出現自殺意念的徬徨,現在想起這兩個字早已無感,因為那是尋常不過的事,就與思考下一餐要吃什麼一般平常,平常到我無法辨識自殺「意念」與「衝動」之間的界線。

當我望向窗口思考著死亡,思考著如果我不在了家人要怎麼辦,思考著一個人的離去會牽涉到多少倫理、道德、法律、社會議題,其實我不知道自己有沒有一躍而下的衝動,即使有,我也不知道是什麼阻止我這麼做──也許是不想被社會新聞貼上標籤如此自私的理由,也許是想到會帶給家人巨大悲痛的不忍,也許是忘記自己有沒有關瓦斯而不想釀成火災殃及鄰居。自殺這兩個字,我很少向人提起,但這卻是每天都上演在我腦海中的戲碼。

每當媒體出現自殺的新聞,人們總是急著挖掘自殺者選擇死亡的理由。當死者生前所有生活表現都正常,甚至是在旁人眼中所謂人生勝利組時,這一切又顯得更令人費解。

我想,或許是看待事情的邏輯反了──或許對他們而言,活著才是需要理由的,正因為找不到活著的理由,才選擇死亡。

曾在一篇碩士論文中看到這樣的一句話:

「是什麼讓你繼續走到現在,選擇讓自己繼續存在?」

這是該論文訪談憂鬱症患者的提問之一,也是全篇讓我最為震懾的一句。我想是的,這簡短有力的問句,道出了憂鬱症,及其他精神疾病患者,乃至所有感到迷惘、徬徨的人們,最深沉的心聲,也是面對生命最核心的問題。

我們擁有自由選擇的權利,也是這樣的自由賦予每個個體存在的意義。我始終認為,自殺不過是眾多選擇中的一項,只是這個選擇,往往因其毀滅性的結果而被貼上污名化的標籤,我們也難以真正有機會好好正視自殺議題。

試著想像在巨大痛苦下,所有「活著」的選項都像是通往深不見底的黑洞,人生彷若一道無解方程式,任憑你怎麼嘗試都找不到那個恰好的根,而此時選擇死亡便自然而然成了唯一並且合理的解答。所以與其問「為什麼選擇死亡」,不如思考「除了死亡,還有什麼其他選擇」。

其實自殺者並不自私,他們並不是沒有考慮過家人。我必須承認,在我每次想著自殺時,想起家人除了不忍心,其實也帶來更巨大的痛苦、掙扎、自責和罪惡。於是乾脆不想了,有時候就這樣任憑自己掉進憂鬱的黑洞。我寧願感受自己所創造的痛苦,也不想感受家人強加給我的感覺。

我們每個行為背後的成因往往複雜、多元,難以一概論之。而自殺也是,並不能偏頗地指責自殺即是自私、不負責任。當我們不理解他人的人生境遇,怎麼有資格評斷他所做的選擇?生命,本是邁向死亡的過程,我們終將必須面對。而對於選擇離開的生命,我們能做的也只有尊重和坦然放手。

最後想強調的是,雖然死亡是一種選擇,也許對被痛苦吞噬的他們而言那的確是種解脫,但我並不否認生命的可貴──可貴在於我們是自由獨立的個體,而這份自由即是我們成為自己的可能性。每一次自由的選擇,都是創造力的表現,都是生命的一次更新。

對於每一個曾對我表示過想自殺的人,包含我自己,我都試著告訴他:「如果你真的想好了、決定好了,那我會尊重你的選擇,因為這是你的人生,你有絕對的選擇權。但只要你還有活下去的理由,一個也好,我都會盡力拉住你。」

而面對想結束生命的憂鬱症患者,千萬不要急著否定其自殺的想法──一來那只會造成他更大的心理壓力,二來是自殺本身沒有所謂的對錯。試著將思維邏輯翻轉,好好傾聽他內心的痛苦,並陪伴、引導他找回活下去的理由。雖然生命必然邁向死亡,但請相信在每一道看似過不去的坎,都有黑暗以外的一點光亮。

請不要輕易放棄為自己繼續選擇的自由,因為正是這樣的自由造就你存在的意義。

延伸閱讀


世界上還是有很多美好的事情,只是你現在暫時無法看到。
那個時候你過得很好,你已經做到一次。明天,也可以再辦到一次。
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0800-78899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