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精神疾病製造商》講座精華:從馬克思主義找回勞動者的心理健康

《精神疾病製造商》講座精華:從馬克思主義找回勞動者的心理健康
Photo Credit: 時報文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沒有任何情感痛苦是天生的」,在臺灣的社會現況裡,弗格森鏗鏘有力的論證和訴求,鋪墊了紮實的基礎,讓讀者反思,每天我們聽到那麼多成功典範、諄諄教誨,將其對比周遭的人所承受的心理壓力與痛苦,能否有更深一層的思考和同理?

文:章雁婷(講座報導)

緣起:本文為《精神疾病製造商》兩場講座的整理摘要,分別為2019年10月13日中山大學萬毓澤教授在高雄三餘書店,以及10月19日臺灣師範大學黃涵榆教授在誠品敦南夜講堂。


「世界絕大多數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除了勞動力之外,沒有任何其他東西可以出賣,由於我們無法控制這個失靈的體系,許多人現在便為此付出健康的代價(無論是精神還是身體)。」——《精神疾病製造商》,第一章。

英國著名的社工系教授與社會運動者伊恩・弗格森(Iain Ferguson)的名著《精神疾病製造商:資本社會如何剝奪你的快樂》於2019年在臺灣發行繁體中文版,同時電影《小丑》上映,閱聽大眾更加關注人資本主義在當代社會裡對人們精神健康所造成的負面影響。

本書的原文書名是「Politics of the Mind: Marxism and Mental Distress」,作者直指「心靈」這件事的政治意義和社會性。為什麼你的「心靈」是長這樣而不是其他模樣?其實,這和整個社會裡的權力分配機制是有關的。作者同時以馬克思主義的分析角度去解釋,為什麼這社會有這麼多人陷入精神痛苦的困境。

黃涵榆教授談到,作者以批判的視角來檢驗整個精神醫學歷史的發展跟現況,並且指出精神醫學本身並沒有真的如其所允諾一般,解決精神上的苦難,反而有可能會帶給這些病人更多社會和心理上的壓迫。當前主流的生物醫學模式強調,精神疾病是因為腦中某些化學物質出問題。在這模式下,精神疾病被歸因成個人問題來解決,心理的困擾也是個人該負起的責任。

【講座照片6】黃涵榆教授_10_19
黃涵榆教授|Photo Credit: 時報文化

從馬克思的角度看心理問題

無論在學術研究和實踐層面,作者弗格森都是相當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因此他也再次強調唯物辯證法。首先,人的需求基本上是跟外在的物質條件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基本需求也包括心理上的,包括感到幸福、得到認同、追尋生命意義或是自我實現。

從馬克思主義的角度來看,生產模式或工作條件非常重要,因為它對人類生活所造成的影響非常大。勞動者沒日沒夜地工作,私人領域就會受到侵害,直接就影響到個人的心理需求。除此之外,大規模失業也會造成整個社會的精神問題大幅上升。

作者舉例,在英國有套制度叫做工作評估。政府會不斷去評估你這個人的狀態,能不能回到勞動力市場。這樣的機制對工人階級形成非常大的壓力,要是被評為無法勞動,就會帶來一連串的負面效應。你為怨嘆自己沒用、為什麼不能正常工作、賺錢養家活口,接著開始把各式各樣的生活壓力都歸因到自己身上。如果無法通過評估,無法符合社會和政府的期待,那要想辦法去好好調整自己。書中引用了一位記者的精闢評論:「個人的心理健康,似乎已成為更廣闊的對峙戰場。人們很容易認為,勞資糾紛的第一線,已經從罷工糾察線轉移到個人額頭上的皺紋。」

另外,馬克思主義也特別關注,社會、政治、經濟各方面的資源分配是否平均。它們都會影響到人各方面的需求和欲望是否能得到滿足,所以幸福感是與跟外在的政治經濟因素有關。因此,我們不應只從生理結構、腦科學來看精神疾病與心理問題,而是了解弗格森在書裡的主張:個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社會根源,而這個社會根源可以從兩個層面看:

  • 壓迫關係:我們每天生活有各式各樣的人際互動。心理健康會出問題,很大原因可能是因為身處某種壓迫關係中,有時還要承受多種壓迫,這樣就特別容易生病,包括心理上的問題。
  • 對個人經驗的詮釋:除了壓迫關係之外,個人如何詮釋自己受壓迫的經驗,也會嚴重影響人們的心理健康。同一種經驗放在不同人身上,會有不同的結果。在職場上受壓迫,有的人會吞下去先怪自己,有的人會覺得是老闆或是制度出問題,所以要跟其他同事聯合起來抗爭。然而,如何去詮釋自己的壓迫經驗,不只會影響到自己的想法,也會影響你的生活。

壓迫經驗會先經過你自己的詮釋後,才會影響到你,也因此不同的詮釋會有不同的結果。例如,失業以後怪自己,認為自己沒有價值,就比較不利於心理健康,因為自我價值感是維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但是,如果你清楚地認知到,失業在資本主義社會裡是正常現象,不一定是你個人問題,這時也許你可以比較釋懷,或者可以找到其他方式去應對,那麼失業對個人的衝擊就不是那麼大。

而個人詮釋的方式,同樣會被其所處的當代社會集體經驗所影響。舉例來說,有的勞工經歷過罷工或是勞資爭議,得到比較好的結果。那下一次遇到類似的問題時,就會用更正向的方式去應對,相信問題有解決的辦法。萬毓澤指出,若社會中大規模的憤怒全部分散與內化到個人的腦中,每個人都會過得很痛苦。但拿它來觸發社會運動,就有機會改善社會制度。

【講座照片2】萬毓澤教授_10_13
萬毓澤教授|Photo Credit: 時報文化

新自由主義的彈性影響

扣連回本書的標題《精神疾病製造商:資本社會如何剝奪你的快樂》,黃涵榆教授提出,當前社會的新自由主義和資本主義體系,凡事強調管理與效率,只從經濟脈絡理解價值,難免會導致人精神痛苦。但這彼此之間的因果關係到底是什麼?

英國心理健康基金會在一份2017年的調查報中顯示,窮人、低收入戶者得到精神疾病的機會就會有更高,特別是生活在收入在水平線下以及失業的族群。在新自由主義體系底下,資方過分強調獲利、低成本與彈性,所以就有彈性工時、彈性勞動等等名目,事實上是假彈性之名行剝削之實。給你彈性但完全沒有給你權利。然而,工作條件、財務等因素都會影響到人的心理需求,一旦沒得到滿足,幸福感就會越來越低。

近期臺灣社會對生產過程和職場環境的意識逐漸提升,自2012年來,社會運動風起雲湧,勞方意識抬頭,比如華航、長榮的工會罷工運動。從外送員的車禍事件、勞資爭議中,普羅大眾也開始意識到,工作會影響到生活中的各個層面。除了失業、收入不穩定外以及債務問題外,我們也更加重視職場暴力和安全勞動環境等問題。

結論:從個人行動轉向集體行動

「要改善我們自己和身邊人們的心理健康,首要工作就是參與集體抗爭,以獲得更多更好的心理健康服務,『從個人額頭上的皺紋返回罷工糾察線』,為了不再需要這類服務的世界而奮鬥。」——《精神疾病製造商》第六章。

在座談中有讀者提問到:「集體反抗的方式,可以怎麼反抗?革命嗎?還是改革?另外也好奇,社會主義是有更多福利可以讓生活更好,那作者是否有期待社會主義應該要發展到哪個階段才能達到這樣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