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海上的人,陸上的魚:那些遠洋漁業與外籍移工沒有告訴我們的血淚

海上的人,陸上的魚:那些遠洋漁業與外籍移工沒有告訴我們的血淚
Photo Credit:盧昱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熱帶季風─亞洲紀實漫畫原稿展〉所展出的百餘張的漫畫原稿,描繪了底層外籍移工在台灣的生活,尤其在陸地上享受魚宴的消費者多不會知道,來自東南亞的魚工在海上是如何被剝削。

文:陳怡靜

「你們一路上往外面丟硬幣嗎?」

「對啊,買路財。給好兄弟的。」
「在越南,骨灰回家的路上,遇到路口、過橋、出入山洞,都要丟銅板當做路費。」

「那你們一路從台東丟到桃園,繞了半個台灣,要丟很多錢耶。」

「對啊,把在台灣賺的錢都丟光光了。」
「但是,一定要這樣做。這樣爸爸才能平安到家。」
「我們會一直丟,丟到回家。假如在飛機上能丟,我們也會丟的。」
「爸,我們要回家了。」
B_異鄉人01
Photo Credit:慢工出版

站在〈熱帶季風─亞洲紀實漫畫原稿展〉展間裡,空氣裡鼓脹的是一波又一波的海浪聲,眼前是藝術家曾耀慶作品〈異鄉人〉的漫畫原稿。漫畫主角是越南移工潘文善,在友人的車上,他抱著父親的骨灰,行過台灣美麗但也險峻的蘇花公路。沿途,他叮叮噹噹地對窗外丟出銅板,這是越南習俗裡的過路費,也像是為父親的亡魂領路,要帶著父親從異鄉回到遙遠的故鄉。

潘文善是誰?潘文善和父親潘同甘都是跨海來的移工。2015年,潘文善隨著父親腳步來台灣工作,在紙箱工廠工作20個月後,因實領所得太低,他隨著父親的腳步逃逸到山上種菜。同為失聯移工,父親潘同甘遭警方突襲逮捕後遣返,但擔憂兒子逃逸生活憂鬱困苦,2018年,潘同甘偷渡來台希望照顧兒子,卻在台東近海溺斃。〈異鄉人〉漫畫便是描述那後來發生的事。

短篇漫畫〈異鄉人〉原刊登於紀實漫畫刊物《熱帶季風Vol.3》,取材自記者鐘聖雄的報導〈窮得只剩一條命〉,潘文善是失聯移工,必須先向移民署投案自首後,才得以到殯儀館認屍。在報導中,自首後的潘文善趴在父親的屍體上說了很久很久的話,其中一句是這樣的:「爸爸,錢不重要了,我要帶你回家。」潘同甘火化後,從台東往桃園、長達10小時的車程,潘文善緊緊抱著父親,沒有一刻放下父親的骨灰。

B_異鄉人02
Photo Credit:慢工出版

「失聯移工」,過去並非台灣讀者熟悉的用詞,我們經常聽到的是「逃跑外勞」。在阮國非案(備註:2017年,越南籍失聯移工阮國非遭員警連開九槍致死案)之後,民間團體呼籲各界將「逃跑外勞」正名為「失聯移工」,源自於背後自有其結構性的問題。外勞為什麼需要逃跑?以潘文善的故事為例,他的父親潘同甘最初來台從事漁業,但因為扣除仲介費後,實領所得所剩無幾,讓他決定冒險逃逸,以求取收入更佳的工作。

許多移工都是這樣的,懷抱著養家活口這樣不算大的夢想,他們離鄉背井來到台灣,再大一點的夢想就是賺點錢回老家起個好厝吧,但不見得人人都能圓夢,多數時候甚至是夢碎了。〈異鄉人〉便是其中移工故事的一個切片,由記者鐘聖雄負責腳本、曾耀慶創作漫畫,出版《熱帶季風》的慢工文化社長黃珮珊甚至找專人翻譯成越南文,希望傳遞給越南讀者。

我們帶著《熱帶季風》書籍到展場,比對著原稿觀看,不是第一次看〈異鄉人〉這個作品,但站在原稿前,卻讓人全身發冷。那是印刷無法完全呈現的、彷彿要把人吸入的漩渦,曾耀慶的原稿裡是厚重的悲傷,觀者靠近看,便可感覺創作者下筆的情緒,感受紙面上墨色的濃厚。曾耀慶以水溶性油畫顏料、不透明水彩與墨汁為媒材,選擇柔軟但帶點粗糙的偏黃版畫紙,他曾說明,在偏黃的紙材上使用白色顏料時,能顯現出冷調感,如此對比更能加強「海」與「人」的對立感,鋪陳整篇故事的情緒基調。

〈異鄉人〉全篇漫畫以單色為主,唯獨海的部分,才帶有色彩,但也是深沉的基調。起初,是潘同甘在海裡載浮載沉,最後遭海洋吞噬。後段彩色跨頁則是無邊無際的海,那並非我們所熟悉的海色,那海的顏色一點都不療癒,反而厚重得讓人透不過氣。曾耀慶捨棄慣用的沾水筆尖,刻意運用高黏稠度的顏料,刷出一望無際的海面,與其說是海,更像整片等著吞噬人的泥沼。

B_異鄉人03
Photo Credit:慢工出版
B_異鄉人04
Photo Credit:慢工出版

在原本的腳本裡,鐘聖雄的故事收在記者與潘文善的對話。但轉換成漫畫後,曾耀慶在分鏡裡加入報導曾提及的硬幣,潘文善沿途一點一點丟掉自己賺來的錢,銅板最後滾落在海裡,巧妙地為「錢」做出更深層的註腳。曾耀慶曾說明當時的想法:「分鏡做到後半段時,我理解了,潘文善他們來台灣是為了錢,錢是他們的努力,也是他們的命運,我覺得可以同時去講掉到海裡這件事。」

這裡,曾耀慶所謂的「海」,除了海水深不可測的意象,指的也是小人物的生存環境。面對無法控制的大海,不也正是人們無法控制的大環境?

同一個展間裡,中間牆面悠悠播映著鐘聖雄的攝影作品,以及導演盧昱瑞的〈大海-遠洋紀行〉紀錄片片段。兩側展牆上,一側是曾耀慶的〈異鄉人〉,另一側是61Chi的短篇漫畫〈大海〉原稿。巧合的是,盧昱瑞、曾耀慶與61Chi都是高雄人,三個來自港都的創作者,在高雄駁二藝術特區的展間裡,敘述著不同移工的生命切片,相同的是他們試圖傳遞那些遠洋漁業與外籍移工背後的故事。

如果大海能够带走他們的哀愁

「難道你們沒有聽過那個笑話嗎?」
「如果黑鮪魚和漁工同時落海,船長會先救那條黑鮪魚。」

同樣從移工故事出發,61Chi的〈大海〉原刊載於《熱帶季風Vol.2》,印刷本以紅色與黑色為基調,彷彿電影畫面一幕幕帶出海上喋血的現場。故事從遙遠的印尼漁村出發,連結到南方澳出海的遠洋鮪釣船。在一望無際的遠洋海面上,除了捕撈值錢的漁獲,還會有什麼事?漁工們擠在小小的船艙裡,床頭貼著家人的照片,那是好幾月無法見面的最親近的人,但也有可能,永遠無法見到面了。

〈大海〉的故事便是這樣的,出海的人在漁船上發生衝突,最後不知道是誰的屍體被拋下海。這一切,也是曾經真實發生過的事,台灣國際勞工協會專員莊舒晴在漫畫導讀文章「血淚海鮮──被制度逼殺的海上勞動者」一文中指出,遠洋漁船上,除了船長、輪機長,其他幾乎都是東南亞漁工,船上階級分明,外籍漁工是支撐漁業最基礎的勞動力,卻也是最沒有議價籌碼的勞工。